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力写意 谁说工笔不写意——访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
在4月17日举行的“以心接物 薪火相传——唐勇力教授工作室教学汇报展”上有这样几种表情:与会嘉宾的啧啧称赞、18位参展研究生的兴奋喜悦,还有他们的导师——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教授的幸福、欣慰。这些学生集3年之所成,为观众呈现了传统而又不失现代的作品,为工笔人物画创作吹进了新鲜气息。而这一切少不了导师唐勇力的思想指导。
“导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决定了研究生学习的品格,决定了研究生学习成果的品质。导师的教学指导方法、方式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和绘画语言的取向。”唐勇力在展览的开幕式上说,他的教学理念是“在限制中拓展”,意思是始终坚持以传统为本,同时注重与时俱进。
他表示这个观念的提出有很强的现实性:中国画2000年以来有清晰的发展路线,并在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到了现代,传统与西方文化产生碰撞,也必然发生变化。
于是有人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悲观情绪,尤其是“85新潮”中,觉得中国画已经是穷途末路,同时一切以创新为目的,认为只要是创新的就是好的。21世纪以来,随着国力的强盛,我们民族文化也得到了重视,此时中国画的发展也要有自己的民族性。
所谓“限制”就是强调民族性,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画发展的根本,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所谓的“拓展”,就是发掘中国画的现代性,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不能拘泥于老套式。这种拓展是自觉性的,而不是任其自然,这需要我们拥有现代的观念,掌握时代的脉搏。
同时,唐勇力在教育理念中还强调了“两端深入”,即实现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向学习。“虽然要想达到学贯中西非常不易,但我们也要努力去做,这没有十几年的功夫是不行的。”他这样告诉学生。在中西技法的学习上是有区别的,对传统的学习主要是依靠身体力行,主要在临摹精品、写生、读书中体会,贯穿在实践中。而学习西画则不能完全采取这些方法,可以看展览,读相关文章。
在出版的展览集里,唐勇力给每位学生写了点评:“崔福庆是我的老学生了,绘画也好、人生观也好,他都有一种承担感,这种天然的责任心使他必须要承担一些东西,这一点会影响到他的思维和他的绘画语言。”“李戈晔是一位温润秀雅的江南女子,善于思考而又非常聪慧的她,绘画风格同时兼有工和写的意味,透析着现代人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思考与阐释。
”……唐勇力表示,作为老师,应以明确的理念指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这次展览的一大特点就是18位研究生的基础相似,风格却变幻多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征。唐勇力在认真了解学生方面费了很多心血,因此他也能找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为每个人本身就是不同的,如果经过我的指导变成相同的,那就不正常了。”唐勇力说。
在展览现场,大家看到杨斌在国画作品上使用贴金的技法,纷纷表示欣赏,而唐勇力却说这是学生的创新,连他自己都不会。作为一名任教30余年的老师,唐勇力在教学上一直保持着一颗宽容的心,只要发现学生在探索,而且取得进步,肯定会鼓励;如果遇到挫折,而且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他会帮着开拓路子,探讨看哪些方面的作品、书籍,请教哪位老师等。
有的老师可能不许学生跳出自己的规范,但唐勇力表示他不会限制学生向别的老师学习,倒是希望学生在他的教导之下也求教别人,即使观念不同也没关系,因为他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判断力,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吸收什么。
早在3年前研究生刚入学时,唐勇力就告诉他们要准备这次毕业展览。在唐勇力看来,此次展览意义深远,目的是向社会展示中央美院的研究生教学是什么状况,好让大家交流教学经验、思想以及指导方针,以取得学院教学的共识,而不是各个老师只顾自己的一套。“当然,研究生教学是很个性的教学,每个老师教自己的很正常,但有一点是必须把握的,那就是传统文脉不能丢。”
上世纪90年代,唐勇力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上提出了“写意性工笔画”,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研究并实践这一课题。“当时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看到了中国传统画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越画越板刻,越画越僵死,大家都在用一种非常细腻的方法。”唐勇力说,“其实工笔的基本思想也是写意的,甚至比水墨画还要早,两者只不过技法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工笔和写意的对立。”
唐勇力说,写意性工笔画与传统工笔画的不同之处是:不可预见性。传统的工笔技法是勾线、染色,事先怎样设计,出来基本上就是什么效果。可是如果加上写意的技法,如虚染法,即把线染到线外面,或脱落法等个性的、创造性的方法,在绘画过程中就会不断地生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效果,这个过程有很多妙趣可以体验,从而使作品完成后更加生动、有趣。
唐勇力表示,如今工笔写意性的探索还在过程之中,此次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展也是这一创新的延续。这可能就是“薪火相传”的寓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