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自齐的夫人 北洋重臣周自齐的天津往事
最早向外界透露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公司……
不久前,北京民间文物爱好者称,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周自齐墓遭到严重破坏,墓园大门生锈损坏,园内杂草丛生,墙壁、台阶塌陷脱落,墓台栏柱东倒西歪。目前,当地文保部门对此正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作为北洋重臣的周自齐,曾出使海外,历任晚清、民国政坛高官,期间还担任过国务总理甚至短期代行过民国大总统职务,他还参与了清华大学的筹建。近代中国看天津,周自齐一度住在天津,工作在北京,在天津的周氏宅邸中,进行着不少足以影响当时政坛乃至后世的诸多工作,同时,还参与筹建天津扶轮中学、担任南开大学校董……遗憾的是,天津留存的相关资料并不多,其人都未列入“天津名人故居”系列。
周自齐的孙子周政向记者遗憾地表示,祖父在天津居住了10年,自己也曾来过天津,但连祖父的旧居都没有找到。
近日,在天津民间文史研究爱好者陈硕的帮助下,找到了周自齐在天津的准确住址,并发现了老照片中周自齐旧居被拆除前的影响。周政和《周自齐传》作者、周自齐的研究会首席研究员察应坤也给记者讲述了不少周自齐的“天津往事”。
红墙道周宅在那桐旧居对面
周自齐的孙子周政先生久居海外,他通过微信告诉记者:“关于祖父在天津的生活情况,我知道他和其他很多北洋政府的政要一样,在北京工作,在天津生活,在两地都有住宅。他在天津住在英租界的红墙道29号,他的三女儿和四女儿、我的三姑和四姑分别于1919年和1921年在这里出生。我曾去过天津,但没有找到旧居。”
英租界的红墙道就是现在的新华路,过去的“29号”显然无法和如今的门牌号码对应上。天津民间文史研究爱好者、老照片收藏者陈硕告诉记者,初步可以判断的是,“29号”应该在过去英租界球场附近,但很大的可能是在1970年的墙子河改造或者大地震过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城市建设中拆除了,“位置应该是靠近新华路和南京路交口附近。
”周自齐住在英租界的时期,按照陈硕所了解的情况是,当时天津的英租界扩充界处于建设初期,因此很多建筑的门牌号“并不稳定”,“一是门牌号会数次变更;二是产权人变更也比较频繁。”而且当时登记房产的,是按照所谓“地块”登记。周政表示,暂时未找到关于祖父旧居的“地块”登记的相关资料。
“当时居住在租界内的中国人,有人并非以姓名,而是用"堂号"甚至"别号"来登记的。”周政提供的“周子廙”姓名以及1923年年底后住宅人名字是“周顺勤”、“周李顺勤”或“李顺勤”都没有查到相关的记录。陈硕通过当时资料查找,终于在英租界工部局年报、1917年的工程备报审批表里找到了一位业主登记是“H.E.Chow tze chi ”。
"H.E."是"阁下"英语His Excellency的简称。在当时,只有高级官员在登记时,才能用到这样的敬语,比如黎元洪等人。”陈硕说,“Chow tze chi”是当时的“汉语拼音”的标注方法,综合分析,此译名应是周自齐,所拥有地块扩充界为Lot 78,“从位置上看,应该和晚清重臣那桐住对门(那桐旧居今尚存小楼,为友谊宾馆附属建筑)。
”通过新旧地图对比,陈硕可以推断“扩充界78号”地约在“市美术展览馆”址,幸运的是,陈硕还在自己收藏的老照片中,找到一张上世界80年代初期、大地震以后的新华路照片,“依现在福康里的位置,再据老地图历数地块号码,能大致推定其位置。
”在图片的最右侧,显露出周自齐旧居的部分外貌,陈硕说,那桐旧居的建筑已经出现破损,“尽管隔壁院中震毁殆尽,而周氏旧宅却在外部上看似未受破损。”
至此,虽然这栋旧宅未能保全至今,但周氏后人及研究者所知道“29号”,已经从一个数字概念变成了能有实际证据和老照片印证的“实物”了。旧居具体位置的考证和老照片的记录,填补了天津名人旧居研究及周自齐研究的一项空白。记者将此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周政,他向天津的研究者表示感谢:“非常仔细,很有说服力!”
创办天津南开大学扶轮中学
周自齐创办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已经广为人所知,对于天津来说,周自齐还曾经参与创办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校史馆向记者提供的资料中记载:1922年5月21日,因范源濂去美国留学,辞去董事,推荐周自齐为董事。周又被校董们推举为董事会主席。1923年校董周自齐逝世后,10月21日《南开周刊》第七十三期载文:“本校师生同申哀悼”。同年12月23日,因周逝世,范源濂业已回国,遂又补充范继续为董事,继续担任校董会主席。
周政向记者提供了一份祖父在1919年1月3日的日记:“戊午年十二月初二日乙卯,八年一月三日,金曜日。晴,暖。见斐士。静生来约充南开校董。偕Taver Smith看房,移居王夫人房,扫除陈设,不觉泫然。”周政介绍,当时祖父周自齐担任总统府财务委员会委员长,在北京工作,居住在天津。
周政介绍,1909年周自齐与范源濂、唐国安一起选派庚款留美学生,创办清华学堂。“祖父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周自齐和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张伯苓、范源濂非常熟悉,张伯苓曾应周自齐之邀,担任过清华学堂教务长。
1918年张伯苓、严修、范源濂一起在美国考察教育,年底回国后不久,他们就开始募捐筹款,创办南开大学。周政说,1918年12月,祖父为南开大学创办认筹40万元公债票。“这则日记记录的是1919年1月初祖父与范源濂商谈支持创办南开大学,并出任南开校董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