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飞跑步 胡敦欣:从“跟跑”到“领跑” 王亚飞尹姝贻

2017-05-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齐鲁网5月22日讯 (记者 作者:刘庆 巩胜义 刘洋(女) 李侠 )胡敦欣是我国大洋环流和海洋通量研究的开拓者,耕耘自己的海洋梦,他的脚步不曾停歇.在长达三十年

齐鲁网5月22日讯 (记者 作者:刘庆 巩胜义 刘洋(女) 李侠 )胡敦欣是我国大洋环流和海洋通量研究的开拓者,耕耘自己的海洋梦,他的脚步不曾停歇。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胡敦欣投身西太平洋环流从理论到实地观测的深入研究,让中国在该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已经是耄耋之年的胡敦欣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办公室,跟年轻人一起搞研究。这位坚守科研一线的老人拥有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他发现并命名的太平洋“棉兰老潜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支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洋流;他发现了中国陆架第一个中尺度涡“东海冷涡”;揭示“陆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积必为软泥”的科学规律;修正了沿岸上升流传统理论;他在世界上率先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出了“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汇区”的重要结论。

胡敦欣说,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且越做越有趣。他说,自己做了一辈子,已经浸到这件事里了。希望自己能在这个领域为年轻人打下基础。

1978年,胡敦欣第一次公派赴美国交流学习,亲眼目睹了国际海洋科学的迅猛发展后,他准备组建一支科研水平跟美国“平起平坐”的团队。当时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寥寥无几,有些风凉话传到他耳朵里,说他只是跟着美国人的屁股后面走。

胡敦欣深知,因为没有实力,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国的海洋科学考察只能在陆架上100多米水深进行。直到1985年,“中美赤道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调查研究”正式启动,中国第一次参加大型国际海洋合作调查研究,海洋环流研究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新时代。

4年后,坚持有了回报,胡敦欣和他的助手们发现菲律宾第二大岛棉兰老岛附近的棉兰老海流之下有一支和上层流向相反的潜流,最大流速可达30厘米/秒,平均流量近世界强流黑潮的一半,他把它命名为“棉兰老潜流”。这一发现改变了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结构的传统认识。

胡敦欣说,当时受技术手段所限,没法直接测量到这些潜流。发现‘棉兰老潜流’等是根据CTD观测数据通过‘地转关系’动力计算出来的。

胡敦欣下决心,要把这项科研深入研究下去。然而,在TOGA项目和世界大洋环流试验(WOCE)结束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因战略调整不再做西太平洋的科考,一直在“跟跑”的中国因资金短缺也中断了这项研究。胡敦欣四处奔波,周游列国,力求重启西太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逐步使我们国家的海洋科研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领域扩展到全球海洋。

胡敦欣说,勒紧裤腰带,我们都要跟着去干,现在我们钱比原来多了,你为什么不干?老是跟走,我们就没有出息了。

之后,历经长达6年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研讨,2010年4月,胡敦欣领衔发起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NPOCE)”正式批准为国际合作计划,同年5月正式启动。这是中国发起的第一个海洋领域大型国际合作计划,有中、美、日、韩等8个国家的19个单位参加,将为改进和提高气候预测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胡敦欣一直担任该合作计划的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合作计划启动之后,中科院海洋所“科学一号”成功布设了两套深海测流潜标,其中一套6100米深海潜标是西太平洋最深的深海潜标,获得了长达连续4年的海流实测数据,是我国首次、也是国际罕见的。从2010年至2014年,棉兰老潜流、吕宋潜流、北赤道潜流相继被观测到。

2015年,胡敦欣受邀领衔国内外17位科学家在 《自然》杂志上发表述评文章,实现了我国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胡敦欣说,这些还不够。因为这个主要还是物理海洋的,涉及到的还是气候啊这些物理的事儿。在海洋领域搞生物的搞地质的,甚至搞化学的,每一个专业,也得想办法弄个东西,我们中国也露个头,慢慢的从一个点到一个面就都起来了。中国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

在胡敦欣的观念当中,基础研究依靠的是科学发现、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他希望能像恩师毛汉礼一样,通过严格的要求培养更多拔尖人才,和国外先进研究集体在同样水平上交流和比赛。

齐鲁网5月22日讯 (记者 作者:刘庆 巩胜义 刘洋(女) 李侠 )胡敦欣是我国大洋环流和海洋通量研究的开拓者,耕耘自己的海洋梦,他的脚步不曾停歇。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胡敦欣投身西太平洋环流从理论到实地观测的深入研究,让中国在该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已经是耄耋之年的胡敦欣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办公室,跟年轻人一起搞研究。这位坚守科研一线的老人拥有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他发现并命名的太平洋“棉兰老潜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支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洋流;他发现了中国陆架第一个中尺度涡“东海冷涡”;揭示“陆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积必为软泥”的科学规律;修正了沿岸上升流传统理论;他在世界上率先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出了“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汇区”的重要结论。

胡敦欣说,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且越做越有趣。他说,自己做了一辈子,已经浸到这件事里了。希望自己能在这个领域为年轻人打下基础。

1978年,胡敦欣第一次公派赴美国交流学习,亲眼目睹了国际海洋科学的迅猛发展后,他准备组建一支科研水平跟美国“平起平坐”的团队。当时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寥寥无几,有些风凉话传到他耳朵里,说他只是跟着美国人的屁股后面走。

胡敦欣深知,因为没有实力,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国的海洋科学考察只能在陆架上100多米水深进行。直到1985年,“中美赤道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调查研究”正式启动,中国第一次参加大型国际海洋合作调查研究,海洋环流研究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新时代。

4年后,坚持有了回报,胡敦欣和他的助手们发现菲律宾第二大岛棉兰老岛附近的棉兰老海流之下有一支和上层流向相反的潜流,最大流速可达30厘米/秒,平均流量近世界强流黑潮的一半,他把它命名为“棉兰老潜流”。这一发现改变了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结构的传统认识。

胡敦欣说,当时受技术手段所限,没法直接测量到这些潜流。发现‘棉兰老潜流’等是根据CTD观测数据通过‘地转关系’动力计算出来的。

胡敦欣下决心,要把这项科研深入研究下去。然而,在TOGA项目和世界大洋环流试验(WOCE)结束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因战略调整不再做西太平洋的科考,一直在“跟跑”的中国因资金短缺也中断了这项研究。胡敦欣四处奔波,周游列国,力求重启西太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逐步使我们国家的海洋科研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领域扩展到全球海洋。

胡敦欣说,勒紧裤腰带,我们都要跟着去干,现在我们钱比原来多了,你为什么不干?老是跟走,我们就没有出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