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学长儿子 路学长《长大成人》:冬春的日子
今年的冬春,异常阴冷。对于华语影视界这当是沉痛之年,短短两个月,十数位影人相继离世。每每这时,电影学术界总会为老电影人口述历史启动已晚而扼腕惋惜,同时人们又会猛然发现,那些常常为我们挂在口头的“青年导演”竟也渐行渐远。2月20日,“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路学长未及半百突然辞世,如惊雷,乍于无声处。而他的《长大成人》,似乎刚刚发生在昨天,同样一个冬春交错的日子。
1995年,路学长并未等来他期待中的严寒和风雪,而这正是他记忆中70年代的北京的冬天。这一年,姜文的北京阳光灿烂,而路学长却执念于阴冷忧郁,同样的成长主题,呈现出两极化的影调风格,却又殊途同归的引出怅然若失的人物情绪。
如同“第六代”的同仁们一样,路学长放弃了“第五代”的宏大叙事和民族寓言,而是从个体成长经验入手,重新发现社会激荡中个人的影子。影片开始,便以突然而至地震,代表着一次个人无法逃遁的社会震荡,也昭示出理想和价值的轰然坍塌,沦陷的城墙似乎印证着新一代电影人于历史态度上的决然。
但是,那可远眺出去的城墙如一扇窄门,敞开着对理想的念恋和憧憬。所以,与同代导演们有所不同,路学长仍然因袭着些许历史的话语。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连环画成为主人公周青英雄情结的启蒙,这本在理想共和国时代的经典读物,成为历史延展进现实的幽魂。
与周青充满神圣感的英雄想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庭生活的死气沉沉。不通情理的父亲,萎靡迟暮的母亲,他们如同旧历史的遗留物,带给周青的是疏离和排斥。在家庭之外,则是整个激越的社会。摇滚和毒品,成为逃遁社会的偏门,标示着西方话语莽撞且自以为是的强势形象。
当摇滚和毒品成为“第六代”最能表达自我个性和时代特质的符号后,重复的符号展示也引起了评论界的负面话语。但路学长仍然固执地重复着符号书写,因为他的思考中,两种元素的使用除了能穿透性的传达彼时的社会情绪之外,还应成为电影与观众之间能否顺畅交流的试剂。
有人将《长大成人》作为“第六代”的成人礼,视角不同,结论有异,但影片却极具代表性地反映了“第六代”对个人成长经验强烈的表达欲和纯熟的掌控力。今天,当我们论述“第六代”时,它仿佛已是历史中的词汇;今天,当回溯路学长时,他已是永远的前辈! ○文/王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