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文篆刻印章欣赏 印章篆刻价值看重三方面 吴昌硕铭赵古泥刻端石砚板7

2017-12-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访友刻铜墨盒 方形 与在纸上行书作画不同,刻铜艺人赋予了作品以浓厚的金石味道 在中国文人的眼中,文房用器的"自然朴实"与"精雕细刻"始终是他

访友刻铜墨盒 方形 与在纸上行书作画不同,刻铜艺人赋予了作品以浓厚的金石味道 在中国文人的眼中,文房用器的"自然朴实"与"精雕细刻"始终是他们的审美追求。中国人传统上对铜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崇尚情结。精书画、通篆艺的文人参与画铜、指导刻铜,甚至自书自刻,是很便捷的一件事。

所谓"金石长寿",与在纸上行书作画时常有平庸的应付之作不同,文人们在这种可以传世久远的铜器上饶有兴致地写绘作品时,是极其精心仔细的,因此刻铜文房上所展现出来的,也多是该书画家的经典作品。

刻铜艺人遇更多挑战 刻铜不同于在纸上行书作画,不能像纸上书画那样以墨色的浓淡、色彩的差异来表现艺术效果,这对书画家特别是刻铜艺人来讲,无疑是一个挑战。

刻铜艺人在铜面上以;中、切、挑、铲等技法,刻出阴阳、虚实、飞白等效果,借以再现原作神韵。而这,正是刻铜艺术的独特魅力。 "虽刻犹写"虽然是刻铜的至高境界,但刻工对书画的理解、自身修养、擅长刀法等,都会决定刻铜作品的最终面貌。

从这个意义上讲,同一幅书画作品,交由不同的刻工镌刻,其最终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 真正的刻铜高手绝不是泯灭铜性地简单地对文人书画进行追墓。操刀之先,必反复审视画意、笔势,立意于施刀之前,做到既要体现笔意,又要表现出刀意,即刀意是对笔意的二度创作。

然后,才以钢铁刻刀代笔。以铜面作纸绢,铜铁相搏,铿锵奏进,镌刻出一幅具有淳厚金石味道的作品。 易被忽略的"金石韵味" 正是由于刻铜艺人赋予了书画作品浓厚的金石味道,使得当时的文人雅士乐此不疲,也令当今的收藏者痴迷不已。

许多人都知道,欣赏碑刻作品的审美角度与审美感受不同于欣赏纸上书迹。但遗憾的是,如今不少人在欣赏、评价刻铜文房时,却只是简单地把它们当作纸上书画来欣赏、品味,这其实是忽略了刻铜艺术品最基本的审美价值——镌刻工艺,因而让人无法感受到它的金石韵味之美。

那么,什么是"金石韵味"呢?狭义上讲,金石指钟鼎之类的古铜器和碑石、造像一类的古石刻,广义上还包括甲骨、简牍、玺印、封泥、瓦当等出土文物。

研究、鉴赏古代铜器、碑刻等的金石学在宋代出现,一直延续到晚清,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一些文人学者借鉴古代碑刻、金文古拙雄强的风格,应用于书法、绘画中,使书画一扫"帖学"书风影响下用笔流宕柔媚的审美倾向,凭添了沉雄拙朴的金石韵味。

以刻刀表现出来的刻铜书画作品,从其材质、制作工具、制作方法及最终艺术效果看,都是堪称直追金石韵味的艺术品。

如果我们在鉴赏它们时只注重表象而忽略内涵,才是真的枉费了先人的一片苦心呢。 古时,书画家亲笔画稿的刻铜文房的售价,远高于画家同尺幅的纸上作品,在刻铜文房中也算是物少价昂的"阳春白雪"了。

自然不是普通百姓所用之物。普通民众所用的,多是那些由普通工匠自己写绘并刻就而成的产品,如梅兰竹菊四君子、富贵牡丹、松鹤延年、高士泛舟、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婴戏、仕女、鸣禽、走兽、博古清供、唐诗宋词等古典诗词、名言警句等等,举凡书画所包括的内容,应有尽有,令人赏心悦目。

