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葛根汤董洪涛 回到本草学经方===桂枝加葛根汤(第二方)

2018-04-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回到本草学经方===桂枝加葛根汤(第二方)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

回到本草学经方===桂枝加葛根汤(第二方)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桂枝加葛根汤在伤寒论出场仅此一次,所以记起来还是很方便的。好像在金匮要略里面有几条。从症状上看,就是桂枝汤本证的基础上增加了“项背强几几”,所以增加了“葛根”。如果简单推理,葛根应该是治疗“项背强几几”之要药。

葛根在神农本草经中如下描述其药性: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已上。

一、那么为什么会项背强几几呢?本人实在没有医学基础,只能从日常观察中去联想一番。现在人的所谓亚健康人群,主要是坐办公室,长期伏案人士,经常说的肩周炎、颈椎病一类疾病。大概是不活动,血液循环较差,有淤血乎?有水液淤乎?农村人常讲的水毒。

从经络上讲,大概是经脉不通。从葛根的药性看,这里用得着的,大概是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倪海厦老师的一番论述,我直接复制来了:「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 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脖子绷得很紧,绷得很紧表示此处的代谢循环系统不是很正常。平常感冒进来的时候,桂枝汤就可以了,管里面是热的,离开血就变成冷的,肌肉里面有一定的水,表水有时候没办法排出去,就会陷在肌肉里面,等于不正常的水在肌肉,就会硬绑绑的,感觉背后到项部冰冷冷的,这时候靠葛根把水提升上来,然后靠桂枝把水排出去变成汗,这样子肌肉中的水就能正常代谢出去,于是项背强几几就解除掉了。

葛根这药可以升水,这水除了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上发汗发掉以外,最重要的是葛根可以从肠胃里面一路通出来,还有喉咙很干燥的时候,葛根也可以生津,让下面的津液往上走,上到喉部来。「本草」写葛根可以通痹、发痈;通痹、肌肉麻痹没有感觉,用葛根;发痈疽,可能是长肿瘤在里面,可能只是发炎在里面很深的地方,不在皮肤表面上,葛根可以把它推出来,所以葛根很好用。

葛根可以升水,把水升到头面上来,所以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肌肤麻木不仁,处方里面一定加葛根,葛根可以通痹,让肌肤活络起来,把肌肉抒解开来,所以葛根功能是往上升,在头、面、颈、脖子的部份。

葛根有升引水气,解散凝滞之力,故葛根有通痹、解毒、排脓、破血诸功。

注意:肌肉里面有一定的水,表水有时候没办法排出去,就会陷在肌肉里面,等于不正常的水在肌肉,就会硬绑绑的,感觉背后到项部冰冷冷的。我自己就是这样。不过最近拔罐子,喝四逆汤好像有所缓解。

二、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的理解。很多注家,认为,此处“反”子,与后面的葛根汤相对应。从顺序上看,好像这样不合理,如果先说了葛根汤:无汗恶风,此处说“反”,还有承接上文的意思,这里显然没有。我的理解,“反”字应该是对应“项背强几几”。葛根汤条: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可以看出,无汗恶风,应该是项背强几几的原因,汗液不能正常排泄,如倪海厦老师所言。此处,汗出,则不应该项背强几几,但是反而项背强几几,是说不应该而出现。为什么呢?汗出不彻,故用桂枝汤加葛根。随便理解的,无关大碍。

归纳一下:

一、诸痹:好理解,不通则痛。因此,桂枝汤差不多是颈椎病、肩周病的专方。

二、解诸毒:痹、不通,必然有了不该有的东西。按照中医的观点(哈哈,我理解的中医观点),身体里面不应该有的东西,大概都可以称为“毒”,这个比西医的细菌、病毒的范围大多了。

