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堇年对子 有喜欢七堇年的么 对于七堇年你怎么看?

2018-04-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些年来,出于一种阴差阳错的缘分,一直在看七堇年的散文.直到今年,读了最新的作品集<灯下尘>,忽而感到,其实她已经和最初那个"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

这些年来,出于一种阴差阳错的缘分,一直在看七堇年的散文。直到今年,读了最新的作品集《灯下尘》,忽而感到,其实她已经和最初那个“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倾诉的话”里的中学少女形象愈加远离了,她已经快我一步,转入了更纷杂繁复的世界。

这是一种奇异的感觉,你依然可以读到你喜欢的作者十六岁时候的文字,但作者已经长大。而且她以和你长大一样的速度长大着。三年之后,我大学也来到了成都,她念念不忘的故土之城。

当我看到七堇年在文里再一次提到成都时,已经不再像《城事》里那样,写通宵听歌,写抽烟,写酒吧和唱片店,用“快马平剑”的少年口吻去描述一段斑斓的时光。当她开始在《人间成都》里写成都的阴霾,写吃,写堵得水泄不通的路口,我就知道她确实已经从过斑马线的校园女生,变成了等红灯,可能还会按两下喇叭的女司机。

校服和西装,身份在此刻产生的一种神奇的置换,似乎在讽刺自己。 可以明显感觉到,七堇年在进入所谓的成熟大人世界之后的尴尬处境,当年《为了忘却的纪念》里的文字正好可以用来形容现在:“失去的是招摇撞骗的痛快诉说,未曾获得的,是笔走天涯的洗练淡定。

”一面还带着青春时期稚气未脱的矫情和华丽,一面却面对着无法用之前的语言去面对的世界。

即使在当年,七堇年的文字也是同期作家里最富有思考精神的那个,在前辈作家脱离青春,青春文学又不够分量的时代,那些对成长里那些痛苦和迷惘的深切反思曾深深震撼过我。而此刻这些却在铁青的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我能感受到她正在寻找新的语言——一种更平实,更倾向于叙述的语言,来书写这难以书写的人间。因此便在勉励的转型期内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甚至有《灯下尘》里这些以前并未提过的作者自己。 作者自己在七堇年的书写里是不多出现的,或者说,虽然出现过无数的自己,但那些都是自己和自己的表达欲混合的产物,由此还产生了《被窝是青春的坟墓》里那些像散文又像小说,亦真亦假的文字。

自己的生活状态被那华丽的抒情和执着的议论掩盖在后面,面目模糊。

而《灯下尘》里却几乎克制住了所有描写和修饰,几乎只是纯粹地表达作者自己的生存状态。似乎是发现了华丽语言在现实面前的一无是处,因此改为平静地叙述,痛快地开骂,而没有了过去的那些技巧。

然而这样迷惘的状态却更加真实,成长在现实面前的不适应和无从下笔令人唏嘘不已。还好,虽然社会沉重压顶,写作的习惯却还一直保留着。此刻这些书写甚至变得比当年更关键,因为当年那些美好得不像话的祝愿都要通通兑换成现实,太多的说话汇合为沉默,只有又亲近又陌生的文字,才可以带来某种熟悉的声张。

所以她用那样的笔触写道,“文字成为某种呐喊,由此,我可以沉默地生活。” 这真是我见过七堇年写过最悲伤的一句话了。

我现在读七堇年的书,时时刻刻都有这样一种错觉。七堇年的身影总在我的前方不远处站立,以一种倔强又踌躇的姿态走着。当我高中读到《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她已经用怀念和祭奠的笔调来写那处于“盲目、消耗的状态”的高三。

当我即将进入那沉重而忙碌的一年复习时,她写了《尘曲》:“我们要共生活的慷慨和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荒芜和刻薄相欺。”当时语文老师每天会让不同的同学分享句子,我把这句话抄在黑板上,全班静默。

很久之后,一个少年站起来说:“我们当然要与生活的慷慨和繁华相爱,但是岁月不会以荒芜和刻薄相欺。”我看着他骄傲而嚣张的脸,突然莫名感动。 而如今,我也是半只脚踏入社会的人了,再过一两年大概就会正式面对社会的血雨腥风。

这一次,七堇年又走在了我们前面,向我展示了一个写作的人在前方可能经历的一切破碎、凌乱、解构、重组。我知道我过不了多久也会进入那个样子,等我,七堇年。成长就是一场旷古的进军,尘埃继续飞舞,在一切盖棺定论之前,我希望可以看到你在前方已经走得游刃有余、坦坦荡荡。那时,我将一如既往,等着看你成熟而丰腴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