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韩俊卿唱段 王德彰:名角济济新秀崛起 河北梆子腔唱响海内外
王德彰:名角济济新秀崛起 河北梆子腔唱响海内外
燕赵文化
□王德彰
从9月28日至10月19日,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石家庄举行,来自全国11个省、区、市的21个剧种、32台好戏轮番亮相,让广大戏迷一饱眼福。这是弘扬传承优秀戏曲文化的一次大检阅,是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个创举,更是覆盖范围广、规模大的一次大型政府公益文化惠民活动。
此次参加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的河北梆子、老调、丝弦、豫剧、晋剧等21个剧种,其实都属于梆子声腔(也称板腔体),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由山西、陕西、甘肃一带的西秦腔在明末时向东流传,并与各地音乐和方言相结合,逐渐演变成种类繁多的梆子腔支系。这其中,作为“省剧”的河北梆子,河北观众最熟悉不过了。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它的闻名,不仅是因为历史悠久,韵味独特,而且因其名角济济。老一辈的名家侯俊山、田际云、魏联升、小香水、刘喜奎、银达子、金刚钻、刘香玉、赵鸣岐、梁蕊兰、李桂云、贾桂兰、宝珠钻、韩俊卿、王玉磐、金宝环、张金秋、裴艳玲、李淑惠、王伯华、田春鸟、周春山、张志奎、齐花坦、张惠云、路翠阁、雷保春等等暂且不说,只说新秀,就令人振奋。
自1983年全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评选以来,至2015年,河北省33人次“梅花奖”得主中,河北梆子即有11人次。目前,一批新秀正在崛起。
河北梆子又称“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约在1820年至1850年间形成,迄今已有170年左右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统称“河北梆子”。它主要流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等地,山东和河南部分地区也有流传,但主要集中地还是河北省。
河北梆子最兴盛时期是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各地梆子科班有130多个,影响最大的是故城县黄毛科班、雄县三庆和科班、定兴县祥泰科班。著名河北梆子艺人田际云(响九霄)之师,就是定兴祥泰科班出身。梆子班社同样遍布河北,如滦县高老裕班、涿州白塔村双顺班、宝坻县(1972年划归天津市)永胜和班等等。
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有500出之多,至今流传的《大登殿》《杜十娘》《斩子》《教子》《蝴蝶杯》等,更是声名远播。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梆子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重获新生,它那高亢激越、婉转悠扬的曲调感染了几代人,改编或新创剧目不断涌出,舞台上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
2006年,河北梆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