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军导演盐马帮 郭志军:把电影《盐马帮》拍成一部艺术精品
——电影《盐马帮》剧组赴自贡踩点随行记之一
中国经济网5月23日自贡讯(记者 李远驰 苏文 江楠)从4月中旬至5月中旬,著名导演郭志军,37年后梦回故乡——这个自东汉章帝年间就开始盐业生产的城市,“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他在电影《盐马帮》编剧赵应,制片主任、宣传总监李远驰的陪同下,踏行古盐道,徜徉千年古镇、古寨、庙宇、祠堂、盐井,一个个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一座座古朴雅致的庙宇楼阁,一块块历经沧桑的古墙碑刻,一曲曲悠远凝重的民俗歌谣……家乡厚重而又瑰丽的历史文化底蕴,让郭志军心潮澎湃。他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将发挥电影《盐马帮》剧组主创和演职人员的团队精神,凝聚集体智慧的力量,精心打造一部体现四川元素和自贡符号的艺术精品。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九街十八巷品味独特盐文化
沱江静静流淌,绕牛佛镇蜿蜒而去。郭志军一行来到沱江流经自贡境内的第一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牛佛镇。 始建于后蜀末(约公元950年左右)的牛佛古镇,历史悠久,井盐文化底蕴丰厚,曾是川南最有名的商埠。宋朝以前名“高市镇”,元代以后改名为牛佛镇。沿沱江东岸呈矩形分布,纵横交织出九街十八巷。古镇风貌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着“九街十八巷”,“三宫五庙”的大部分遗迹。
郭志军健步来到旧城的一条主要老街——后街。这其实是一条狭长的巷道,宽不足三米,道路两旁是一座紧挨着一座的老式宅屋。
郭志军对千年古镇的名字来历颇感兴趣。镇里陪同人员如数家珍:“牛佛镇是因对岸有牛王山,山形似牛而得名。牛佛镇还有很多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牛佛镇北的沱江大拐弯处经常垮崖,河道堵塞江水泛滥成灾,人们为了镇住洪魔,在江畔山崖上修建了一座“牛王庙”,长年烟火供奉,顶礼膜拜,从此水患祛除,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牛佛镇也因此而得名。”
牛佛镇自古以来就是沱江流域重要的交通口岸和著名商埠,目前依然是川南最大的集镇之一。“九街十八巷,中间有个鸭儿凼,五省八庙七栅子,河北老街隔河望。”这则民谣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牛佛镇历史上的规模和格局。
郭志军在牛佛镇贺乐堂外墙体味历史的沧桑
郭志军考察牛佛古镇
郭志军在牛佛古镇中和颢踩点
郭志军(中)、李远驰(左)等在牛佛古镇贺乐堂踩点
郭志军(左)考察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牛佛烘肘制作工艺,并确定在电影《盐马帮》中据剧情有机融入
郭志军了解到,牛佛的九街十八巷,大约是在16世纪末期形成,清朝康熙帝组织大移民(即“湖广填四川”)而逐渐发展。九街为铁匠街、猪市街、油房街、双正街、箱子街、面房街、兴隆街、顺河街、席子街。其中,双正街后来改名为御街,是因为清朝末期著名的农民起义军李永和、蓝朝鼎几十万人会师在牛佛,建都称王,并在双正街开科取士,遂改名御街。再后来,镇上又发展增加了横街、仙婆街、北达街、新街,到现在早已不止九街了。至于十八巷则是依大街格局而定的,包括贺家巷、田家巷、文家巷、天后宫巷、王爷庙巷、火神庙巷等等。
“从每一个街巷名称就可以想像得到,过去有多鼎盛繁华。”郭志军来到贺乐堂。他了解到,过去,牛佛镇的资本主义经营特色较为明显,有钱庄、堆金会、当铺。中国银行在1931年在贺乐堂正式设立了牛佛分行,还有盐帮、米行、糖帮和菸帮等,经贸异常鼎盛。由于人口集聚,市场繁荣,连外国传教士也较早来到牛佛古镇,建立起天主教堂和福音堂,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郭志军得知,“扯不空的牛儿渡,塞不满的大山铺”至今仍在流传的这句民谣,生动地道出了牛佛镇货物丰富、交易频繁的状况。就在盐业经济辉煌时,牛佛镇的钱庄、堆金会、当铺、盐帮、米行等,远非一般场镇能比。在清朝以封建农业经济为主的时期,牛佛镇已经成为具有资本主义雏型的商贸大镇,场镇建筑的特色也随之显现。
