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会群带来新证据 柴会群当庭拿出新证据 侵权案庭审被迫延期

2017-11-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诉中国医师协会.记者王志安.律师邓利强名誉侵权案又生变数.按照原计划,此案于2015年6月10~11日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进行二次庭审,

《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诉中国医师协会、记者王志安、律师邓利强名誉侵权案又生变数。按照原计划,此案于2015年6月10~11日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进行二次庭审,然而,柴会群当庭拿出与“走廊医生”报道有关的新证据,这让次日的庭审无法继续进行。在开庭当天,法庭就此案进行了将近10个小时的庭审之后,宣布次日的开庭延期举行。

被告之一--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本人并未到达庭审现场,其代理律师刘凯向健康界表示,在全天的庭审中,被告方始终占据上风。截至健康界发稿时,尚未联系到案件核心人物柴会群。

起因:柴会群自认清白索赔 “剑指”中国医师协会

众所周知,自称“红嘴乌鸦”的柴会群与中国医师协会间的宿怨,源于其所写的几篇涉医报道。2014年4月1日和4月28日,中国医师协会网站转载并刊登王志安的两篇文章:《某些媒体何以成了法外之地--央视最新揭露<走廊医生>真相》、《柴会群求被起诉,支持绵阳市人民医院起诉无良媒体》,质疑柴会群“没有采访当事患者,也没有采访当事医生”,“炮制新闻”,“利用兰越峰达到了自己的无耻目的”。

此后,邓利强也公开表示,已向中国记协投诉这位记者,因为其在涉医报道中,“极端不负责任,混淆事实,歪曲真相,恶意撕裂医患关系。”

柴会群认为,中国医师协会、邓利强、王志安三方公开言论“对客观事实存在虚构,对其进行诽谤和侮辱,严重侵害了他的名誉权”,要求被告方删除在医师协会上的侵权文章,连续一周刊登致歉声明,并连带赔偿经济损失1万元和精神抚慰金1万元。今年1月,此案在第一次开庭中,原被告双方进行了相关举证。

二次庭审:原告带来新证据

不难看出,此案原被告双方都是高级辩手,且准备充分。6月10日,案件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进行二次庭审。柴会群和王志安均亲自到庭,邓利强则委托了代理律师“应战”。邓利强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强调,没有到庭是因为不想让自己成为本案的焦点,且双方的输赢并不重要,但“恶意撕裂医患关系的人,一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邓利强的代理律师刘凯表示,在当日的庭审当中,被告方“明显占据上风”,并且胜券在握。

“柴会群向法官表示,邓利强在接受某报采访时尽管并未指名道姓,但‘歪曲事实、混淆真相’的言论明显就是指自己。”刘凯告诉健康界,当柴会群提出上述观点时,自己立刻表示,这话就是邓利强本人说的,无需原告进行猜测和指责,包括自己在内,也支持“柴会群恶意撕裂医患关系”的观点。

事实上,当日的庭审,双方仍然停留在举证层面上。原告出示了30多页证据,被告则带来20多页材料,争论主要集中在柴会群所写几篇涉医报道是否客观属实上。不过,用邓利强的话讲,“原告所写报道,正确的内容不足5%”。

在下午的庭审即将结束时,柴会群进行了新的举证,涉及“走廊医生”那篇报道。据相关人士透露,柴会群的举证为730彩超的一份新材料,其希望通过这份材料来证明在“走廊医生”报道中,“绵阳市人民医院用高价购买已经停产的彩超设备属实”。

这个举证引起了被告方的反感,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性且被告方需要对最新举证进行核实,法官决定,次日庭审延期。邓利强说,这份材料实际上并没有重大意义,因为即使彩超设备型号固定,但包括软件、探头、保修期等配套并不相同,因此价格也是千差万别。

庭外:数十人声援柴会群

6月10日,北京绵延的小雨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了中午。法庭内,双方口若悬河,你争我夺,激辩不断升级;法庭外,十几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人们在雨中手举横幅和锦旗,声援柴会群。

通过现场发回的照片可以看到,锦旗上有“彰显凌然正气,秉承职业操守”、“打击缺德医生,揭露医疗腐败”等字眼。每当被告律师走出大门时,就会遭到手持锦旗人群不同程度的谩骂。“从现场人数上看,声援柴会群的人明显多于声援医师协会的人,这是因为医生都太忙,无法赶到庭审现场。”刘凯告诉健康界,这些人大部分是医患纠纷中的患方。

但愿柴会群诉讼案是医媒纠纷的终点

中国医师协会是一个维护医生权益的组织,而柴会群只是一名记者。可以预见的是,这起“个人告组织”的诉讼上演“反转剧”的可能性不大,但诉讼终将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和口水战,任何一方都无法成为最后的赢家。

很多医生将柴会群看成是“吃人血馒头的人”。人们应该还记得,当柴会群的部分涉医文章被中国记协定性为失实报道时,医疗界掀起的那场狂欢在自媒体上几乎呈刷屏状态被传播。然而,这样一名记者真的应该被“千刀万剐”吗?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讲的那样,医疗领域非常复杂,有其报道的特殊性,一名记者很难对医和药有很充分的了解,公众应对涉医报道抱有相对宽容的心态。

医患双方不应是剑拔弩张的仇敌,医生和媒体间也不该视若水火。但当看到这起诉讼庭审外相互的谩骂的人群,以及医生和媒体人在这起诉讼中各自表现出的狂欢和愤怒时不难发现,横亘在医患之间、医媒之间的矛盾是清晰可见的。

可以肯定的是,媒体一定是医患沟通的润滑剂而不是绊脚石,因此未来在报道涉医事件时,需要医生和媒体间呈现紧密的合作,让双方进行更细致的沟通,来让报道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得到提升,使这两个行业的人在疾病问题上,实现互相支持与谅解,从而才能不同程度上帮助化解医患间的矛盾。

希望柴会群诉讼案,是中国医媒纠纷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