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凤岐调查评论 侯凤岐被调查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2017-1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十八大后内蒙古自治区地级市第一位落马的"一把手",侯凤岐的政治生命于 11 月 20 日划上句号. 当日下午,中央纪检监察网发布消息,称其"涉嫌严重违纪接受

作为十八大后内蒙古自治区地级市第一位落马的“一把手”,侯凤岐的政治生命于 11 月 20 日划上句号。 当日下午,中央纪检监察网发布消息,称其“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

五天后,媒体报道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以涉嫌受贿罪对乌海市委原书记侯凤岐(正厅级)立案侦查。 案件侦查工作正在进行中。 ”

相关话题随后引发众多媒体和网民强烈关注和热议。

有媒体注意到一些细节,此前被查的很多官员,官方正式披露其被调查的消息时,一般都会“提前”消失一段时间,在公众场合停止露面。 11 月 20 日,侯凤岐的名字还出现在《内蒙古日报》上。 他在该报第五版刊发署名文章《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 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新农区 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而当天下午,他却成了中央纪委官网通报的“落马厅官”。 据公开报道, 10 月 27 日侯凤岐主持乌海市委常委“严以用权”专题学习研讨会,并提到 “修身”“律己”是基础,“严以用权”是关键。 此后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便快速落马。 之前,当地媒体对侯凤岐的报道也很集中,丝毫没有释放出任何异常信息。

舆论关注侯凤岐的政治履历和求学工作轨迹。 微信公众号“政事儿”发现,此番被调查前,侯凤岐于 2013 年 5 月调整了工作岗位,从乌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岗位,转任乌海市委书记,成为乌海市委领导班子的“班长”。

从 1996 年至今,近 20 年时间,侯凤岐的政坛足迹都从未离开过巴彦淖尔和乌海,而两地方的履职时间基本上一半一半。 侯凤岐本人还曾是一位领导的秘书,与王素毅也有交集。 媒体报道称,在任期间,侯凤岐曾多次谈及反腐工作。

据《乌海日报》报道,2014 年 11 月,市委书记侯凤岐到市纪委调研时指出,反腐之战是长久之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要把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紧盯土地拍卖、工程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和腐败问题,以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公众猜测其落马原因。 内蒙古一位当地媒体人称,侯开始有争议就是 2002 年调回巴彦淖尔行署之后,他曾主管城建,负责过一些拆迁事务。 坊间也有人称,他出事的问题可能也跟在巴彦淖尔时期有关。 2010 年国外失窃事件也被牵扯出来。

据观察,媒体对于侯凤岐的落马除了报道其违法违纪问题之外,其性格特点也是舆论关注的一大热点。 媒体称其身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和媒体打交道比较多,据称,侯在主政乌海期间,曾数次分别接受《南方周末》、《21 世纪经济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等主流媒体的采访。

得知他落马后,乌海当地人有两方面意见,有人对他的城建、创建文明城市有所指摘,也有人认为其在任内建成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三区修路通公交、市内搞绿化等,政绩比前几届领导要好。

新华社舆情监测显示,侯凤岐的落马,让舆论再度关注一年来力度持续加大的反腐行动,引起不小的舆情震荡,而官员的落马原因更是成为舆论的聚焦点,引来各方质疑。

但是, 本次舆情也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官员落马舆情不同的特点:第一,从事件传播范围来看,媒体是该事件传播的主阵地,公众关注度高,但是网民参与评论的积极性较弱。 一方面是相关部门主动公开信息,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是公众的心态也发生了改变,一开始打虎拍蝇人心大振, 听到哪个官员落网的消息, 公众会两眼放光兴奋异常, 2015 年反腐力度仍然不减,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心理震慑之后,已经让我们不再那么“兴奋”了,可能出现“审腐疲劳”,官员被查的消息,似乎失去轰动效应,说明人们开始慢慢适应这种“打虎拍蝇”的反腐新常态。

第二,从该事件的舆论生态来看,相比以往的官员被调查的消息,该事件的舆论宣泄较少。

以往官员落马的消息一公布,舆论场会出现的新闻场景是:媒体上立刻出现新闻井喷,所有关于这个官员的负面都挖出来了,一波一波“官员落马后扒皮报道”出现。 相比较而言,该事件舆论场中出现的对落马官员全方位的“扒皮报道”较少,舆论宣泄较少。

日前,中央第三轮巡视工作进程受到各方密切关注。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内蒙古今年第三轮巡视发现领导干部问题线索 413 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有 4 名省部级高官落马,引发舆论强震,在接下来的时间,内蒙古反腐会有怎样的新动向? 公众充满期盼,也有着诸多推想。

下一步,建议相关部门主动掌握话语权,快报、早报,及时回应舆论关切。 □(史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