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鲁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游走在市场边缘
在不久前举行的“行为艺术30年学术研讨会”上,批评家贾方舟说:我们要感谢市场,正因为市场的存在,当代职业艺术家才能维持生活,但行为艺术在国内还不具备市场性,如果我们在学术上还不关注行为艺术,那作为学术批评,其实是失职的。
事实上,行为艺术目前在国内普遍不受认可,一些早期以从事行为艺术为主的艺术家,其中一部分已经转换创作语言,开始画画或者做雕塑;还有一部分则闯荡海外,试图在国际舞台上获取认可和利益。
为行为艺术“去妖魔化”
“我特别喜欢行为艺术,我觉得中国行为艺术这30年被丑化、被妖魔化了。因为那些非常恶性的传播和噱头性,在国内谈行为艺术比在世界各地谈都觉得‘丢人’,很多人甚至觉得行为艺术不值得一提。”这几年正在密切关注国内行为艺术动向的付晓东表示。
而在西方,很多艺术大师是行为艺术家。在去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上,提诺·塞格尔获得了金狮奖。这位英裔德国艺术家在展示的现场进行行为演出,由几个人在展场边哼唱B-Box,边结合身体运动。他的作品没有文字文本,没有手写记录,没有图录,自己也不做任何记录,他的艺术被称为有着“转瞬即逝”的特性,不是传统的行为艺术,更多的是现场表演。
而行为艺术的“教母”阿布拉莫维奇可以说是一个改变了行为艺术在全世界范围的受众程度的艺术家。她的作品在改变行为艺术地位的同时也对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在Artprice的记录上就可以看到阿布拉莫维奇的拍卖记录有89件,其中以摄影作品占据多数,达52件。
“行为艺术是一种特别好的媒介,有纪实的现场性,有现场紧张的观众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而且非常吸引眼球。这种紧张关系特别好,可能逛一场大型博览会,观众在每个作品面前停留时间不超过5秒,但是如果是行为艺术的现场,你肯定想凑近看一看怎么回事。
”从体验上来说,行为艺术有着其他艺术媒介所不能代替的现场感。付晓东认为,“行为艺术可以用最简单、最直接的因素来完成观念的表达,非常快捷,人在作品就有了,艺术家只靠肢体和行为的关系就能形成作品,所以行为艺术在某种层面很考验艺术家的驾驭能力。”
寻找行为艺术的市场
对于在国内几乎没有市场,甚至在国外也不怎么谈市场的行为艺术来说,行为艺术家主要还是通过行为现场的“遗留物”和影像进行市场流通。影像目前是最主要的作品转换出口之一,此外,还有出售行为表演现场及道具的方式。
在行为艺术的早期代表中,谢德庆的绝大多数作品目前已被国际上各大博物馆收藏,而在市场流通的,多为他实施行为的现场遗留物。台湾罗芙奥和香港天成国际曾在2011年至2013年多次上拍了谢德庆为《一年行为表演(1978-1999)笼子》制作的版画海报。这件有365个版数的版画海报目前最高的拍卖成交价在7.5万元。
而肖鲁在1989年的作品《对话》曾在2006年中国嘉德拍出231万元。这件肖鲁签名“仅此一件”的行为现场遗留物在当时的成交价同样引起了轩然大波。同件行为作品所转换成的摄影和录像作品,也在嘉德、翰海和上海泓盛多次上拍,成交价最高的是2010年上拍于上海泓盛秋拍的《对话(摄影3/10、录像2/8)》,以40.25万元成交。
艺术家张洹在1995年与同住北京东村的几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现今仍为艺术圈津津乐道。这件作品的版权属于参与创作的每一位艺术家,而流传下来的记录创作过程的摄影作品在市场上也受到藏家追捧。2011年,该摄影作品在香港苏富比的春秋两季大拍和香港佳士得春拍,都上演了不俗的市场表现。
行为艺术家选择的生活
“从事行为艺术,有的人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不是因为挣不着钱、不会画画、不会做雕塑,而是宁可选择一种更加忠实于自己,自认为最具实验性、最有挑战性的创作手法去探索。”付晓东介绍行为艺术家生存状况时说。
艺术家何云昌可以说是国内坚持行为艺术创作的代表。这位1967年生于云南省梁河县的艺术家,1991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其作品《抱柱之信》轰动一时:他将自己的一只手浇铸在水泥中24小时,再现了《庄子》中一则寓言的场景。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谈道:“在国外,行为艺术的境况比国内好很多,人们看待行为艺术会比较平静和客观,艺术家和观众可以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沟通。在国内,行为艺术在大众视野中仍是异类,人们还无法以一种宽容和交流的心态来面对。”
今年上半年,何云昌在白盒子艺术馆举办了个展“尘缘”。据工作人员介绍,其作品主要以摄影的方式进行销售,每件摄影为8个版,起步价在两三万欧元。但对于何云昌来说,市场的好坏不在他的关注范围内。在何云昌坚持了20年的行为艺术创作中,每次实施完作品他都试图保持在放松的状态中。“这么多年了,其实每次完成一件作品,我都会想,好难受,不要再做了,但过一阵子,又想去做。这种表现形式在吸引着我去进行不同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