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堇年灯下尘 评《灯下尘》:关于七堇年的蜕变

2018-03-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七堇年的作品,有一个特质,她笔下人物的位置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位置的变动,是七堇年使人物摆脱同质化倾向的一种手段.个体的特异性在应试教育的打磨下,变得越来越

七堇年的作品,有一个特质,她笔下人物的位置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位置的变动,是七堇年使人物摆脱同质化倾向的一种手段。个体的特异性在应试教育的打磨下,变得越来越难以辨认。大家拥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和文化环境,此时,只有地理环境的不同,才能使人的面貌变清晰。

《灯下尘》也是如此,从序言开始,七堇年就不断强调着自己“在路上”的姿态。七堇年曾坦言,她喜欢旅行,因为跟现实的生活格格不入,所以过一段时间就想出去。这成了她在“80后”作家里脱颖而出的一个优势,当同代人还在教室里,通过文艺作品幻想着世界的模样,七堇年已经身体力行地行走在广大的空间,这无疑给读者打开一扇张望世界的窗户。

她自述,成为异乡客是一个享受孤独的过程,孤独能让情感和思考发酵,旅行的孤独跟写作的孤独有相同之处。

七堇年早期创作的作品总秉持着一种远离的基调。直到《灯下尘》的面世,我看到了七堇年更多的选择了介入的方式。现在她的文字中渗透进对异域历史和民俗的见解,也因对不同文化的涉猎而反思自己的生活,她在欧洲看见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那么盲从、和毫无主见”,对比自己的生活环境:“一个人口如此众多的多民族国家,竟然拥有如此统一整齐的价值观。

这种与大部队一起走正步的人生前景,实在让我觉得累极了又怕极了。虽然我是其中一个最普通最守纪律的士兵”。这种介入,使她摆脱了最初写作时将叛逆与成长、善良与丑恶对立,造成的沉重感。

七堇年受到年轻读者喜爱的原因,是她将自己的情感用文字放大,普化为一代人的情感体验。她将学习生活用兵荒马乱、耀武扬威、世间荣辱、洪荒滔天这些大词来形容。在外人看来虽然显得夸张,但处于相同境遇下的读者却会感到无比认同,因为高考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而投身选拔制度则是他们进入成人序列的一个前奏。

他们在这种文字里对照自身,感受着那股对未来的迷茫,一切都不在掌握中的情绪。同时,七堇年在这种环境下,依然持有的敏感、细腻,对文艺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也成为读者的榜样。

但作者本人,其实是进行了层层的包裹,我们越来越看不到她本真的样子。在小说里,她更是习惯戴上一层面具,跟她所写的生活隔开距离,站在远处观看,用一种超越性别和年龄的口吻来谈论她笔下人物的选择。

直至《灯下尘》的出现,我才看到了一个真实、复杂的七堇年浮现,她既大胆闯荡天地,也深受抑郁症折磨,而曾经对于文艺生活的自豪与自负,在现实利益关系碰撞前,才发现微不足道。生活本真的样子就此浮现出来,哪里需要什么虚空的大词来形容的,“生活像一只榨汁机。

没时间写作,没时间思考,累得像条狗一样爬回家的时候,安慰着自己,生活不都是要么激情四射,要么春花秋月的。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堵在上下班高峰,呼吸着尾气,连梦都累得没法做了?要人人都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GDP谁来贡献。

”这看似平常的牢骚,才是七堇年真切体会到人生艰难后的抒发。咀嚼平凡生活之苦,会成为她新的创作起点,但这也意味着将有可能失去一部分读者,那些仍然被优美的文字包裹住,不肯触碰真实的读者。

《灯下尘》的出版,或许会为七堇年流失一部分读者,他们会因为没有读到文艺气息浓郁的大腔圣调而感到失落,难过地说:“小七,你变了”。我想七堇年只是渐渐接受了生活粗粝的样子,由此将内心也打造得坚强起来。我高兴地看见她渐渐撕掉身上“青春”的标签,对生活有了更为坚实的思考,最重要的是,她学着将真实的自己呈现出来,聆听内心的多重声音,她独语太久,是时候听听世界的众声喧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