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代表作 萧友梅——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
1920年9月,萧友梅于受聘为教育部编审员。由蔡元培聘请他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一说国文系)讲师及音乐研究会导师。1921年蔡元培从欧洲考察教育回国。1922年8月,经萧友梅提议,北大音乐研究会改组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由校长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萧友梅还与杨仲子于1920年9月创办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次年任音乐科主任);1925年兼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主任。
1927年6月,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刘哲以音乐“有伤社会风化”、“浪费国家钱财”为由,下令停办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专音乐系等国立院校的音乐系科。1927年10月1日,蔡元培任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与萧友梅共同创办了“国立音乐院”,11月1日萧友梅被聘任为教授兼教务主任,开始报名招生,27日补行开学典礼。
12月3日任命萧友梅为该院代院长,1928年9月10日聘任萧友梅为院长。1929年7月,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直至1940年底去世。
萧友梅是我国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有感于革命家黄兴、蔡谔的相继逝世,创作了钢琴曲《哀悼引》(1916.12)以及钢琴曲《夜曲》(1916.11)和《D大调弦乐四重奏——献给多拉·莫兰多芙女士》(1916.
12);还有铜管乐《在暴风雪中前进》和《钢琴曲——附大提琴补足调〈秋思〉》等自己编号的28部作品,但多散失。回国后,1920年4月,萧友梅被邀请为《卿云歌》谱曲,发表于北大音乐研究会出版的《音乐杂志》一卷三期(1920.
5.31);同年10月,经北洋政府国务会议通过,选定为国歌。陈毅在法国勤工俭学参与学权斗争被法国警察关进监狱时曾高唱《卿云歌》,用以表示中国人的尊严与气概。
1922年10月出版《今乐初集》(收入歌曲21首);次年8月,出版《新歌初集》(收入歌曲25首);1924年5月,出版《歌集》第一册;6月,出版《歌集》第二册;1925年4月,出版《歌集》第三册(一、二、三册各收入歌曲10首,以上歌曲集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些歌集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作曲家个人作品专集。萧友梅歌曲创作最为可贵之处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贯串了他一生以音乐教育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他根据同名钢琴曲创作的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于1923年12月27日由他亲自指挥北大传习所乐队在北京大学首次演出。萧友梅的音乐创作包括歌曲(合唱曲、独唱曲、艺术歌曲、群众歌曲),钢琴曲,室内乐,管弦乐曲等多种形式,并主要集中在回国后的五、六年时间之内,成为萧友梅一生音乐创作的高潮时期。
引进西方音乐体裁之多,创作作品数量之大,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因此,萧友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我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此后,他虽然也创作了少量歌曲作品,但已经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音乐教育事业之中。学术界一般认为,《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是萧友梅歌曲创作的代表作。
《问》 易韦斋词,萧友梅曲,作于1922年。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国内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作者以此题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感伤情怀。歌曲采用单一形象的乐段结构,深沉压抑的情绪之中蕴含着内在的激动,在三个层层递进的问话式乐句之后,以两组三度下行的叹息性音调作为过渡,随后以流畅自如的旋律抒发了炽热的感情,引向歌曲高潮。
全曲结构规正匀称,旋律对比统一,感情内在深沉,是一首有着较强感染力的艺术歌曲。在当时知识分子阶层中广为流行,也成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艺术歌曲作品。
《五四纪念爱国歌》 赵国钧词,萧友梅曲,作于1924年。这是为纪念五四运动五周年而创作的一首群众歌曲。也是第一首纪念五四运动的创作歌曲。采用进行曲的体裁风格,弱句起拍,旋律具有较强的律动性与起伏感,节奏跌宕有力,一头一尾斩钉截铁的语气和中间部分的伸展音调引成鲜明对比,较好地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与时代特色。
萧友梅这一时期创作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歌曲作品,还有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在济南制造“五卅惨案”后创作的《国耻》和《国民革命歌》、《国难歌》(1928);“九一八”事变后创作的《从军歌》(1931)等。但萧友梅的歌曲创作,一般说来,采用欧洲作曲技法,受德国古典音乐的影响较大,未能很好地解决和中国语言与民族音调的结合和运用,加之与他长期合作的词作者易韦斋终究是旧式文人,歌词写作虽然力求创新,必竟受到局限,遣词造句,半文半白,喜欢用生僻词语,影响了作品的质量与推广,这是萧友梅歌曲创作的时代局限。
诚如廖辅叔先生所说:“萧先生对中国音乐的贡献,主要是在教育方面,创作仅居次要地位。”1929年萧友梅任国立音专校长之后,在其位而谋其政,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事业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国立音专成为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最高学府的典范和培养中国音乐家的摇篮。萧友梅30年代的这一重要业绩,本书将在下一章专门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