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中国为什么离婚 动漫杂谈:花牌 编舟 为什么中国做不出?
动漫杂谈:花牌,编舟 为什么中国做不出这样的东西?
会想起“为什么中国做不出。。。。。。样的动画”这样的命题,主要是因为看了新出的动画《编舟记》后有所感想。日本人通过动画把日本文字表现的“似乎”很美很美的样子,不禁就会触动一些人的神经。
在《花牌情缘》动画热播的时候,就有网友质疑为什么中国的古典诗歌文化更为美丽繁荣,为什么没有产生“歌留多”类似的民间游戏。不过相比“花牌”和“编舟”的刺激,美国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应该更容易让人“高潮”吧:用中国的文化做美国的产品,卖到中国来赚钱。类似这种形式的日本动画,比如《王者天下》《中华小当家》,这两部动画算是完全套用中国文化设定的,还有《乱马》这样批了一个中国外衣的动画。
在我看来,并不必要太过纠结于为什么中国做不出这样的东西。个人认为每个文化产物的产生都是水到渠成的,中国没有做出这样的东西,可能是自身相关技术和底蕴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也可能是文化的发展已经超越了这个层次,而不必在追寻这种“末技”。
如果要把日本动画用来宣扬大和传统文化做个定义,我觉得可以用这个词——“文化娱乐化”。相对于日本用动画来进行传统文化娱乐化的手到拈来,中国文化的娱乐化则是困难重重。而这个困难的核心就是中国文化之“大”。
中国文化大,地域范围太大。现在中国幅员辽阔,而如果考虑历史上有过文化贡献的区域,中华文化地理范围更为广大。与俄罗斯以斯拉夫人为中心、东部文化贫乏不同,中国各个地区都产生了一脉相承但差异明显的文化。
就拿汉语音调来说,古代汉语是五音,后来化成四声,但南方方言仍然保存着五音、甚至八声。小编我曾经和几个古汉语专业的同道研究一个中国版的歌留多白首,但一开始,如何诵读,如何协调古汉语发声方式以确立一个统一的唱腔,这一点就难倒我们了。纠结最后,中国古诗实在不可能像小仓百人一首一样用同一个调子吟唱。
中国文化种类繁多,历史跨度大。看起来中国文化有更丰富的改编资源,改出一个充满中国美的动画应该很容易。但很多动画制作人,作为中国动画人,却仅仅借了一点中国风的外壳,讲出一个不属于中国文化的故事。
外国人看起来是个四不像,我们看起来不仅是个四不像,而且会觉得很肤浅。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因素,中国文化太多,制作人发现了某个灵感,于是急功近利的去准备动画,没有足够了解这个文化符号背后的内涵。
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各个符号之间息息相关。没有足够的文化素养也就不能有深度、更全面的把传统文化掺入作品里。这么多人写武侠小说,但只有金庸成为武侠文化的代表,对儒释道的深入了解,洛神赋、老庄、易经的内容手到拈来。
中国文化有删繁就简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仅以茶做个列子,现代很多人推崇的日本茶道,是在宋朝和小乘佛教一起打包给日本的,日本人把茶道规范成一个仪式、用带有神性的形式继承了下来。但中国至今只在福建少数寺庙里保留着宋代茶道。
但是我们的茶文化流失了吗?我们的茶文化没有发展了吗?不仅没有失去茶文化,反而更加枝繁叶茂。不单是喝茶泡茶的方式更为科学,茶叶的品种也爆发性的增加。在茶的普及中,茶叶最核心的“喝”这一要素保留了下来,因为老百姓要喝茶,最高效最方便的引出茶味才是泡茶的追求。局限于形式的茶道对于骨子里爱茶的中国人,就是个累赘。
事实上,日本的茶道至今已颇有被束之高阁之势,就连动画里出现的大小姐喝的所谓欧洲红茶,也不过是是欧洲移植的祁门红茶。并且红茶加糖这种在暴殄天物的喝法,还用甜腻的口感覆盖了发酵茶里所有的岁月风尘。
文化的高度普及与高雅化之间是有矛盾的。中国文化的普及是你所想象不到的,这多亏了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什么都学的教育虽然教了许多工作中用不上的东西,但却提高了中国大学生各方面素质。
而从小的中文语言环境,各种成语、歇后语、熟语漫天飞。一次,我和一个会中文的老外还有一个同胞聊天,当聊到兴头时很自然地飚起了成语、熟语,老外一脸懵逼。中国诗词典故这样的所谓高雅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是你想象不到的。
如果选一个很高雅的文化,结果是大部分人都无法接受。选一个差不多高雅了点文化符号,结果谁都懂,就缺少了日本花牌那种程度的神秘感。
比如《大鱼海棠》引用了一个《逍遥游》“北冥有鱼”的典故,大家都懂是什么样的内容,稍微厉害点的会知道《逍遥游》背后的庄子生命哲学思想,尴尬的是作者自己却不懂。
困难是有的,但困难也是能克服的。所以说要像日本文化那样手到拈来做出《花牌情缘》《编舟记》那样的效果,还需要国漫的积淀,10月中的国漫动画《一课一练》的背景设定就很有中国风味啊。(话说有多少人觉得《编舟记》第一集里对于“空气/气氛”这个词的解释那段有所谓文字的美感?为什么我没看出有什么厉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