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贾志敏教学实录《惊弓之鸟》
师:我再来念:“我可以试一下。”这次对了吗? 生:对了! 师:(读“拍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过渡) 生:“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师:你这“啊!”读得捧极了!读出了魏王的惊讶,非常到位,再来一次!
生:(大受鼓励,又来了一次。) 师:我们读完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 生:(顿时来劲)什么问题?什么问题? 师: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讨论一下。 生:(热烈议论) 生A:我说!
是更赢害它,是更赢的“嘣”! 生B:我不同意。更赢根本没碰到它,是先前那个猎人,大雁的伤是以前受的。生C:以前那个猎人又没射死它,它不是活得好好地,在飞吗? 生D:是那群大雁,干嘛不回来找找它?要不,它也不会这么孤单失群了!
生E:我认为关键是它自己!它要是心理素质好,不吓自己,更赢的弓弦再是“嘣!嘣!嘣!”也不碍事!(众大笑!) 师:你说得真好:我觉得这只大雁在于自己吓自己。因为它第一次受到了箭的伤害,第二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惊了,其实它只要不惊,不往上飞,伤口也就不会裂开,也不会直掉下来了…… 那么,我们学这个成语故事有什么意义? 生:(立即接)不要当惊弓之鸟!
(众笑,你是鸟吗?) 生:心理素质要好。
不要自己吓自己。 生:不要太心虚了,否则会自投罗网。 师:“自投罗网”?(学生笑,插话,你是坏人啊:) 生:我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师:不错,我想他说的就是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了吧! 这个作业,不知你们能做吗?请写写看。 这只受箭伤的大雁,只要(),就()。 生:写作业。(提醒写字姿势) (x恰当穿插进行书面练习,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动静搭配,说、写结合) 师:(巡视,给予个别指导)。
做完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A: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心理素质好,就不会丧命。 生B: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不自己吓自己,就不会命归黄泉。
生C: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冷静、沉着,就平安无事。 师:好!这个“只要……就”,立即就检验出大家的学习水平。这每句句子都正确,哪一句比较优秀? 生:第三句!
用词简炼,意思明确! 师:我同意。 课文已经学完了。能总结一下,我们学会了什么? 生:(立即举手)…… 师:建议大家先想想,理一理,做个准备,然后再有条理地说。 (x教师适时作引导,教会学生有条理的按要求发言。
) 师:准备好了?好,请发言。 生:我懂得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了读书时做读书记号。 师:很好!学会做读书记号,(指黑板)这是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希望大家常用。 生:学会了本课的字词,特别记住了这个“赢”怎么写。
师:真的,能默给大家看吗? (生上讲台,在黑板上默写“赢”) 生:我学会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师:应该说“我懂得了……”或“我明白了……”是吗? 生:我能把大家说的作个总结: 1.
学会了读书要作读书记号。 2.学会本课的字词,像孤单失群、悲惨、愈合等…… 3.明白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生:我补充,学会了用“只要……就”等关联词造句。知道这篇课文按“结果、原因”分段。
师:你们总结得非常全面,把老师想说的都说了,现在—— 下课!(众笑) 板书: 飞得慢——受过箭伤——裂开 叫得惨——孤单失群——往下飞 害怕 更赢——射箭能手 害怕——直掉下来 嘣 惊弓之鸟 (根据1996年12月9日浙江省电教馆录像课整理)
第二课时
(老师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一、说话训练,比较理解 师:(板书:更羸是手)“更羸是手”通吗?把“手”移后,加一个什么字就通了? 生1:更羸是射手。 生2:更羸是猎手。 生3:更羸是能手。 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对了。
这里的“手”是什么意思? 生:是“人”的意思。 师:哪些词语中的“手”也是“人”的意思? (学生说了很多答案,有:歌手、选手、对手、枪手等。) 师:(板书:更羸是……能手)谁能说得更具体些? 生1:更羸是射箭能手。
生2: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说到射箭能手,古代许多艺术作品里都写过,有一个叫李广的人…… (学生打断:我知道李广的故事。讲述李广误将石头当老虎拔弓射箭的故事。
) 师:还有一首诗叫《塞下曲》专门说这件事。你们还记得吗?(学生一齐背诵《塞下曲》) 师:我知道的你们都知道,老师遇到你们真是三生有幸。中国有一个李广,外国也有一个射箭能手,他就是绿林好汉——罗宾汉(学生打断)。
生:(很是自豪)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学生讲述罗宾汉比赛射箭的事)。 师:李广是射箭力量之猛,罗宾汉是射箭之准,那么更羸射箭怎么样呢? 生1:更羸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了下来。 生2:更羸射箭很神奇。