郭志军走进这个由“九街十八巷”组成的古镇,宁静淡泊油然而生。无论是沿着青石板古道闲庭信步,还是仰望青砖黛瓦、飞檐翘壁的明清建筑,他都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穿行于古镇街巷,就像穿行于一段久远的历史;随处可见的板壁结构的房屋,无声地讲述着久远的往事。如1650年湖北客商建的“禹王宫”,1663年广东客商建的“南华宫”等。此外,还有行业、民众建造的庙宇王爷庙、火神庙、观音阁,号称“三宫八庙”。这些庙宇里的雕刻异常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牛佛镇位于沱江中下游,上连资中、内江,下接富顺、泸州,自古以来就是沱江流域一大码头和商品集散地。
郭志军从史料记载了解到,明嘉靖时期(公元16世纪20年代),富顺县西北角自流井盐场兴起,川东地区贩运食盐,必经牛佛镇到自流井盐场,镇上人气渐趋旺盛,集镇也由西北向东南扩展。清咸丰、同治年间,“川盐济楚”,自贡盐场产量激增,该镇成为“川盐陆路东运”和百货西运的中转站,牛佛镇很快成为鼎盛一时的渡水码头,成为了川南与川东来往的东大路枢纽。
郭志军在牛佛看渔家织网
三多寨古盐道上,郭志军发现了明显的马蹄印
郭志军导演(右)在叶云金书记(左)等的陪同下,在三多寨古盐道踩点,并确定在这里拍摄电影《盐马帮》
郭志军导演(左二)在叶云金书记(右一)等的陪同下,在三多寨古盐道踩点,并确定在这里拍摄电影《盐马帮》
郭志军在三多寨望夫崖、肖崖滴翠处踩点,并确定在这里拍摄电影《盐马帮》
川南乐山的丝绸、自贡的食盐运销下川东;川东荣昌、永川、重庆地区的百货运销自贡、乐山等地。那时,牛佛古镇沱江江面每日可见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景象。每到傍晚泊船时间,帆樯如林,人声鼎沸,有时连河心也泊有船只,连成水上闹市。河滩上,除洪水季节,春、秋、冬三季都搭设有两条棚户街,昼夜为船民服务,更是一派热闹景象。
郭志军一行来到沱江边的古镇码头。曾经,牛佛古镇仅渡船码头就有3个,共有大小不同、分渡人畜的木船五六十只。过江后,人畜须得从牛王山两侧的石板路分流,以免拥堵,这种景象在一般场镇是见不到的。那时,牛佛横渡沱江日运量数以万计,年运量达三四百万人次。也正因为沱江的阻隔,东来西往商客、民夫都须在牛佛短暂停驻,这也带来了古镇的进一步发展。
牛佛镇果然名不虚传,有着深厚的盐文化底蕴。除九街十八巷外,有由湖北、广东等5省人修建的广东会馆南华宫等8座庙宇,东大路等古盐道,米盐井等古盐井,双石桥等12座古桥,义渡大码头等4个古渡码头,牛王山摩崖石刻7处古碑刻造像和双河村东汉崖墓群10来个古代墓葬等古迹遗存,拥有川剧及川剧坐唱和龙灯、狮灯、牛儿灯、幺闺灯、划龙船等民俗风情,牛佛烘肘、红萝卜龙等牛佛美食,李蓝起义与牛佛建都等重大史事,明代进士郭珠等人物及牛佛渡若干优美的民间传说。
郭志军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牛佛镇的确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镇,古城区的品位不低,古街、古巷、古庙、古盐道、古盐井、古桥、古渡码头、古碑刻造像和古代墓葬等古迹遗存,都属千年盐都古盐道文化长廊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也理应成为电影《盐马帮》拍摄时考虑的“自贡元素”,可以确定把万寿宫、中和颢、贺乐堂等作为电影《盐马帮》的拍摄点,还可植入将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牛佛烘肘” 植入到影片中。
“这里可拍盐马帮中几个弟兄中头彩后在酒馆畅饮,镜头可从屋顶拉下来。” “这条巷道可作为云虎在舞龙大赛上使坏后,走在哥几个后面窃笑的场景。” “这几间老屋就是冬瓜家,云虎在这里‘穿灶’的地方。”
“真是不虚此行!”郭志军一边观看牛佛古建筑和居民小巷,一边发出感慨。
短短一个多小时,郭志军不时沉醉于电影画面的构思之中。
“川南寨堡之首”惊现“望夫岩”马蹄印
千年盐都悠久的文化存在于自贡人的血脉之中,也凝结在建筑、生活用品及陈设之中。每一个图案、每一个式样都有它特定的寓意。祖先留下的精神宝库存在于经典的文字之中,同时也存在于人们看得见的历史遗存之中。郭志军连续两次来到“川南寨堡之首”三多寨,走近寨子中饱经风霜、承载着祖先宝贵盐文化基因的古寨墙、古寨门、古盐道、古盐井等建筑时,油然而顿生敬意,已确定将古盐道、东古寨门、望夫崖等作为电影《盐马帮》的拍摄地。