如今,它们已成为刻铜文房收藏者集藏的主流藏品。 刻铜文房的收藏魅力,还在于除《兰亭序》、《归去来辞》、《朱子家训》等这类文学名篇外,它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往往不尽相同,每一件器具,几乎都是独具特色的"唯一"的艺术品,收藏者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新的惊喜"。

即使是同一文学名篇作品,由于书者、刻者不同,其文字的艺术风格也是各具特色的,相互比照,极堪玩味。

研究历史的一手资料 刻铜文房除了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刻铜文房盛行的百余年中,包括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陆润痒、孙中山、毛泽东、梁启超、鲁迅、周作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叶剑英、蔡元培、柳亚子、张学良、蒋介石、冯玉祥、吴佩孚、郑孝胥、阎锡山、袁克文、叶公绰、傅作义、宋哲元、张自忠等诸多社会名流,都与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些人置办、赠送、受赠及使用刻铜文房的过程中,常会在上面留下一些雪泥鸿爪。

记录下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个人经历、友朋情谊、文坛佚事等往事。这类物品堪称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值得进一步发掘、探索。 初涉刻铜文房宜"多看少动" 如何才能选购到自己心仪的刻铜艺术品呢?笔者认为,衡量一种古近代艺术品是否值得购藏,要综合考虑如下因素:第一、它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第二、它是否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第三、它是否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第四、今人能否达到它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准与工艺水准。

无疑,从上述几方面看,刻铜文房都是非常值得收藏的。 大众喜闻乐见的书画内容是刻铜文房的主流。在这类作品中,书画家与刻铜名家、名店的亲手联袂之作,无疑是诸多收藏者梦寐以求的顶尖级藏品。

但此类藏品在当时的数量就极少,如今更是物以稀为贵,颇难寻觅。个别收藏者热衷于购藏有名书画家、名刻工、名店铺款识的作品,结果往往是买到一些现代仿品。因此,购藏这类"极品",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书画修养,明辨刻铜工艺水平的高下。

由此看来,刻铜文房的鉴赏也是需要多方面知识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些名家、名店之作,在当时也不一定都会署上名字和打上店铺底铭的,故收藏者在选购藏品时千万不要唯名款、底铭是瞻,否则会与佳品失之交臂。

初涉刻铜文房的收藏者,首先不要急于购买藏品,而要"多看少动"。目前市面上关于刻铜文房的出版物已有10来种,建议买来细细研读;同时,网络上的相关知识也是非常丰富的。

基于欣赏的角度出发。那些图案草率、刻工粗恶的刻铜文房并不值得收藏,除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只有写绘精细、刻工优良的作品,才值得购藏。印章篆刻价值看重三方面 "方寸之地"融合各类艺术于一体的印章,凭着其自身材质、印文篆刻等独特优势,颇受玩家及专业人士的认可。

特别是随着2006年西泠拍卖秋拍首次推出《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采用独特的中国古代印章形式"中国印",篆刻的民间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渐扩大,其品鉴地位逐步提升。如今,一股印章收藏热正滚滚袭来。

价值长期被忽视

印章集篆刻艺术、人文历史、珍贵材质、精美工艺于一身。历史上,篆刻与诗、书、画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四绝"、"四全",是中国文人墨客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然而,早些年间,由于人们对其价值认识不足,印章的价值也被埋没。

据业内人士说,即使是同一名家,其书法作品的价格往往高过印章作品许多。而在书画拍卖会上,印章也只是作为书画的附属品——"书房杂玩"被拍卖。通常拍价仅几千元,甚至几百元。

然而,随着北京奥运会"中国印"的推出,印章篆刻吸引了越来越多收藏者的眼光。其实,篆刻精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兼具观赏价值。据行内人透露,康熙年间名家周彬的一枚水坑晶冻印章,曾以80万元高价成交。至此足见在现代印章篆刻凸现出来的艺术价值和升值潜力。