二、复述训练,把握故事 师:从哪里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呢? (板书: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 师:自己练习说一遍,等一会儿不看书说。(学生练习) 生1: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 师:这样说不错,但有问题吗? 生2:有,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所以是“慢慢地飞来”,还边飞边鸣。
师:那怎么说呢? 生2:(语气比较平淡)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师:不错。
不错就是“马马虎虎”,谁再说? 生3:(语速较慢,有萋萋惨惨的味道)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师:好。我们继续说下去。(板书:更羸告诉魏王……) 生4: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更羸告诉魏王,他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5: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大王,我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说话的语气比较自信) 师:大王是一国之君,更羸能这样说话吗?(用对一般人说话的态度读了更羸的话) 生5:(幡然醒悟,抢着说)应该有些讨好的意思,很自信但不能露出来,要含蓄些。
师:你体会得深刻,你能说好吗?(学生说得不错) 师:(继续板书:魏王不信,于是更羸……果然……)大家练一下,等一会儿不看书再说。 生6: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更羸告诉魏王:“大王,我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魏王不信,于是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 得一声响,果然,这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说完整了。谁能再说? 生7: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他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魏王不信,于是更羸并不取箭,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得一声响,果然,这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更羸为什么能这样做呢?在大家疑惑之际,还是他自己道出了其中的缘由。请同学们读最后一节。 (板书:观察 分析 推理 判断) 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指着板书)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呢?他注意——观察(板书)正确,——分析(板书)合理,还——推理(板书)入情,最后判断(板书)正确。
师:谁上台按这一顺序给最后一节分层。
(一生上台,划分层次,分好层次后,老师引读这一节,并指导学生背诵这一节。) 三、“挑刺”训练,课堂练笔 师:《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500多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这篇课文有一个小缺陷,比如第9节,大家读一读,看一看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问题? 生:(大吃一惊,课文怎么也有问题?但在老师指导下读书、思考后发现了课文的不足“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这句话不够准确,“就掉下来”应该改成“就掉了下来”或“就掉下来了”。
) 师:改得好啊!学习语言就要多读多思。一读,能读出毛病;一思,能看出缺陷。又如,课文完了,魏王应该还有话说,可文章却没写,你们能不能加一句,用对话的形式写下来。
(学生当堂练写后,老师请了几位学生上台,教师当“更羸”,学生作“魏王”,进行对话。) 师:它飞得慢……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生1:(恍然大悟的样子)“啊,原来如此,我还以为你有什么特异功能呢?” 生2:(激动得很)“高!
真高!世界上竟有你这样的天才!” 生3:(颇有君王风度,说得不紧不慢)“噢,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又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 生4:(惊讶)“啊!原来如此。看来,你真是射箭高手!” 生5:(激动,一边说,一边点头、摸胡子,很像大王)“了不起!了不起!佩服!佩服!有你,我就可以得天下了。” 师:这个故事叫“惊弓之鸟”,形容受过箭伤的鸟一听弓响,就会受到惊吓。
还有个成语跟它意思相近,就是“强弩之末”(板书:强弩之末)。这个成语讲强弩射出的箭,到最后力量弱了,连薄绸子都穿不透。“惊弓之鸟”“强弩之末”一般都连用,比如:“在我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日本侵略者成了惊弓之鸟、强弩之末。 师:同学们有兴趣的回家把“惊弓之鸟”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