郭志军在三多寨望夫崖处踩点,并确定在这里拍摄电影《盐马帮》
郭志军导演(中)在制片主任李远驰(右)、叶云金书记(左)在三多寨望夫崖处踩点,并确定在这里拍摄电影《盐马帮》
郭志军在三多寨肖崖滴翠踩点,并确定在这里拍摄电影《盐马帮》
郭志军导演(左二)在制片主任李远驰(左一)、叶云金书记(左三)的陪同下,在三多寨踩点
三多寨镇党委书记叶云金告诉郭志军,三多寨坐落于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寨镇牛口山,海拔436米,占地1.25平方公里。建成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属百年古寨,历史悠久,遐迩闻名。整座寨子占地1.25平方公里,山顶平缓,四周峭壁悬崖,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川南寨堡之冠”美誉。
郭志军先来到南古寨门外,再在古盐道步行1公里到东古寨门,欣赏三多寨的标志古寨墙。古寨墙由硕大的黄浆石砌成的,由于岁月的风化,这些大石高低不平。石与石间缝隙很小,粘接物使用玖米浆混合石灰而成的,虽经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仍然非常牢固。古寨留下了数百米古寨墙。古寨东门像意蕴悠长的“历史雕塑”伫立着。古寨门上,还留有固定寨门的石洞,留有防御用的墙垛。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特别是阳光照映在墙垛上,墙影斑驳,古韵悠然,好似时光倒流,把郭志军一行带到了古代。郭志军在寨墙上观察三多寨,感受当年这座古寨当年的雄姿和巍峨的气势。
叶云金告诉郭志军:“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消息传来后不久,自流井的大盐商就感到岌岌可危,开始筹议筑寨。咸丰三年(1853)年,由李振亨倡议发起,约集颜昌英、王克家等四人,搜罗款项,募集员工,在地势险峻的牛口山上修筑寨堡。历时七年。耗费白银七万多两,费时一百一十多万,才把寨筑成。
因为倡筑和主持的是李、王、颜三个经营盐业的富豪家族,他们唯愿家族兴旺、子孙繁衍,合三姓共建之功,故取名“三多寨”;也有人说寨名是暗喻《庄子天地篇》所指“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又因该寨是李振亨等五人倡修,后来还在寨内修了一个“五公祠”,供奉五人牌位。三多寨的石墙周长1300丈,高约3丈,厚8、9尺,分东南西北四道寨门,门上修有箭楼和炮台,共有垛口2555个,内有农田400亩,修建房屋数万间,自开水塘,广储粮草,整个寨堡俨然是一座封闭的城垣、独立的王国,易守难攻,全川罕见。
郭志军看到,古寨还留有许多的老宅院,这是盐商们财富的象征。传说由大盐商当年兴建宅邸上百幢,富甲一方,名极一时。现存的老宅院仍然有数十余处,大宅院还遗留有几处。建筑风格以中式风格居多,这些宅第是典型的四川木结构建筑,翘檐青瓦,结构严谨,精妙的木雕门窗隔扇,青砖墁铺的天井、庭院、幽深的回廊。这些上百年历史的古宅散发着迷人的神秘气息。建筑的格局充分体现了古人虚实结合、动静有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外面欣赏这些古建筑,给人以庄重、平和的感觉;从院内品读这些建筑,又给人舒适、祥和、宁静的感受。先人们用聪明的巧思,用凝固的建筑隐喻中华的大智慧和文明。中国人有大一统的思想,家族观念浓烈,儒家文化根植在血脉中,建筑风格是内敛的。古寨中有精湛的木雕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千年盐都走过几多繁荣与兴,穿越沧桑的历史,“川盐救济楚”,“抗日救亡献金运动”,釜溪河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抢运救国盐,盐马帮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日寇封锁线将抗日军民和伤员急需的食盐和医用盐送往前线,这一系列的爱国行动和商贸经济往来活动留下的足迹和脚印,包括盐马帮赶马走过的栈道、石板路,饮马用过的水槽,马蹄在石板路上踏过的深深足迹都,情人、妻子、亲人依依送别盐马帮亲人上路,等待、期待、盼望情哥、丈夫、亲人安全回来的“望夫岩”等都一一在百年古宅——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寨得到了发现。