普通民众皆可藏

记者采访了"东莞印象"的发起人之一唐铭。他一直是一名印章篆刻收藏者和爱好者。唐铭告诉记者,近几年,印章篆刻收藏市场比之前好了很多。现在,印章篆刻市场已经获得关注,虽然其价有所升,但与书画价位相比,仍偏低。

唐铭还表示,现阶段,如果印章篆刻的玩家想投资相关"作品",眼下则是较好的时机。"现代有很多有潜力的篆刻家,他们的作品升值潜力较大。普通民众亦可以收藏,说不定还会有‘捡漏’的可能。"

对于印章收藏,唐铭建议,在进入印章收藏市场之前最好了解一下篆刻的相关知识,进行收藏之时要有懂行的人把关。购买印章要从低端买起,不要盲目购买市场上已经肯定的作品。唐铭还强调,不要抱着捡漏的心理,以防被骗。"同时,也不要只看重经济收益,还要学会享受收藏的乐趣"。

印章价值看重三方面

那么,怎样慧眼识印章的价值和魅力?业内人士则表示,印章涉及书法、雕刻等艺术,通常由印文、边款、印钮组成,正是所谓的"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而一枚好的印章,必然是布局有疏有密,文字疏能走马,密不容针,笔画精细搭配,恰到好处。

至于印章的价值,业内专家表示要看三个方面:材质和形制;印章是否为名家所刻;印章是否为名人所用。此外,还可以结合印章的年代、品相、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

清沈友石藏吴昌硕铭赵古泥刻端石砚板74.75万成交

新浪收藏讯 6月17日下午,荣宝斋(微博)(上海)2012春拍古董珍玩专场在上海雅居乐万豪酒店举槌。吴昌硕铭赵古泥刻端石砚板从20万起拍,场内买家积极响应,最终以74.75万的价格成交,此件拍品之前估价为RMB 200,000-400,000,尺寸是:L:22cm,W:14.5cm,H:2.5cm。

拍品说明:

端溪籽岩为材,扁平长方形。色泽深沉,石质细腻。正面摹刻书画大师吴昌硕人物画,画面为一高士,手捧花瓶,上插梅枝,神情专注,气质高雅。一侧题"奇峰插云,竹雪嶙峋,一枝花放天下春",落款为"石友属昌硕铭"。上款为"愿华长好月长圆人长寿",落款为"石友先生藏砚摘宋人词宠之蜕书古泥刻",左下尚有"沈氏藏"鉴藏印。

1882年吴昌硕经吴云介绍,与沈石友相识。由此吴昌硕得到了后半生的至交。吴昌硕在沈石友《鸣坚白斋诗集》序中云:"我与石友论交为岁壬午,今三十余年。石友生于戊午,我生甲辰,以齿论,石友固兄事我,征其学识,我窃愧之。"从中可见两人交谊之深。

吴昌硕对沈石友也是情真意切、有求必应的。在当时,吴昌硕治砚、题砚、琢砚、篆砚,沈石友藏砚、拓砚(后来还有赵古泥刻砚),合力着成砚拓,是为一段艺林佳话。从1905年到1917年沈石友去世的12年里,吴昌硕为沈石友收藏的几百方藏砚题铭。这些砚铭,寓意深刻,书文双绝,大大提升了沈石友藏砚的艺术价值。

这方砚板将书画大家吴昌硕、篆刻大家赵古泥的艺术作品融合一体,又系沈友石珍藏,流传有序,弥足珍贵。

铜墨盒是一种文房用品,材质明亮,上面绘旋的图案文字线条明快,优美隽秀,充满文化气息。随着近几年文房用品的不断走俏,铜墨盒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收藏者无疑关心如何选购鉴别铜墨盒?为此,记者采访了文物鉴定专家贾文忠先生。

贾文忠谈起铜墨盒,首推《铜刻艺术》这本书给广大的收藏爱好者。贾文忠说,前些日子收到好友周继烈先生主编的《铜刻艺术》刊物,书虽小但非常吸引我,读后对周兄为刻铜艺术的钻研精神所折服。

