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老婆 听管建刚老师的《黄山奇松》有感
前几天,有幸聆听了管建刚老师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它是一节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听后引发了我的思考。
本节课,管老师重点通过教学第二节和第三节课文,让学生明白写作时如何取舍,清楚什么是“不要写的”、什么是“都要写的”。在教学第二节时,管老师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线型分别画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接着选出三位学生读描写迎客松的三句话,相机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生动,在读中点拨学生明白这三句话写了迎客松的形态、名字由来、地位;而陪客松与送客松的学习则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句子该由哪位同学(三位同学分别代表形态、名字由来、地位)读,学生经过思考、选择,明白了陪客松只写了名字由来,送客松写了形态与名字由来;然后全班学生朗读这节课文。
管老师的设计巧妙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以为第二节的教学到此结束,谁知这只是一个热身。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管老师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问三位同学分别读了几次,接着抛出问题:写三种松树为何只写了两种形态?为什么作者写迎客松的地位,而不写其他两种松树的地位?管老师的提问,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求,对作者表达方法的思考。
最后,管老师告诉学生:知道哪些“不要写的”才是真正会写作的。作者不但知道哪里不要写,还知道一定要写的,这才叫水平。管老师的设计是我从未想到过的,平时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读中明白课文是从形态、名字由来、地位三方面来写松树的,仅此而已。
第三节的教学更是精彩纷呈,管老师不但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关注修辞手法,还启发学生揣摩作者的措词。如:“或”是什么意思?把“或”换成“有的”好不好?学生通过比较朗读,明白用“或”更好,它能突出松树的特点。再如:前几句是排比,最后一句不是,如果再加一句,有的( )( )最后一个词是什么?“马”可不可以?不行!
要两个字,告诉学生要注意句式的整齐。
“读读文中的句子,看看第一个词有什么特点?”是比喻词。“现在咱们来加一句,把它变成排比句。”当学生读到“有的貌若野猫”时,纷纷感觉别扭。此时,管老师告诉学生作者找不到更好的比喻,所以没用排比,而是用了一个省略号,所以我们写作时语言要精准,宁缺勿滥。
反思我们的教学,很多老师为了设计语言训练,常常挖掘文本中的省略号,为了说而说,直接导致内容的重复,表达的直白,留白的艺术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教学,把课文当作习作的范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习得了祖国的语言文字,还习得了写作方法,充分发挥课文的作用,真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