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万强的《参与感》 有关黎万强《参与感》的背后:那些没说的话
小米《参与感》这本书,从产品、品牌、服务、设计、新媒体几个角度,阐述了"参与感"的神奇力量,让我们见证了小米的成长历程,解读了参与感三三法则,解密了许多小米内部的小故事和小细节。让我们了解了小米一路走来,品牌成长的点点滴滴。
听一个人说话,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而是听他没说什么。笔者读完这本书后,浮想联翩,试图去挖掘了一下这本书背后,那些没说的话.....
小米品牌逐步被认可就是很好地培养和利用了用户的"参与感"。我们知道,品牌包括标识、信任和用户价值。早期的米粉应该都很清楚,小米1其实存在很多问题,然而用户并没有最终抛弃它。用户不仅是产品的消费者,也是产品设计开发的参与者,亲身融入到了产品品牌的成长中,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小米最终走出了一条新路,成为社区商务的标杆,其中,通过用户参与而培养的信任值,是小米品牌培养中的重要因素。
虽然,很多人抨击小米模仿、抄袭苹果的产品设计和业务模式,但是,小米在用户关系上已经超越了苹果,它成功构建的用户社区是苹果无法比拟的。这个社区不仅是一个屏蔽同行的壁垒,不仅是一个数字生活化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能够创造顾客的发展源。这一切都围绕的核心就是:用户真实的"参与感"。
新的商业模式下,小米赢在了强、快、有效的执行力上。看完这本书,笔者发现:小米的一些理念、思路和模式,并不是小米最先提出来的。一些知名的公司也提过,也做过,但是最后小米获得了成功。正如10000个人有想法,1000个人进行了尝试,100个人坚持了,10个人坚持很久,只有一个人执行有力、坚持到底,所以成功的路上才不会拥挤。
小米崇尚创新、快速的互联网文化,独特的"橙色星期五"互联网开发模式,"先做忠诚度"的品牌理念,快速而有效的客服响应,简单直接的设计等,无不体现在其"执行力"上。归根结底,小米公司在团队建设、企业文化、产品理念等方面,都对人进行了"解放",也为执行力创造了环境。
至今记忆犹新,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笔者的一个客户在QQ图片说说发了一张小米公司的照片,北京冬天的夜很黑,小米公司的灯光晶莹而耀眼。
虽然《参与感》这本书几乎没有提到"O2O"这个火爆的词语,但是整本书都透露着小米对O2O的成功布局和实施。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从线上的网站、社区、论坛、贴吧、微信、微博,以及微电影、广告片,经久不衰的"手机抢购",再到线下的"爆米花活动"、"话剧式的发布会"、米粉节、小米之家店面,以及配套的小米耳机、音箱、移动电源、米键、T恤衫、吉祥物等周边产品。
这一切,无疑都是O2O的套路。
在线上,小米能够"抢首发、上头条",做好"不生气"的互联网公关,布局新媒体的内容战略,占领社会化媒体的主战场,甚至将产品发布会也做到了微博上;在线下,用户参与品牌成长,众多的小米之家服务与体验店,两千人的新品发布会,"与用户做朋友"式的米粉节,用户现场参与的小米开放日等等。可以说在O2O上,小米下了一盘很大的棋,人人都是棋手,没有观众。
让移动互联网平民化是小米的一大绝招。
笔者的老板,曾经在公司大会上问过一个问题:假如小米公司早三年就开始布局,能否获得今天的成功?显然不能。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一番想象——智能手机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反过来这个时代又促进着智能手机的更迭。
手机既是接收终端,又是信息生产源。小米的成功之一,就是为新时代提供了一个人人都可以用得起的廉价工具。让移动互联网不再是高大上的"特供品",而是人人能够普及的"草根品",得屌丝者得天下,仅此而已。不需要你卖肾或卖身,千元就能拥有一部配置相当不错的智能手机,让每一个屌丝都能拥抱移动互联网。
虽然历史不能被假设,但是如果十几年前,当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如果某家公司可以生产人人都能用起的电脑,那么它今天的成果和市值也许是小米的十倍。
从运营的角度去做产品,而不是从产品的角度去做运营;以用户为核心来做产品,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去引导用户。这是每一个老板和产品经理都懂的道理,但是又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是南辕北辙。小米首创了让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让米粉参与设计体验的新模式,"活动产品化"与"产品活动化"紧密结合,许多活动环节都植入设计,成为产品功能,做到了"让用户来激励团队"。懂运营、知用户,这是小米对互联网产品的精准把握。
笔者接触过一些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做产品的功底不可谓不深,然而,需求和产品功能并非来自于市场和客户,大都是创始人和产品经理提出来的。最终,让自己陷入了需求变更频繁、产品版本不停迭代、不断自我否定、总是试图引导用户的怪圈。一言以蔽之,不以用户为核心的产品都是伪产品,只谈研发、不谈运营的平台都是耍流氓。
小米的过人之处:不仅是打造一个品牌,而是沉淀一种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不仅仅是小米的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小米之外的互联网文化。在小米内部,组织架构上,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只有员工、核心主管、合伙人;制度上,崇尚自由、平等,崇尚创新、快速,具备足够的开放与信任;团队上,激励员工像艺术创作般热爱工作、热爱产品,科技之下讲求"真实动人和慰人心灵"。
除此之外,小米还造就了全方位的服务文化和众所周知的"饥饿营销"型文化。在小米外部,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无粉丝,不小米"粉丝文化,通过吉祥物"米兔"来维系客户关系,建设小米论坛与社区,借助小米之家、小米同城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体验圈。
先是"为发烧而生",后是"小米加步枪"唤醒民族情结,再后来,小米通过生产"年轻人的第一XX"等系列产品,更是逐步与年轻一代的文化在接轨。在打造小米品牌的同时,让小米融入日常生活,沉淀出一种小米文化,这才是其过人之处。
小米公司的前景与未来如何,能否走出创业的宿命?在中国,创业成功的企业只有两个结果:上市或者被收购。也许这个话题与本书主题相悖,作者对此讳莫如深;也许小米的前景规划是重大商业机密,本书对此只字未提。笔者一直理解"台风口上,猪也能飞"是雷军虚怀若谷式的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