贾文忠出生在文物修复世家,整天与铜器打交道,近两年来要求鉴定墨盒的人也在增加,在此他也谈谈对刻铜墨盒的认识:铜墨盒属于传统的文房用品,流行于清中晚期,据《天咫偶闻》记载:"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宋代旧坑,不逾十金,贾人亦绝不识,士夫案头,墨盒之外,石砚寥寥。

"铜墨盒凭借轻巧灵便,保持墨色滑润和黑亮的优势,一度超过石砚成为当时商界账房、私塾学堂、文人墨客桌上的必备之物。近年来由于香港苏富比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一只御制铜胎珐琅画岁鸟图镂空六棱温墨盒的估价就高达二十万到五十万港元,从而引发了人们对铜墨盒的收藏热。

贾文忠说,中国的刻铜艺术在商周时期就已产生,但几千年来唯有清中至民初的刻铜墨盒达到了顶点,它的制作集质地、做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饰花纹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在铜墨盒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成为中华古玩中的一个重要收藏门类。刻铜墨盒的收藏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收藏刻铜墨盒首先要看雕工:墨盒的雕刻艺术表现手法是以阴文刻、阳文刻、双钩线刻为主,在工艺上吸取了平雕、竹刻、篆刻的技法,其铭刻题材多以书法、绘画、治印形式出现,绘画、书法、图案种种都是墨盒上刻铜的题材,刻铜墨盒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成一器。

艺匠们视铜如纸,以刀代笔,或采用留青竹刻的技法,或采用照相腐蚀手法,变化多端。雕刻深则入木三分仿石雕、木雕、砖雕;浅则细如发丝仿汉代玉雕游丝工,墨盒上那样精雕细刻、百花齐放。

二、名家和名号作品:刻铜墨盒的名家清代有陈寅生、韩子固、竹庵等,民国则同古堂张樾丞、张寿臣领军。最有名的刻铜墨盒作坊号为,清末民初"万丰号"的店主陈寅生,民国"同古堂"的店主张樾臣,还有万礼斋、义合成、京明斋、古松斋等,他们把铜墨盒打造为刻铜艺术顶峰,使其成为具集文字、图案、纹饰、款识为一体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三、题材:名人书画最重要,当年由著名的书画家提供画稿如齐白石、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溥心、丁佛言、寿石工、林琴南等人常为刻铜艺人提供画稿,他们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鼎彝图案、书法等成为刻铜墨盒收藏中的佼佼者,人们收藏的对象。另外,在墨盒的制作上引入错铜等特殊工艺、器型独特、墨盒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等因素也能影响刻铜墨盒的市场价值。

四、做工和品相:虽然铜墨盒是金属材质,不易碰裂,但其盖部边沿材质较薄,而且许多流传下来的铜墨盒多为使用品,残留墨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腐蚀,边缘易腐蚀,四角易开裂,因而在收集中要特别注意墨盒是否平整完好、不损不裂。

五、看材料铜墨盒的材料多为白铜和黄铜,民国以前多为黄铜。一般来说,以白铜为原料制作的铜墨盒光泽柔亮,摩滑细润,盒面上的文字、图案表现力强,背景突出,铜质越白亮,越有收藏价值。如果极好的工艺发挥在黄铜上,也值得收藏。另外,白铜、黄铜、红铜共用,名"三镶"是最为特殊的,比较少见。

六、看年代:从年代上看,清末民初之际的刻铜墨盒目前价格尚处启动的初期阶段,其价值仍被低估,升值空间较大,民国后期至解放初价格一般,每一件墨盒有它的特点,要从铜质、做工、刻工、使用状况、包浆程度各个方面观察是否是当时的产品。

总之,刻铜墨盒在中国的兴盛,其实也只是几十年间的事。随着硬笔的出现,自来水笔逐渐代替毛笔成为日常的主要书写工具,刻铜墨盒也逐渐被人们遗忘,从此几乎绝迹。由于刻铜墨盒盛行的时间较短,所以收藏人数总体很少,在拍卖行中上拍的并不多,更多的精品还要在古玩和旧货市场上寻找。