郭志军来到当年盐马帮驼盐、运盐、赶马出川下渝到两湖两广的必经之地——三多寨。郭志军在牛口山顶欣赏梨园的下园。三多寨最有名的是梨树,据说产味道很好的贡梨,又甜又细脆。春暖花开,梨花似雪,游人如织。
在梨园东侧一处悬崖绝壁处,叶云金介绍,这里就是三多寨八大景观之一的“肖岩滴翠”。郭志军仔细地一看,这里的山石两旁呈“人”字形分布,两边山崖高四五十米,不仅悬崖陡峭绝壁,而且人迹罕至,一望无涯,人站在岩石上端,向下探望,可以看到绵延不断的盐马古道向内江方向一直延伸,可以看到三四公里外盐马古道上赶路的人群。的确是期盼亲人,等待亲人,送别亲人,思念亲人,表达盼望亲人平安归来的最佳地方。
随行的“老更”在古盐道上盐马帮发生的凄美故事,寻找到了下到山崖半山腰,这里有一个方圆只有不到两平方米的平台,随同考察的三多寨镇徐家村党总支部书记汤晓洪与郭志军是同龄“老庚”介绍说,听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这就是当年亲人送别盐马帮赶马人的地方。
从自流井驼着盐巴到重庆下湖南湖北的赶马人,这里成立他们的必经之地,凡是有亲人要出一躺远门,少则一个多月,多则两个月,许多人常常是从这里一别就再也没有回来,在路上不是被野兽池吃掉了就是被强盗抢劫打死了。
时间久了,这里常常聚集三五成群的妇人,轮流在这里眺望远方,盼望自己的丈夫、情人、亲人平安归来,所以这里就成立盐马帮亲属们期盼亲人平安归来的“望夫岩”。
当年,有当地秀才还在山崖上书写下“望夫岩”三个大大的字迹,以做纪念。后来随着时间的久远,风雨的侵蚀,“望夫岩”三字已经看不清了,但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却久久地留在了后来人的记忆中。
郭志军当即表示,这正是拍摄电影《盐马帮》“望夫”重头戏的最佳景点。
郭志军一行来到位于三多寨八大景观之一的“双塘映月”一段近1000米的石板古盐道。两旁古朴的民宅,郁郁葱葱地松树,遮天蔽日的梨树桃树,这不是当年盐马帮赶马驼盐的必经道路吗?在狭窄的石板道路两旁,经过风霜雪雨的石板凹凸不平,呈“凹”字型铺在地上,这是经过多少行人足迹和马蹄踏过留下的。石板路沿着山寨蜿蜒逶迤的一直向东门延伸,出东寨门后延伸到马鞍山,穿越马鞍山后向内江方向后消失在群山之中。
在一处上坡路段,细心的郭志军在一处陡峭的石板上发现了几个凹长15厘米,宽10厘米,深5至7厘米,呈椭圆形的马蹄踏过的足印。他兴奋地叫了起来:“大家快来看,马蹄印!”众人围拢之后,他指着石道上的凹槽说:“你们看,共有三个痕迹,刚好是马匹前后腿的跨度。这里是上下坡,估计是负重的马匹走得很吃力,天长日久就在石头上踩出了蹄印!”
经过现场初步鉴定,属于当年自贡盐业鼎盛时期,载运盐巴等物资的盐马帮赶马时来来往往路过踩踏,碾压,长年累月,风雨兼程,日积月累,经过雨水和风霜的冲刷,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从马蹄足迹的走向来判断,属于从自流井方向朝向内江、重庆方向的居多。而且是在坡度较陡峭的方向稍小一点,在下坡处的马蹄印要大些。这是用于当年赶马人赶着驼盐巴的马,在上坡途中,马迈步向上攀爬时,常常要踩虚脚,加上盐巴和马自身重量,要向下方滑出一小步,长此以往,千百回的来回踩踏,马蹄印就形成了现在的样子。成了见证当年盐马帮辛勤劳作的“铁证”和“活化石”,当年的多少辛酸和泪水又耀燃在面前,历历在目。
郭志军说:“三多寨古盐道上的马蹄印,一点不比云南豆沙关和其他地方的差,这真是个大发现,是自贡过去常有马帮的明证!”他叮嘱一定要把这些蹄印和石道保护好,将来也许还可供游人参观。
随后,大家又在附近几处发现了相同的足印。郭志军导演当即希望,将组织剧组主创人员再次来到三多寨体验生活,勾起大家的史海记忆,经这些重要的历史文物和自贡文化元素创作进电影《盐马帮》里,让亿万电影观众通过影片的介绍,记住自贡井盐兴盛的历史,记住三多寨作为自贡盐业鼎盛和盐运的繁荣历史。同时将组织历史学家和文物考古专家到三多寨做重新考察,将这些盐文化元素做系统的考察、建档、造册,为今后的保护性开发做准备。待电影《盐马帮》公映后,还要组织省内外的专家来三多寨开展寻访、考证、发掘、文物保护、旅游开发论坛,为深度开发三多寨旅游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