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段乃心 道德与法治观后感

2017-05-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如果没有上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节课,我想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拿起<道德经>这本书.所谓道德经,就是关于道和德的经.短短的五千字,却是老子穷极一生探索而来的智慧

如果没有上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节课,我想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拿起《道德经》这本书。所谓道德经,就是关于道和德的经。短短的五千字,却是老子穷极一生探索而来的智慧的结晶。并不是熟读了一遍了解他们的意思就算读过,那么这件事本身就没有了意义。看唐僧,一有空就在那里打坐念经。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有道德方面的疑惑时靠念《道德经》来解决困惑呢。

翻开《道德经》,第一章是总论。看到第二章,我就马上意识到这不是马原课上王老师刚讲的内容吗。“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大概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这与马原书上第一章第二节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中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异曲同工之妙啊,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么一段来自千年之前的语录却还能令我也产生共鸣,可见思想这种东西是不会因为时间空间的转化有太多变化。的确,没有丑陋的东西存在,我们也就不会知道什么是美的:没有可憎之物存在,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美好。

任何的事与物都有两个极限,一边是好,一边是坏。但是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吗?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好的界定不但受时间空间的变化,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好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就像七十年代舞台明星的造型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肯定是走在时尚潮流的最前端,但是我们现在往回看看,其实也就那样甚至是很土。这就是“好”在时间上的变化。中国人大都以米饭为主食,而美国人则认为面包和土豆更好吃,适合当主食,这就是“好”在空间上的变化。

或者是我觉得红烧肉很好吃你一定要吃一块,而她却想这么油腻的东西还塞给我真是过分。你觉得是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觉得好。你觉得友善的行为别人却觉得很奇怪。因此,有时候我们不需要过分的去追求做一个好人,或者做一件好事,有一件好东西。

既然好与不好可以相互转换,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能以自己的观念和准则去判定别人的好与坏。这样未免显得太孤陋寡闻与唯我独尊了。同时我们也不用因为自己所获得的权利与金钱而沾沾自喜,因为你会在比你更有权更有钱的人面前卑躬屈膝或者在失去钱权之后伤心欲绝。经常念念道德经吧,让想通的道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