与其他古玩相比,墨盒收藏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收藏和升值空间不容小视。由于铜墨盒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刻铜艺人目前几乎绝迹,再加上墨盒收藏处于起步阶段,同其他收藏品相比,刻铜墨盒考证较容易,收集相对容易。再加上刻铜墨盒目前在市场上的价格参差不一,正是藏友投资的好时机。

贾文忠最后提醒收藏者,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看到的大多为近年来生产的赝品,尤以假陈寅生、姚茫父款为多。但只要认真识别就会发现破绽,因为在一方墨盒上能在诗、书、画、印、刻五个方面都不露出破绽不太可能。

民国北伐成功纪念刻铜笔筒

这个刻铜笔筒,高10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7.5厘米,材质黄铜,重468克;制作规矩精美,造型敦实奇特,包浆浑厚自然,刻工古朴细腻,真是一件少见的文房用品。此铜笔筒最大的亮点,在于器身上用隶书镌刻了"北伐成功纪念"6个大字。字体虽是空心描刻,却把汉隶的蚕头燕尾、扁平稳正的书风仿摹得惟妙惟肖。该笔筒是轰轰烈烈的北伐纪念物,是民国时期的珍贵历史遗物。

在笔筒的另一侧刻了一幅婴戏图,两个男孩手捧寿桃,眼望飞蝠,一派吉利祥和的气氛。此图隐喻对北伐将士的嘉奖,也是对北伐成功后国民政权的祝福和冀望。笔筒文图互补、前后呼应,可见设计制作者的用心良苦。

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

该铜笔筒虽未落年款,但作为庆祝北伐成功的纪念品,其制作时间在1928年末至1929年初应是无疑的。想当初各路革命军在轰轰炮声中浴血奋战,一路挺进,终于取得北伐成功。而此笔筒是革命军有功将士的奖品,抑或北伐参与者为庆祝成功而互勉的纪念物,还是刻铜作坊为配合形势的应景作品,现在已无从考证,但作为那次震惊中外的大革命见证物,是可以肯定的。(沈明华)

毛笔,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书写工具,更是古代文人博功名、夺魁首、取状元之利器,前人重笔,所以它一直居于文房四宝之首。毛笔制作工艺历经了千年的改进,日臻完善和精美,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朝弃之如遗,如今却逐渐成为人们收藏和鉴赏的古玩。

古人鉴笔以实用为主,常以笔毫分优劣,凡笔头毛色光润、浑圆壮实,笔锋尖锐、美观挺拔,尖、齐、圆、健四德皆备者为妙笔;而笔管,不论宋代之玉、明代之瓷、清代之象牙,雕刻虽精美,但重力不匀,在书写上均不如竹制适宜。

而今人鉴笔以收藏为主,赏毫更赏管。笔毫堪以圆润为美,或如雨后破土之春笋,或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纯净秀美中都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毛笔之制重在毫,而毫则易毁,今多以笔管为遗留,时下毛笔收藏和鉴赏的重点还是那些装饰意味浓厚、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笔管。

古往今来,自从笔管成为鉴赏和珍藏的对象后,人们便常以珍宝珠玉制作笔管,用以获取装饰之美或夸耀其财势和地位,现今保存下来的笔管多数是瓷的、玉的、漆的,少许还有金属的和象牙的,因为材质都比较昂贵,加上存世量不大,所以说收藏价值都不低。再者,古代的工匠们在毛笔管不及寸的圆周上巧妙地镌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亭台楼阁,表现了独特的装饰趣味,堪比书画精品。

笔管鉴藏,首先得看材质是否珍稀。笔管的材质种类较多,玉材质高较贵;瓷制的受追捧且易保存,但价格也相对较高;另外,象牙、漆制的因稀少价格也是不菲。其次得看制作是否精致。漆制的看工艺,瓷制的看花纹,玉制的象牙的看雕工,只有结合这些特点才能对古笔的年代进行准确的判断,同时分清是民间制作还是宫廷御制;而后再着眼于笔管的装饰,看其是否有制笔名家的刻款,是否有名人的题款,这些对毛笔的收藏价值来说都是不可小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