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配角郑欣宜 郑欣宜《故事的配角》:即使配角 也有故事
对于娱乐圈的郑欣宜(微博),想必我们都不会陌生。其父亲大人是曾经风流倜傥一时的“秋官”郑少秋,母亲大人沈殿霞也是红极一时的演员与主持人。顶着这两顶光环,在娱乐圈不用炒作就足够吸引镁光灯。
然而郑欣宜的艺人之路总是显得特别坎坷:母亲的过度疼爱造就了她的臃肿;虽然她15岁时在无线电视台一慈善筹款节目中演唱,但对于其母亲宣称的“香港少女代表”,引来不少非议;就连她给TVB周刊拍封面、为维特天鹅湖纸巾做广告,都收到各种各样的反面评价;后来其母亲去世后,更是传出她变卖遗产,与外国男友出入高级餐厅,狂扫名牌大肆挥霍的负面新闻,甚至还有“艳照门”的不良图片流出。这一度让其父亲及经纪人大为气愤。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些挫折也最终让郑欣宜悬崖勒马,之前减肥成功的经历也给她带来很多动力。2011年1月,郑欣宜作为香港乐坛新人发行个人首张专辑《有故事的人》,凭借“演而优则唱”及影视剧主题曲的模式开启了乐坛之旅。她厚实而略带沧桑感的声音,与专辑“励志、坚强”的定位相得益彰,加上音乐作品质量的保障,让众人肯定了她唱功的同时,专辑也赢得了不俗的口碑。
只是没想到第二张来得如此快,相隔十月,专辑《故事的配角》发行。而这次的基调转向了“苦情歌”和“国际化”,风格依然主打慢板抒情Pop。主打歌《配角》讲述了配角的无奈,即使表现得再好,也终究输主角一大截。钢琴的铺垫衬托出配角风光下的悲凉,这种命中注定的失败未免过于残忍。
《爱没如果》《渺小》《上心》《忘记的理由》皆为苦情歌行列,作品都为清一色的慢板抒情,作品流畅耐听,内容大多为恋情结束后的苦痛感伤。经历过爱情曲折的郑欣宜,唱起来自然也深情饱满。而作为苦情中的唯一快歌,《无权爱我》用典型的港式复古风诠释了分手既痛快又纠结的情怀。
除了苦情歌,趋向于欧美风的迹象也很明显。第一张专辑中就曾收录了一首英文快歌,而这次数量上有所增加。《Make Me Cry》虽然歌词上并没有完全的英文化,但欧美风十足。郑欣宜的声音也凸显出些许性感与狂野来;作为完整意义上的英文歌,这首《Adrenaline》远比《12 Days of Christmas》更有诚意,此时,她的唱功毋容置疑。
《无人像我》承接了上一张专辑的励志主题,以快歌形式诠释,显示出潇洒不羁的自我专注。另外两首国语专辑,《不流泪》也显得不落窠臼而可圈可点。如果真要说什么遗憾,就是她普通话发音了。国语版《配角》中发音还略显稚嫩,将“耀”唱成“rao”,将麻雀的“雀”唱成“jia”,而这也是香港歌手的通病了,倒也无可厚非。
在香港乐坛日益萎靡的现状下,作为新人的郑欣宜就显得特别亮眼。即使目前还是个配角,那也是有故事的配角。有故事就值得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