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良百年论争 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顾海良教授新著《百年论争》研讨会召开
由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主任顾海良教授主编的《百年论争——20世纪西方学者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述要》于2015年1月由经济学科出版社出版。3月21日,“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百年论争》研讨会”在北京裕龙国际酒店召开。
来自国家新闻出版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的近20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代表单位到会祝贺并做主题发言。
顾海良教授介绍了这部历经十年的力作的编写过程和主要内容。《百年论争》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从2004年开始筹划至2015年面世,编写工作经历了整整十年,其间数易其稿,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做过许多次变动,才得以以现在的姿态呈现给读者。
主编顾海良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教学和研究,本书是对百年间西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回顾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路标”的探寻,是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发展而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现时代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型于19世纪中叶,而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历的第一个完整而重要的世纪。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回顾,显然不能只限于中国学者的理论成就和学术成果,也要关顾国外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的学术探索和理论建树。
回顾这百年间的发展,在我国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视域的“盲区”,就在于对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多方面、多视野研究的缺乏和偏见。缺乏对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了解,就难以对20世纪经济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进行整体的研究和把握。弥补在这一领域的缺憾,便是《百年论争》成书的初衷。
《百年论争》着力于20世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或马克思经济思想研究的述评。而这里的西方学者,以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为主体,但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批判者,以及那些热心于“沟通”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者、那些自称“价值无涉”的“纯粹学术性”的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者。
全面把握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全面理解19世纪40年代及之后40年间马克思实现的经济学科学革命意义的基点,是认识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现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的根本,也是现时代发展和拓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
对马克思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之一,就是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有关马克思及其之后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及依此而形成的各种理论流派和思潮,特别关注历史上有关的重要理论论争和新的理论探索,评价理论论争各方的主要观点、分析方法和学术背景、论争结果及其影响等。
《百年论争》涉及西方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学流派的200多位经济学家的近300篇(部)著述中的观点。由不同学术流派构成的学者,对马克思经济思想作出的不同方面、不同倾向、不同观点的解说和理解,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作用。特别是这些西方学者之间在各个层面进行的不同倾向和不同观点的交流、交锋和交融,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更是影响深远。
《百年论争》的主线依照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题,特别是《资本论》的理解结构,来展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论争”。《百年论争》共分为上、中、下三册,共180万字,分十篇展示西方学者的论争主线。上册分为四篇,探讨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马克思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劳动价值理论以及货币理论。
中册分为三篇,包含剩余价值和利润理论,转形问题,资本积累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下册分为三篇,涵盖利润率趋向下降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和马克思与凯恩斯、斯拉法的比较研究。
这十个理论主题,首先构成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观点,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等,构成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精髓和理论支柱,这些主题同马克思经济学在20世纪的几度“复兴”密切相关,是几次“复兴”的内在的理论动因。
其次,这十个理论主题也呈现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和论争的主要论题和脉络。如“转形”问题,就是20世纪西方各经济学流派,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和主流经济学学者多次探讨和激烈论争的理论主题,甚至可以说是20世纪马克思经济学在西方发展的主要线索。
再次,这十个主题凸显了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的新的课题,如利润率下降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研究,都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中“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经济学”的趋向。
最后,这十个主题也比较全面地展现了20世纪西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新的趋势与倾向,如在对马克思与凯恩斯、斯拉法的比较研究中出现的“沟通”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倾向。
《百年论争》以“述要”为特色,强调对不同学者所论述问题的基本观点的陈述,以及不同学者在对同一理论问题论争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陈述;在对这两个方面陈述的基础上,再作出简要的评论和评价。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广大研究者提供更大的理论探究空间,也是为了避免对不同的学术观点流于简单的“贴标签”式的评论。
其实,“述要”的特色,在对《百年论争》十个主题的确定上,特别是在对每个主题的主要论题的梳理上和对主要理论观点以及相应著述的选择上,得到较为完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