王月韩文 政文工团青年演员王月 新“喜儿”话恩情
拜师仪式上,王昆老师赠书王月,勉励她做人从艺都要刻苦学习。穆可双 摄
不久前,由第一代“喜儿”、著名歌唱家王昆主持复排的新版《白毛女》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观者如云。人们由此又记住了一个新“喜儿”——空政文工团青年演员王月。
11月3日,王昆将自己“声乐艺术传承人”选定为王月。在北京钓鱼台俱乐部简朴却不失隆重的拜师仪式上,王月告诉大家:“我与王昆老师非常有缘分,没有她的悉心栽培,就没有现在的王月。”
一句话,牵出了这对新老“喜儿”的艺术情缘。
2010年,王月受邀参加一个演出。从小就爱唱《小铁梅》《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等黄梅戏、京剧戏剧名段的王月,登台唱了一段戏曲联唱。台上的她唱得投入尽兴,却没发现台下的嘉宾席里有一双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自己。那段时间,王昆正在筹备复排歌剧《白毛女》,王月爆发力十足的嗓音和举手投足间显现的戏曲功底,让王昆眼前一亮:“这个小姑娘不错!”就这样,抱着“多储备几个演员”的心态,王月被招进了新版歌剧《白毛女》剧组。
“命运给予的只是机会,机会来了,还是要凭借足够的努力和实力才能抓住。”王月深谙这个道理。虽然有不错的演唱和表演基础,但对于歌唱艺术王冠上的明珠——歌剧,王月从没接触过。能否啃下这部大戏,尤其是饰演好几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喜儿”一角,她心里着实没底。
从去年10月份开始,王月摒除一切干扰,一门心思地跟着王昆老师学习《白毛女》的所有唱段。每周,王月都会准时到王昆老师家里去上两次课。“从唱腔到台词,老师一句一句地抠,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如果还达不到要求,我就会主动要求加课,经常是吃喝都在她家里解决了。”王月说。
通往成功的路常常伴随着坎坷。就在王月认真学习的当口,一个要命的技术问题横在了师徒俩面前——在真声、假声的衔接转换上,王月总是处理不好。
那段时间,王昆的身体很不好,经常往医院跑。可就在去医院检查的路上,她还不忘打电话鼓励弟子:“不要害怕,大胆唱。”
摆脱了心理障碍的王月,终于赢得了柳暗花明。兴奋不已的王月第一时间拨通了王昆的手机:“王老师,我成了,成了!”电话那头传来王昆淡定的声音:“我就知道你一定能行。”可王月没有看见,一丝欣慰的笑意早已爬上了老师的眼角。
在王月心里,最敬重和佩服的是王昆老师对民族声乐深沉的热爱和神圣的责任感。“王昆老师就是一门心思想要把《白毛女》这个经典传承下去。虽然已经是86岁的高龄,但她却不辞辛苦地做着这件事情。”
在《白毛女》复排期间,王昆每天坐着轮椅到现场指导演员排练。为了保证品质,演出的每一个细节,她都亲自过问。在老师的影响下,王月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排练场,最后一个回家。无论是在回家的车上,还是回到家里,她满心满脑都是在想,从“天真烂漫的喜儿”到“仇深似海的白毛仙姑”这期间巨大的心理和情感跨越该如何诠释。
“刚开始唱不出那个恨的味道来,我就一个人留在剧场,看着舞台布景,哼着唱段来揣摩喜儿的处境。”王月回忆道。
在歌唱和表演技巧上找着了门路的王月,最终完美诠释了“喜儿”这个角色。“这次复排《白毛女》,我就是希望‘喜儿’要保持她的草根风格。王月的唱腔韵味美,行腔足,通畅且有爆发力,准确地表现了喜儿怒悲的心情。”对自己“拣”来的“喜儿”,王昆不吝称赞。
在拜师仪式现场,王月又一次朗声唱起《白毛女》的著名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坐在一旁的王昆老师旁若无人地用手拍打着桌面,为王月伴奏,像是又回到了排练现场。两人四目相对时,眼神中写满了心领神会。朴实纯真的天籁之声,让现场的人们无比享受;新老“喜儿”的师生情缘,更是传递着暖暖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