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马勇霞的父亲 海南著名作家崽崽父亲郑任良传奇的一生

2018-02-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47年,郑任良一家在海口的"全家福".照片中怀抱小孩者为廖瑞珍.崽崽 图廖瑞珍和她的孩子们.崽崽 图父亲60岁再得子,这个最小的儿子如今也已经63岁了.儿子

1947年,郑任良一家在海口的“全家福”。照片中怀抱小孩者为廖瑞珍。崽崽 图

廖瑞珍和她的孩子们。崽崽 图

父亲60岁再得子,这个最小的儿子如今也已经63岁了。儿子出生在1949年海南岛解放前夕,父亲却在他出生几个月后被敌人杀害。儿子后来成为了海南著名作家———崽崽,他记忆里没有印象的父亲,是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早年叱咤海南地区的风云人物———郑任良。

如今的海南人,已鲜有知道“郑任良”这个名字,但在清末民初,他是海南岛上最活跃的实业家之一和知名民主人士。他第一个组建了与香港汇丰银行有直接联系的琼崖华侨实业银行,创办儋州松涛华侨实业公司,创建了海口月朗新村,并参与编辑《海南岛志》。郑先生的事迹保留在“中华魂·青史留名”档案馆里,与辛亥革命先驱黄兴、朱执信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方声洞、林觉民等人联系在一起。

近日,海南日报记者在海口采访了海南著名作家崽崽,得以知晓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令人感慨的是,对于这个儿子来说,父亲只是代表着一种名义,一个永远在心头萦绕的英雄符号。

黄花举义

郑任良曾经是同盟会的成员,当年同盟会成员名单属于保密信息不予公开,但据知情人士回忆,曾在召开内部会议的时候,见过郑任良,这也就间接证明了他的身份。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在广州爆发了“黄花岗起义”。事隔百年,当年作为“选锋队”一员参加这次起义时,郑任良还是一位年方22岁的热血青年。他亲眼目睹了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装逃脱,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的死难。

这段历史记载存于海口市民政局的档案里。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得知消息,认为此役义军的“勇敢英烈”,为世界各国所“未曾有”,“革命之声威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称这次起义虽然失败,“然其影响世界各国实非常之大,而我海内外之同胞,无不以此而大生奋感”。

1912年5月15日孙中山发表《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说“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1914年又说“第一次革命,虽由武昌起义,而实广东三月廿九之

役为之先”。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宣告成功,辛亥革命取得胜利,黄花岗起义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

2004年1月20日,海南作家崽崽打开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建立的“中华魂·青史留名”的网上档案馆,有一个人的名字让他眼眶发热,那就是自己已经记不得模样的父亲郑任良。在这些影响中国百年历史进程的英烈名单中,有人们熟悉的黄兴、林觉民、毛泽民、杨开慧、李公朴、江竹筠(江姐)、董存瑞等等。

同样,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共同创办的“海南史志网”上,和丘濬、唐胄、海瑞等历史名人在一起的,也有郑任良的名字。

一个人的一生,在冷静、理性的历史叙述面前,只能是化作几百字的辞条,供后人参考。或者更简单一点,在金牛岭烈士陵园郑任良先生的陵墓上,概括为几十个字的墓志铭:“生于一八八九年,广东梅县人,同盟会成员,黄花岗起义选锋队长,琼纵府海特委地下工作者,一九五零年三月牺牲于海口。”

崽崽依然保存着父亲留下的七绝一首:“黄花起义我选锋,宣统推翻再讨龙;放下屠刀坐教席,实业救国劝勤农。”以自述的方式串联起他前半生的重要节点,与档案部门所记载的郑任良的履历相吻合———“青年时代,参加辛亥革命运动,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在中山大学经济系执教。大革命时期,抵琼考察、了解海南岛的资源,并著书立说。1927年,辞职转搞实业,邀几位华侨在海南合股投资,在海口开办银行,在儋县开垦农场。”

“有意思的是,父亲用了‘屠刀’一词,否定了之前的革命经历。虽然是驱除鞑虏,虽然是光荣的事业,但在当时的父亲看来,无论黄花岗起义也好,后来讨伐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也罢,革命总逃不脱‘死人’,双手沾满了鲜血,而这也许是他不愿意看到、不情愿做的事。”崽崽不无感慨地说。

开发海南

光复后,郑任良作为有功之臣被官费送往日本明治大学专攻政治经济学,学成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就像后来《广州市志》所记载,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位经济学者将目光投向海南岛:1928年陈铭枢执掌广东海南善后公署,为着海南经济发展的考虑,他决定主持编撰《海南岛志》。为此,陈铭枢精选人才,留日学生侯过、郑任良以及曾蹇等被委以重任,联合编纂出版《海南岛志》。郑任良负责经济部分,在十个主要作者中位列第五。

于是,郑先生随同中山大学的几位教授一起抵琼考察并到了西沙群岛。他在《海南岛志》附录四《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中详尽记载了西沙群岛的位置与地形、地质与土壤、交通与物产以及日本人过去经营林岛的情况。通过调查,一方面,海南岛的秀丽风光和西沙群岛的富饶让他感动不已,在他的眼中,这是一块“插下一把筷子可以长成一片森林的神奇土地”;另一方面,他也惊异于日本人的精明、谨慎与周全,对这块中国土地的价值,却了解的比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清楚,“查日人之经营林岛,可谓苦心惨淡,种种设置至为周备”。

在文章最后,郑任良痛惜道:“吾国领土在热带者,为此区区十余里。此种鸟粪化石需在热带始获产生,故西沙群岛之磷酸矿,谓为吾国领土内仅有之产物,实无不可。吾国以农立国,得此天然肥料,为益正属不少。又珊瑚礁石均可做灰,运销内地,建筑培田为利至溥。而海产丰富,聚集一隅,亦大有经营价值。乃不知爱惜,坐失利源,致启外人觊觎,是亦可引为耻辱之一事也!”他也因此萌生了开发海南岛之大愿。

《海南岛志》编纂完毕,深得已升任广东省省长陈铭枢赏识的郑任良并没有走上仕途,反而放弃了在广州的职位,留在海南搞起了实业。他以“建设自己的祖国”为由,描绘海南岛独具的天然条件,劝说东南亚华侨回国,成立了“琼崖华侨实业团”,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发海南岛。

《海南省志·金融志》中有关于当时私营琼崖实业银行的记载:“琼崖实业银行系在民国22年间,由郑任良邀荷属瓜哇(即印尼)、英属马来亚(即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集资创办,由郑任良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该行经营一般商业银行的存、放、汇业务,以辅助建设农村、振兴实业、扶植移民为主旨。

放款及投资给儋县的归国侨民和农民购置地产,种植橡胶、油桐,以及开矿场。该行开业后,业务活跃,到民国25年,资产总额达30余万元。”

此外,郑任良还创办了松涛华侨实业公司,在儋州开垦农场,建了很多房子。而他花3000多两白银买下海口市区西郊外的一片海湾共2000多亩地,准备将陆地边上的海湾改造成良田,这曾是海口开发史上的一个创举。那片地就是现在的月朗新村一带。经营十载,收入颇丰,郑任良成为海口有地位、有名望的实业家。

崽崽说,据他的母亲廖瑞珍回忆,当时的月朗新村,良田纵横,树林茂密,鱼鸟欢畅。人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房子全部都是白色的,家家户户养很多鸡,它们会跑到树丛里生蛋。水稻和鱼一起长大,一片欣欣向荣的热带丰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