三、起阴气:那么什么是起阴气呢?这个实在想不通。要是我理解,也许是阳气更能贴切。不过我找来了一份资料,说的还能让人信服,我自己就不再歪解了。

葛根  作者:世安中医

       昨晚,采药人送来一袋葛根。入秋后,我央求了好几次,他才答应进山,挖掘和加工花了一两天的时间,才得到不足十斤的葛根干货。

比起市场上的葛根饮片,是值不了几个钱的,但中医爱药如同收藏家淘换宝贝,心情是一样的。除了多给点工钱,倒满一碗浸泡了多年的药酒,让他一边慢慢喝,一边跟我慢慢聊。                                                            

和山药一样,葛根切开后,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太长,乳汁一样的液体很快就会变黑,看相就不怎么好了,所以切片加工的时候,一般使其迅速入水,洗掉少部分的淀粉,再捞上来晒干,色泽好很多,水中的淀粉经过沉淀,可以拿来加工成其他食物。上图就是湘葛根,没有去除灰褐色的外皮,淀粉和筋比例恰到好处。有一种粉葛,也称菜葛根,淀粉较多,而筋相对少些,通痹的作用就弱些,梁人陶弘景在《本经集注》所说:南康、庐陵间最胜,多肉而少筋,甘美,但为药不及耳。最让人痛苦的是人们“好色”,喜欢那种纯白无暇的粉葛,于是不良商家就用硫磺熏,这样的葛根味酸有毒,慎之。

       清人陈修园说:凡轻清之药,皆入气分,味甘之药,皆能补中。葛根味微甘,故略能补益。《本经集注》中记载:“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可见葛根在当时已经作为充饥的食物了。想象一下,古代先民穿着葛藤加工成的衣物,吃着葛根加工成得食物~~~再来理解葛根这味中药,是不是觉得亲近了许多!

     我翻看了多部本草,真可谓距古越远,经旨越晦。《神农本草经》所载葛根: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新鲜的葛根含有较多的津液和淀粉,捣取出来就可以直接喝,可以生津止渴而治消渴,养阴清热而治身大热,除烦和胃治呕吐。葛藤牵牵绊绊,而葛根里边除了津液和淀粉,最多的是筋,所以葛根最能通筋络解肌肉,《本经》主诸痹,《伤寒论》治项背强急就是这个理,“解诸毒”也是由此而来,毒者堵也。

       至于“起阴气”,分歧就大了。清人叶天士说“阴者从阳者也,人身阴气,脾为之原,脾与胃合,辛甘入胃,鼓动胃阳,阳健则脾阴亦起也”,民国张山雷说的更直接:“窃疑阴字为阳字之讹,盖葛之升举诸阳,人尽知之。

若曰起阴,则自古及今,从未有作阴药用者。不应《本经》独有异说,其为传写者无心之误可知”。其实,无论叶天士以“阳主阴从”来解释“起阴气”三字,还是张山雷无从稽考而只能怀疑“起阴气”三字,都是对葛根的认识不够造成的。

葛根果真味甘而辛?果真“起”作“升举”解释?《本草纲目》沿用《本经》的记载,葛根味甘、辛,这个“辛”讲的是葛根有通达之力,在于它出自藤蔓而多筋,并非味道辛辣。

张山雷的《本草正义》就“丢掉”了这个“辛”字,你说他是无心之失呢,还是明智之举呢,可他又在“起阴气”上犯错误。跟清人黄宫绣的《本草求真》一样,诸多本草习惯将“轻扬升发”四字冠于葛根之首,让人们以为葛根如同麻黄、浮萍一样轻飘浮散。

其实葛根和人参、山药一样,是埋在厚土,且钻得挺深,长的挺大,挺结实的。如果用看待人参、山药补脾胃元气、升阳举弱的眼光看待葛根,去理解这个“起”字,我看最恰当,起者《说文》能立也。葛根能当饭吃,能和人参、山药一样补养五脏之阴,如此理解这个“阴”字,又怎么会认为是讹传呢。

      清人周伯度的《本草思辨录》辨析还算明朗:麻桂二方之证,均无项背强几几,太阳病而至项背不柔,则风寒化热烁液,将入阳明,麻桂皆燥药,未足专任,能入阳明起阴气,滑泽其骨节,而又能化肌表之热者,舍葛根奚属?   痹者使其滑,燥者使其泽,“滑泽”二字才真是抠出了葛根的精神~~~

   说完了葛根,回到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桂枝二两 。一个桂枝加葛根汤,虽然是一条,但是问题多多。

一、关于麻黄。臣亿等谨按,而方中有麻黄,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看来确实多了麻黄,这一点大多数注家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