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博物馆刘兴亮 白鹤梁水下题刻博物馆:因三峡工程沉于江底
在长江上游涪陵段坐落着这么一座博物馆。它的展品很单一,所有展品就只是一段高低不平的石梁;它的位置很奇特,博物馆主体部分全部位于浩瀚的长江江底;它的地位很特殊,它的修建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汇集了全国各领域专家学者,开创了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多项奇迹。它就是享誉中外的白鹤梁水下题刻博物馆。
白鹤梁被誉为
“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对于白鹤梁,生活在三峡两岸的人们从来都不陌生。这段全长一千六百多米,宽十余米的石梁,横亘于长江江心,每逢旱季江水退去后它就会露出水面,从而在江中形成一道天然的阻澜隔浪的屏障。正是有了它的庇护,自古以来石梁附近都是水产富足、风景优美,百姓安居乐业。
于是久而久之,在当地老百姓中逐渐流传起这样一个传说。说石梁附近的人们之所以能够平安,全靠一个名叫尔朱真人的道士长期施法扶助,后来尔朱真人得罪权贵被迫害致死,死后化作白鹤西去。人们为了纪念尔朱真人的丰功伟绩,遂将石梁命名为白鹤梁。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算不得信史。
至于石梁为何命名为白鹤梁,因缺少明确文献记载,早就已无法考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早在唐代,白鹤梁就已经声名大振。从那时起旅居涪陵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乡绅士子往往到白鹤梁题名刻录,其内容既有诗词佳句,也有游记心得,更有涂鸦式的名姓缀录,就这样,一千多年后在白鹤梁上竟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据不完全统计,从唐代广德元年(763)白鹤梁上第一块题刻上石,到1963年2月15日涪陵当地最后一次于白鹤梁上镌刻文字,前后历经整整一千二百年。目前,石梁共留存题刻165段,3万余字,石鱼18尾、观音两尊、白鹤一只。正是由于白鹤梁常年沉于水中,只于枯水时节方才显现,所以它基本没有遭受过任何人为破坏。
白鹤梁题刻在文物界地位非常尊崇,特别是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所刻的“元符庚辰涪翁来”的题刻,可以说是目前全国保留的黄庭坚真迹中最具特色的一件。其他诸如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知名历史人物的题名,也都极为罕见。
石梁上的石鱼雕刻以及水位题刻,忠实记录了长江上游地区千余年来的水位变化情况,是研究我国气候史、水文史、环境史的第一手资料。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时,与会外国专家看后连声赞叹,大呼不可思议。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遂将白鹤梁誉作“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无压容器技术首次运用于水下文物保护
1988年,白鹤梁水下题刻博物馆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然而此时国家有关三峡工程的修建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前期各项准备工作都已经全面展开。库区文物工作者都很清楚,只要三峡工程一旦建成,白鹤梁势必会永远沉于江底,后世的子孙将再也看不到这一珍贵的人文景观。
从那时起,各行各业的专家越来越多地奔赴重庆,扎根于库区。大家都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让蓄水后的白鹤梁得到最为有效的保护?这个事情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的确伤透了专家们的脑筋。分割搬迁?这当然可以,但是白鹤梁题刻既然离开了江水,它也就失去了文化上的涵义,况且这与国际文物界普遍遵循的《威尼斯宪章》精神不符,定然会受到世界舆论的诟病。
拓片复制?拓片后,对于资料保护当然是好事,但实物呢,就要永远埋掉?当时还有课题组提出用罩子把白鹤梁罩住。
经讨论后,专家们认为这个想法固然好,然而三峡蓄水后,水位陡涨,江底压力那么大,有什么样的罩子能够撑得了如此巨大的水压呢?一时间,种种困扰纷至沓来,白鹤梁的保护顿时蒙上了一层阴影。
此后,又经过数年努力,有一种想法开始逐渐被专家们认同,那就是白鹤梁保护必须采用“不移位”的原地保护策略。至于具体操作,大部分人都倾向于建立一座水下博物馆。
1996年天津大学提交了兴建水下博物馆两个方案的规划。即:“双层(穹顶)拱壳”和“蜂巢拱顶壳”方案,方案中包括了兴建“地面博物馆展厅”等框架。后因技术、航运、经费等原因,未被通过。1998年,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提出了“留取资料”实行淹埋的方案,该方案除对白鹤梁水文题刻进行技术性的保护处理外,在沿江岸边建造地面博物馆,将留取的资料进行展示。
此后,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黄真理博士也提交方案。该方案在对白鹤梁水文题刻进行必要的技术保护和留取资料的基础上,在白鹤梁水文题刻原址水域的上方复建白鹤梁,以“枯水”时露出,“蓄水”时淹没的形式,再现“石鱼出水”、“白鹤时鸣”、“鉴湖鱼笛”的人文景观,并在岸边建造“白鹤楼”,以展示有关拓片和影视资料。
就在以上方案进行论证期间,中国工程院葛修润院士提出了“无压容器”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该方案在白鹤梁的基岩上建钢筋混凝土墙,墙的顶部与防锈金属穹顶连接。钢筋混凝土墙不做防渗透密封,可过滤水质,防泥沙侵入。白鹤梁水文题刻全部罩在穹顶与钢筋混凝土墙内,形成“水下博物馆”。馆内无空间,全部充水,题刻长年浸于水中,观众可在耐压通道,通过观测窗口,在数十米的水下隔水观赏题刻。
由于“水下博物馆”内的水与江水经钢筋混凝土墙渗流连通,水压分散,使白鹤梁岩体处在无压状态,解决了由于水压的影响而易使壳体移位的技术难题。另外,配备了不影响航运的设施,再加上结构相对简单、施工期短、造价低等优点,无压容器设计方案最终在专家论证会上脱颖而出,得到各方肯定。
2002年1月由重庆市政府组织召开的专家论证会通过了葛修润院士方案。同月,国家文物局致函重庆市文物局,批准“涪陵白鹤梁水文题刻水下保护工程”设计方案。
水下博物馆耐久年限为100年
2003年2月,举世瞩目的白鹤梁水下题刻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工程由水下保护体、交通及参观廊道、地面陈列馆三部分组成。整个工程等级被定为一级,耐久年限为100年。六年后,也就是2009年,白鹤梁水下题刻博物馆终于在长江三峡涪陵段落成,并于当年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