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士澍许长庚 习书有道—访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

2018-0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北京的五四大街是一条有故事的街道.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街边建筑.红楼.因其承担过的历史角色而带有一种厚重和神秘的色彩.如今的它依然显得卓而不群.文物出版社坐落于"

北京的五四大街是一条有故事的街道.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街边建筑。红楼。因其承担过的历史角色而带有一种厚重和神秘的色彩.如今的它依然显得卓而不群。文物出版社坐落

于“红楼”之中.堪称适得其所.原因就在于文物出版社也是这么一处穿越过去和现在的所在。苏士澍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他对这里感情极深。

“三不沾”社长

苏士澍是满族.没有高学历.更没有后台.他把自己比喻为同和居的一道名菜一“三不沾”,这道菜讲究成菜后一不沾盘子、二不沾筷子、三不沾牙.用料挺简单,却是一道功夫菜.这虽是他的自谦之词,却也清楚地表明他术业专攻、心无旁鹜的良好心态。

苏士澍写得一手好书法.这得益于他家庭的影响.得益于从小就在少年宫书法组受到系统地培养.并师从启功等一些老书法家。刚参加工作时他在北京市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来当了技术员.是个出板报、刻腊版的行家里手.算是个宣传积极分子。

苏士澍在工厂工作了十二三年.到了1980年他正式进入文物出版社作编辑.当时文物出版社正常的业务活动刚刚恢复不久.正缺乏各门类的专业人才。苏士澍从事的工作等于是把兴趣爱好与发展事业结合到一起.他满腔热情、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刚开始苏士澍就是从编辑字帖做起.因为他认为自己对书法界比较了解.对习书法的人的需要比较了解.对当时社会上都需要什么样的字帖比较了解。那时他就开始编辑《历代碑帖法书选》.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编辑出版.规模也从10本、20本、50本.

到后来的100本.长盛不衰.后经过不断的再版.至今景计印数都应该达到上百万册了.现在这套书出来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可谓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字帖了.苏士澍说.。几乎所有搞书法的人都知道文物出版社小苏编辑的这套书。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他总结说.第一是喜欢.第二是知道这书该怎么编辑,第三是了解社会的需要和行情.这样才能保证出来的是绝对的精品。后来他们还陆续补充新的内容。比如说书法技法.经过不断地完善现在这套书成了文物出版社的看家书。苏士澍也非常认可他的这个起点.他认为自己正是基于此.后来的他才能走得更远更快。

人们常说.能把工作和兴趣结合在一起是最幸福的事情.那么苏士澍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他在文革时期哪儿都没去。踏踏实实自学了许多书法史、历史、文史知识,加之不懈地努力和学习,才得以凭着自己的实力来到文物出版社,并一步步地发展走到今天的位置。作为文物出版社的社长,苏士澍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他与我们谈的最多的也是国家赋予文物出版社的使命———如何保护抢救历史文化遗产。

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谈何容易,况且苏士澍做这件事时还力求体现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这样做尤其不易。现在他主持的另一个新项目就是文物图片的数码复制,包括色彩还原,数码储存以及仿真复制。现在他们在“大日本印刷”的援助下,已经完成了上万份的数码资料存储工作,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再比如古代书画的复制,以前古代书画在博物馆展出时就是靠人来临摹,存在传神的问题,如果直接印刷又需要接版,难度很大。

而现在文物出版社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钻研,各方面的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不但印刷时不用再接版,而且能达到在宣纸印刷的水平。这样的复制品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在里面,成本虽高,但是效果可以完全保证。

这样进行的国宝再现,对于保护抢救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后人、启迪教学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苏士澍曾经很有信心地对媒体说过:在未来5年之内,文物出版社将完成100件国宝的复制。现在的他对此更有把握,他说,这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情,受多大累经多少苦都值得。

良师益友

苏士澍在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图书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曾经有人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没去上大学,你也没去出国,就能在文物出版社一直呆下去?苏士澍回想起他最尊敬的启功老先生对他说过:“文物出版社就是你最好的课堂,你就在这里学好了,你要那个文凭干什么?”这句话让苏士澍非常信服。他认为喜欢一件事就可以真正的钻进去,在工作中学习,到实践中学还要到社会中学,然后不断地进步。

以前面提到的那套《历代碑帖法书选》为例,说明书都是苏士澍亲自写的。这说明书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的,它需要作者翻阅很多资料,真正地了解它,写起来才能有的放矢,画龙点睛。

至今那套小字帖出版定稿时苏士澍仍然亲自过目,他认为书法这门学问还真是没有作为专业系统学习的地方,虽然古文的基础要在学校学,书法的理论可以跟老师学,但书法碑帖的鉴别和鉴赏就是需要在实践中体会。与苏士澍交谈时,他时常谈到的一个人就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他对我的教育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他经常给我一些无形的东西,我谓之为VC,无论是业务方面,还是为人做事方面,还是成长,方方面面的关照。”

苏士澍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启功先生和他的一些学生到日本举办师生书法展,后来启功先生说他要把标题改一个字,大家都很诧异,没想到启功先生把标题改成“启功师友书法展”,闻听者无不赞叹启功先生的胸怀。就是平时的这些一点一滴、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学生的他获得了成长的营养,他也逐渐悟出了做人的真谛。“我做人就四个字:正直、不贪”,苏士澍说。

有一次苏士澍到台湾交流访问,有一位佛教界的大师特地请他书写两个字———舍得,正所谓无舍无得,先舍后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苏士澍认为很有道理,天道酬勤,一件精品的背后隐藏的必然是巨大的艰辛和努力的付出。所以他说,踏踏实实把本职工作做好是最重要的,既然文物出版社培养了我,而我又很看重这份事业,那我最重要的就是尽心尽力地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