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唐亮上将二三事

2017-07-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2年6月13日,是开国上将唐亮诞辰102周年.他1926年参加革命活动,毕生做政治工作,从连政委当到大军区政委,为人民军队建设事业奉献

2012年6月13日,是开国上将唐亮诞辰102周年。他1926年参加革命活动,毕生做政治工作,从连政委当到大军区政委,为人民军队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1986年12月唐亮去世,被誉为“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在解放战争年代,笔者曾在唐亮身边当过技术书记和秘书,目睹了他创造性地开展政治工作,动员部队实现党的号令的许多感人事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唐亮领导开展战时政治工作,首先是讲清形势和任务,使广大指战员弄清楚为何而战?为谁而战?从而激励斗志,自觉地去夺取胜利。

1948年9月,按照军委确定的“攻济打援”作战方针,华东野战军举行济南战役,任务既光荣又艰巨。唐亮参与了济南战役的筹划和决策,亲自起草了《华东野战军关于攻济打援的政治动员令》,告诉部队: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是蒋介石借以支撑其华北残局的战略要地之一,是残存在山东腹地唯一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提出了“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响亮口号。

这个动员令,将战役目标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当时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和支前民工都动员起来,自觉地为实现战役目标而奋斗。 我攻城部队于9月16日发起攻击,经8昼夜激战,24日攻克济南,歼国民党军10.

4万余人,王耀武化装潜逃到寿光被活捉,应验了口号的提出,使这次战役的任务圆满完成。徐州北援之敌闻济南已被攻克,便仓忙撤回。26日,党中央发出贺电,祝贺济南战役的伟大胜利。

唐亮针对当时作战伤亡大的情况,深感部队兵员补充对贯彻军委战斗号令至关重要。他认为,除从解放区动员兵员外,主要应从俘虏的国民党军士兵来补充。由于国民党军士兵绝大多数是贫苦工农子弟,知道共产党是领导穷人翻身解放的,只要从执行俘虏政策开始,对他们正确对待和教育,就有可能争取他们中的大多数参加解放军。

为此,他根据军委指示精神,于1947年1月2日,主持制定发布了《山东野战军关于处理俘虏官兵的决定》,明确规定,俘虏的国民党军官兵,在经过短期的审查、教育,激发其阶级觉悟后,就可以补充部队。

到淮海战役时,根据情况变化,改为随俘、随补、随教、随参战。当时直接补入部队的解放军战士就有10万多人,成为部队能连续作战、实现军委对淮海战役决策的重要保证。

唐亮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时,敢于秉笔直书。1946年12月18日,军委在祝贺宿北战役的胜利电中,已明确:“似以集中主力歼灭鲁南之敌,并相机收复枣、峄、台,使鲁南获得巩固,然后无顾虑地向南发展”。

然而宿北战役后出现不同看法,使鲁南战役迟迟定不下来。身为山野政治部主任的唐亮十分着急,他和参谋长陈士榘从全局着想,就几个方案对比的利弊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当时鲁南“如郯(城)马(头)、临沂失守,将会影响华东全局,建议按原计划集中山野主力回援鲁南”,于22日发电报给军委,请军委和毛主席定夺。

24日,军委致电陈、粟、谭等,指出:“主力似不宜分散,如放弃74师不打,似宜集25个团……左右兵力于鲁南地区歼灭26师,迫退冯治安部,然后相机出淮北较为有利。

”这使对作战方案的争论有了结果。25日,军委又电陈、粟:“鲁南战役关系全局,此战胜利即使苏北各城全失亦有办法恢复”,要求集中主力“打一比宿北更大的歼灭战。

”陈毅接电后,立即告诉唐亮和陈士榘说:军委同意你们的建议,决定打鲁南之敌,要他们立即拟制作战计划,部署战役政治工作。唐亮、陈士榘便分头组织实施。 1947年1月2日至20日,山野、华野并肩作战,在鲁南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26、第51师和第1快速纵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号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唐亮不仅组织部队认真贯彻,更是带头践行。1956年9月4日,他在出席“八大”一次会议时,得知主席团提名他作为候补中央委员候选人,立即写信给解放军代表团领导,要求从候补中委候选人名单中去掉他的名字。主席团研究采纳了他的要求。他的高尚品德得到许多同志称赞。 【编 后】

提高执行力

■卜金宝

如何把上级的指示落到实处?开国上将唐亮在解放战争时期成功开展政治工作的范例启示我们,要主动作为,结合部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提高执行力。 执行力反映的是责任心和能力素质,体现的是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

从这个意义上说,执行力也是一种战斗力。我们要学习老前辈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精神,在“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学习教育活动中,紧密联系实际,突出实践特色,推动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科学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