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希贤西安 邓小平曾化名邓希贤在西安办军校 高岗是该校学生
1922年,高岗离开龙镇小学,进入横山县立第一高级小学(简称横山"一高")读书。高级小学相当于现在的初中。高岗入"一高"时已经17岁,身高已达1。8米,加之生性好动,善于结交朋友,爱打抱不平,很快就成为学生们所瞩目的人物。
组织"一高"学潮
现代学堂往往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要阵地,这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特点。高岗入"一高"的1922年,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思潮正通过大中城市向城镇扩散。特别是到了1925年,国共合作掀起的大革命高潮也波及了偏远的横山,宣传新思潮的各种书刊在学生中广泛流传。作为一高学生领袖之一的高岗,必然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书籍的影响。
据《中国共产党陕西省横山县组织史资料》:1925年3月,横山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学生曹动之、高岗等人受绥德、榆林等地共产党员活动的影响,积极组织起来,开展罢课斗争,反对奴化教育,并组织建立学生自治会,高岗、曹动之先后任学生会主席。
他们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校方的惊恐,于是开除了曹动之、高岗等5个带头人的学籍,又给其他参与者以罚款处分。对此,全校学生极为不满,学生自治会组织学生整队到县政府门前请愿。结果遭到县知事刘治堂和反动军警的镇压,关押了学生王怀信、石作琦。第二天,学生纷纷离校罢课,并派曹动之、高岗等5人徒步前往榆林镇道署申诉。
结识了刘志丹
"一高"学潮从小学闹到中学,从横山闹到榆林,在当时的陕北高原震动很大,被称为"横山革命的先声"。高岗在"一高"学潮中发挥了作用,得到了锻炼,并因此进入了著名的榆林中学读书,这是年轻的高岗所没有想到的。但恐怕高岗更没有想到而且是对他后来的人生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件事,也是在"一高"学潮时发生的。这就是他在"一高"学潮期间结识了刘志丹。
刘志丹比高岗大两岁,1922年来到离家六七百里的榆林中学读书,很快就崭露头角,于1924年当选为榆林中学学生自治会首届会长。横山"一高"学潮之所以能够胜利,是与榆中校长杜斌丞先生的从中斡旋分不开的。
高岗等人来到榆林后,首先受到杜斌丞的接见,刘志丹与高岗等横山"一高"的学生代表也进行了深入交谈。然后,在杜斌丞和刘志丹的努力下,召开了榆林各学校学生会负责人联系会,高岗等在会上报告了学潮的起因与经过,与会者也一致表示坚决支持"一高"学生的合理要求。
在学生义愤填膺、民怨渐渐上升的巨大压力下,又由社会名望很高的杜斌丞亲自出面斡旋,才迫使横山县当局做出让步,释放被押学生,免除了对学生的罚款。杜先生将被开除的5名学生收入榆中就读。
就读榆林中学
榆林城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一高"学潮后,高岗于1925年秋入榆林中学读书。
杜斌丞——这位后来被周恩来称为"鲁迅式的共产党员"的教育救国论者主持榆林中学工作后,聘请一批才华横溢、朝气蓬勃的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任教,使这所西北高坡上的普通中学涌现出了刘志丹、谢子长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然而,遗憾的是,有关高岗在榆林中学读书时情况的可靠材料很少。一些回忆材料只是说高岗在榆林中学读书期间参加了中共党组织发起的学生运动,并且因此被迫于1926年秋离开榆林中学到伊盟的乌审旗开展革命活动。不过,高岗在榆林中学读书期间,于1926年加入了共产党。
1998年9月笔者来到这所中学,翻开为庆祝建校90周年而自编的《榆林中学校史》,在"知名校友"一栏里并没有找到高岗的名字。但在校史陈列室里,我们却在"知名校友"橱窗内见到了一张高岗的照片和一纸《高岗简介》。
笔者问起原因,副校长的回答出人意料:高岗确实曾在榆中读过书,但他后来犯了错误,在校史中出现不好办。这次在陈列室中出现,也是临时加上去的。因为高岗的儿子高轩前几天到榆林来考察投资,要来榆中看他爸爸当年读书的母校,我们就临时增加了高岗的介绍。
开始革命生涯
高岗的革命生涯,是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尾声开始的。1927年1月,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在西安成立,共产党员史可轩任政治保卫部主任。1927年初,在共产党的倡导下,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委派史可轩负责筹建中山军事学校。军校建立后,史可轩任校长,邓希贤(邓小平)任政治部主任,从国民军联军下级军官和进步青年中招收学员。
高岗是1927年2月来到西安中山军事学校的。他在中山军事学校的时间虽然很短,只有半年左右,但短短几个月的军校生涯却使高岗的一生发生了重要转变。身高体壮、生性好动的高岗自幼就喜欢舞枪弄棒,艰苦的军事训练对于高岗而言极易适应;直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更使高岗的革命热情极其高涨。
他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经常活跃在西安市的大街小巷,贴标语、散传单、秘密运送武器弹药,开展革命活动。
然而,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6月的一天,史可轩得知敌人要对高岗等几名中共党员下毒手,便及时通知了中共党组织。党组织果断地安排高岗等人星夜离开西安躲避。于是,高岗于1927年6月辗转数日回到了老家横山县。(文章摘自:《高岗传》,作者:戴茂林,赵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