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田家青 [书摘]《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王世襄的朋友招待王世襄的朋友

2017-12-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五月二十五日是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作者田家青作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的入室弟子,从游王世襄先生三十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第一手材料,文字

今年五月二十五日是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作者田家青作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的入室弟子,从游王世襄先生三十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第一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笔触中浸出深厚情意。书中所载三十余年来王世襄夫妇雍容达观的处世境界,以及生活点滴中所流露之美学趣味和独到见解,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从他的表情和眼神里,我分明感受到了同情和鼓励,从此他更注意用实际行动来帮助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目睹了王先生《明式家具研究》出版及后期制作的全过程。初印书样从香港寄来后,我几乎每天都去他那儿看。记得最后校稿,他让我逐字念一遍书中的器物说明,他半闭着眼睛细听,删除个别多余的字,若有听上去不流畅的句子,则稍加调改。我发现,这是一个修改文稿的好方法,师母戏称之“挑废字”,往往一篇已经写好的文章里,还能挑出不少废字。

王先生也开始鼓励我:下下工夫,编写出一部清代家具的专著。这是一个全新领域,可读到的参考资料几乎为零,于是他将多年来为编写《中国家具史》而收集的所有相关清代家具的资料,包括早年请摄影师刘光耀先生拍摄的十几幅有代表性的清宫家具照片,全部交给了我,之后一旦发现任何涉及清代家具的信息,总会在第一时间告诉我。

更多的支持则是在精神上:清宫家具无疑是清代家具中最重要的一类,而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找到尽可能多的清宫家具实物,以便观察和研究。当时个人还不能出国,各个单位也很封闭,因此对清宫家具实物的观察和研究只能依赖故宫。

我为此花了不少时间,对故宫公开陈列的家具反复琢磨。那时故宫属开放陈列,参观的游人也不太多,当年家具也不太被看做文物,有些殿堂摆放的家具不设置围挡,本来就可以零距离接触。我用感动上帝的方法,不用钱、物,就“打动”了看管文物的工作人员,不仅可以转着圈儿可着心地任意摆弄研究,还可以从容地支上三脚架,架上灯,用较专业的相机拍摄家具的整体或局部,有时他们还能帮着搭把手。

另外,故宫有个修复古旧家具的木工房,当年归“科技部”管,我成了那里的常客,有空就去看家具修复。

几年下来,与那里的员工们也混熟了,可以看到家具拆开后的榫卯结构并一起探讨修复的工艺技法,也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是相当过瘾的经历。但仅仅观察陈列和修复的家具,仍感到不够。我知道,故宫大库里有近千件家具藏品,能找机会看一看,对我来说是梦寐以求的。若能得到允许,拍摄几件放在要编写的书里,那更是天大的喜事了。

到了一九九二年,我在Orientations等国际上重要的中国文物类刊物上已发表了几篇具有一定影响的论文,在业界颇得好评。借组织古典家具研究会的机会, 我很善意地联系到了故宫主管家具库、同时也在做研究的某位先生,表示愿意找个机会见见面,请他入会,同时婉转表达了看看故宫库房家具藏品的愿望。

见面那天是个春天的下午,我和一位朋友同去,他手里只拎了一个傻瓜相机。我们在神武门见了面,不料这位故宫仁兄寒暄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把相机收起来吧,参观中不许照相。”然后他带着我们沿着游览路线转了一圈,就“友好”地打发我们离开了。其实,不仅当年,就是现在,故宫也不限制游客拍照。我当然明白他要传递的信息,自知这条路是彻底断了。而这种封锁,当时确实对我如扼住脖子一样致命,是靠辛苦努力也无法越过的“坎儿”。那天真是度过了一个黑色的下午。

当天回到王先生家,把此事告诉他。他默默听着,没说什么,但从他的表情和眼神里,我分明感受到了同情和鼓励。从此他更注意用实际行动来帮助我。他陆续把在海内外有分量的收藏家朋友介绍给我,其中知名的有徐展堂先生、黄胄先生和美国一信托基金会的董事长,还有一些有重要收藏的藏家以及一些名门的后人。这些人大多不太爱与社会上的人联系,他们的藏品一般业界的人都不知道,更难接触,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了我的朋友,并提供他们的藏品供我研究和拍照,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一九九五年,我去美国考察。半年期间,走访了十几个大博物馆,欣喜地发现,海外文博机构和学界有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一旦确认你是认真踏实从事研究并有助于学术进步的学人,会特别尊重并给予全力支持与帮助。我所受到的待遇之高,令我难忘,尤其是每到一个博物馆,往往会看到他们把我发表的论文放在接待室的长桌上,一见面,会先讲述他们从中获得的知识和对论文内容的赞许。对比与国内官方文博机构交往中,对管理人员唯唯诺诺,但仍屡遭“白眼”,其反差简直是天壤之别。后来才发现,美国各大博物馆选用的主管大都是相关专业的优秀学者,这与我国体制有所不同。

在美国,各所博物馆的馆长们都以能是王先生的朋友为荣。王先生在写给他们的介绍信中,一定会介绍我是他的朋友,研究家具已有成绩,还一定在信结尾时写上一句:“感同身受,即:帮助他就如同在帮助我。”这样一来,就成了俗话说的“王世襄的朋友招待王世襄的朋友”,公私兼顾,热情和支持自不待言。那时国内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刚刚开始,王先生也不大出名。待出了国,我才感受到,王先生在海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半年下来,每个博物馆考察一至两周,我看到了许多世人根本见不到或已经封存多年的重要明清家具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