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星部长 记济南军区装备部优秀机关干部刘卫星(附图)
中原演兵场,他首创的战场物流学理论得到验证,震动我军武器装备界;大学课堂,他的专著出版不到一年就摆上了专家教授的案头;海岛洞库,深山幽谷,他的发明创新使我军弹药防潮和销毁技术发生历史性巨变;军区经验交流会上,司令员被他的事迹感动,3次打断他的发言提问……
刘卫星,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机关干部,用他奔忙不息的脚步,刮起一阵阵令人瞩目的“旋风”!
报考硕士,100天学完500天课程;读博3年,往返济南至北京间近百次
1986年,弹药制造专业本科毕业、调入军区机关已经3年的刘卫星受领任务,协助地方专家开展安全管理系统工程研究。
一开始,部队技术人员提出的看法如出一辙:“将仓库装修一下,再安装安全系统,省钱省事!”然而,地方专家的一席话可谓振聋发聩:“你们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安全管理系统工程中的‘管理’二字!”
顿时,刘卫星感到羞愧难当。他看到了自己在知识上的差距,在100天内学完了500天的课程,考上了军械工程学院军事运筹学硕士研究生。
学成归来,一件事再次给他敲响了警钟。1999年的一天,刘卫星随同领导到部队检查,发现不少武器装备因为管理不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他召集部队同志开会分析原因,不少同志说:多年来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刘卫星这才发现,管理科学在基层部队还是一个“盲区”,尽管自己是硕士研究生,对这门软科学也知之不多。回到机关后,刘卫星选择“战场武器装备保障需求预测”、“战场物资供应控制”等主研方向,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
读博期间,军区“两成两力”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完全住校学习势必要影响本职工作。于是,刘卫星请求导师把授课时间调整到星期天,其他教授也尽量把课程安排到周六。每到星期五晚上,他就乘车往学校赶,到了星期天晚上又往部队返,3年来在济南至北京铁路线上往返近百次!
就在这3年,他居然翻译出100多万字的外军资料和装备说明书,还领衔创新发明了20多项科研成果,有14项分别在全军、全国和国际上获得大奖!
勇挑重担,研制新型废弹处理装备;销毁弹药,87天行程9000余公里
那天,某炮兵团组织实弹射击演练,突然出现了某型加榴炮炮弹留膛的意外。这是由于一名不懂专业的机关干部指挥失误,致使炮弹无法退出,险些酿成事故。
回首往事,刘卫星心情沉重:“不懂行的指挥是最危险的指挥!机关干部不精通本职专业,怎么能担当起指导基层部队的重任?”他把目光投向自己所管辖的业务中一项最危险的工作——武器弹药销毁,经过无数次推算和试验,终于研制出了“报废枪弹销毁炉”、“黄磷填充特种弹处理系统”。总部在济南军区组织了全军报废弹药销毁机构规范化建设观摩活动,并将他们自主研制的处废设备批量生产,配发全军。
2002年,军区大规模销毁爆炸危险品战役打响了。时任军区导弹弹药处长的刘卫星和10多名专家一起,先后到十几个师旅级单位和后方仓库执行巡回销毁任务,87天累计行程9000余公里,分批集中销毁49万件报废武器弹药。
理论创新,两年首创战场物流学;加速了部队弹药保障模式的变革步伐
传统的储备供应理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作战精确保障的需求,刘卫星把目光投向国际现代物流业。经过两年多潜心研究,他写出了30多万字的《武器装备战场物流学》专著,在国内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战场物流学理论。这一理论以新兴学科、前沿理论为支撑,很快在我军武器装备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根据这一理论指导,战区武器弹药供应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应急物资集控化储备、集装化包装、信息化管理、机械化运输、立体化保障。同时,刘卫星借鉴外军的经验,指导部队采取跳跃式建设的方法,越过了“代差”,一步到位建立了信息数据库,改造了自动化器材库,修建了直升机停机坪,调整了物资储存布局,推动了应急弹药的科学、精确、快速筹措供应,有效地提高了仓库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
近年来,刘卫星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机关干部,2002年被济南军区表彰为退役报废弹药销毁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通用装备‘两成两力’建设先进个人”。前不久,他在军区机关以全票当选为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