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章的故事 赵九章:河南大学培养的杰出院士之中国卫星之父

2017-06-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浙江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浙江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

    赵九章1938 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

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赵九章主持下,该所很快发展成一个人才济济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所中一批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受过赵九章的指导。

   赵九章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和1962年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赵九章在气象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和几个有名的科学家在这两个联合机构中担任业务领导并从事实际工作。四、五十年代,赵九章先生就已经在动力气象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他所著的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在我国第一次将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他首次提出的行星波斜压不稳定概念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

1957、1958年,苏、美两国相继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赵九章敏锐地意识到一个新兴学科--空间物理研究,在国际上的兴起,他座不住了,他要重新考虑自己的研究方向。时间不等人,1959年底,赵九章组建了我国以开展空间物理研究为目的的磁暴组,揭开了我国空间物理研究的第一页。

      为了开拓这个新的研究领域,赵九章先生举办了讨论班,在这个班里他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每个成员负责讲授一部分和自己工作有关的理论基础课。赵先生亲自讲授宇宙电动力学,实际上赵先生也是在准备讲授这门课时才开始学习的,但由于赵先生有雄厚的物理基础,他的讲授受到很好的效果。

在学术活动中,赵先生大力提倡学术民主,磁暴组的每一篇论文都要经过全组反复讨论之后才能拿出来发表。

他说: 搞工作一个人不行,要在一个具有共同语言的研究集体中热烈讨论和争论,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我们的理论工作中的不足,最好是在我们研究集体内得到发现,不能让外国人发现我们的错误。他把研究集体比喻成一个足球队,他说: "在球队里需要冲锋陷阵的中锋,也需要把守关口的把门将军,一个中锋射门十次,只要有一次进球就可以使全队获胜。

"在赵先生的带领下,磁暴组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完成了题为<<磁暴期间史笃默捕获区的变化>>的学术论文。

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提出了在磁扰期间引起的地球磁场的变化可以使地球周围的捕获区打开,并使大量的带电粒子进入到地球附近而被地磁场捕获,他们还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计算的结果。1962年赵九章参加国际空间委员会时曾将这些结果与国际同行进行了讨论,得到了一致好评。

    倡办科大研究生院

    赵九章先生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主任以后,一直关注着科大的发展。1962年10月,赵九章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副秘书长郁文写信,提出中国科技大学应该开办研究生院,为中科院培养研究生。

信中写道: "我院办有科技大学,将来亦必逐渐加重研究生的培养,在我院开办研究生院之前,是否可以考虑我院及科大的具体情况,逐渐采取一些措施,为我院开办研究生院做好准备。"他还在信中就研究生入学试题、研究生课程讲授、研究生毕业考试及论文答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中国科学院张劲夫、吴有训副院长、科大党委书记郁文都就此信作了批示,表示要考虑赵九章先生提出的建议。1963年5月,赵九章再次致信张劲夫副院长、武汝扬副校长,提出可以先办研究生班,后建研究生院的建议。

信中说道: "科大已经办了五年,教学基础已逐渐建立,我校的特点有二: 一是有较多的科学家从事科研第一线工作,二是各所都是国家的重点研究单位,有较好的大型实验设备。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两个特点,逐渐把重点放在研究生院,让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研究生人员的一个中心。但是考虑到成立研究生院事关重大,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因此我们建议在地球物理系内先试办研究生班,请学校代为解决外语及有关基础课程的开设或旁听等问题,地球物理所解决某些专业的课程和专题报告等。

本所现有研究生9人,今年暑假后招生6人共15人,可以组成一个研究生班,由所系共同负责试办,取得经验,对将来成立研究生院会有帮助。

"张劲夫院长再次批示并请科大提出创办意见。1964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召开第20次党委常委会议,决定开展研究生院筹备工作。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研究生院创办工作中断,但这几年的工作为1978年科大创办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奠定了基础。

    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起

    1962年,应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先生的邀请,国际著名的等离子体与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典的阿尔文教授访问了北京,并在地球物理所进行讲学和座谈。在阿尔文教授未到北京之前,赵九章先生已经收到了他的讲学稿与一本他的新著----<<宇宙电力学>>。

在专著的第一页阿尔文教授亲笔写了"赵九章"三个汉字。在准备迎接阿尔文教授到来期间,我国乒乓球健儿刚刚荣获世界冠军,赵先生在准备会上兴奋地说: "我们也要培养几个种子选手到国际舞台上进行比武,科学工作要和打乒乓球一样为祖国争光。

"在讲学过程中,赵先生亲自给阿尔文教授当翻译,他的临场发使报告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当客人向听众提问有几位能不用翻译听懂他的报告时只有极少数人举手,面对这种比较尴尬的场面,赵先生机智地指着前排的几位老科学家说: "中国人比较谦虚,坐在前排的几位老科学家都不举手。

"接着赵先生带着阿尔文教授参观了等离子体模拟实验室并开了个小型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地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气氛很活跃,阿尔文高兴地说: "我很高兴能和中国年轻科学工作者一起讨论问题。"1972年阿尔文教授再次访问中国时想再见一见赵九章先生,当他得知赵先生已经不在人世时感到非常失望。

    名师出高徒

     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组建之初,中科院一大批著名科学家亲自到校讲课并兼任校、系各级领导职务。赵九章担任应用地球物理系主任和高空大气物理教研室主任。1962年,青年王水从南京大学来到了科大应用地球物理系任赵九章先生的助教。

赵先生对年轻教员的要求十分严格,那时他正组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一批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大学讲授高空大气物理学课程,并亲自担任大气振荡和高空大气中潮汐现象的主讲,由于国内空间物理学科刚刚起步,还没有一本适合高校有关专业师生进行工作和学习的参考书,赵先生在教学讲义的基础上,组织编写《高空大气物理学》专著,要王水协助他参加高空大气结构部分的工作。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王水花费很多时间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查询、苦读,不仅锻炼了基本功,而且拓宽了知识面。有一次王水在一篇德文面前一筹莫展,只好回去向赵先生诉苦。赵先生严肃地对他说: "你能看懂俄文,又能看懂英文,应当可以阅读德文文献。

回去翻译出来给我。"王水回去后对照字典翻译出了中文稿,有些地方词不达意,赵先生都作了修改并鼓励王水多学几门外语。王水正是在赵先生这样的耳提面命之下下成长起来的,后来王水在空间科学方面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也是与赵九章先生早年对他的指导和培养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