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乙瑛碑 林散之临汉《乙瑛碑》赏析
编者按: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临帖不但让我们学习到书法的技法,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书法艺术的全面理解。而到了临帖的高级阶段,通过对原帖创造性地临摹,可以打开通向创作的大门。今年我们新开设的“名家临帖”栏目,就是通过对名家临名帖的作品欣赏和解读,为大家展示高水平临帖阶段对原帖创造性的诠释与表现。
这些临作或神形毕肖、或遗貌取神,无不表现出一种自在优游的大家气象。希望这个栏目对每位读者都有帮助,使少年书法临摹从形似的基础上再进一步。
林散之(1898—1989),原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江苏江浦。林散之擅长各种书体,又因他的草书最为精妙,被称为“当代草圣”。林散之到75时岁才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举成名,是中国艺术界大器晚成的典型。
不过,也正因他成名很晚,反不为名利所累,数十年专心致志,苦学书法,滋养出脱俗的气韵和意趣,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可谓厚积而薄发,对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林散之书法最有名的是草书,但他对汉代隶书也极为重视,他对《礼器碑》《张迁碑》《孔宙碑》《乙瑛碑》《衡方碑》等汉代经典碑刻均反复临习,他的这些临本被越来越多的学书者重视和学习。我们通过对林散之临《乙瑛碑》的赏析,来了解一下他临习汉代隶书的一些风格特点。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是汉隶的代表作之一。碑文共18行,每行40字,公元153年立,该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内。此碑隶书结体方整,骨肉匀停,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
这个《乙瑛碑》临本,是林散之1972年临于元书纸上的,他当时已经76岁,林散之深厚的书法功力在这个临本上表露无遗。
我们主要看看他的用笔。林散之在谈到隶书用笔时曾说过:隶书笔画的中间部分不能简单处理,要下大功夫。笔要留得住,压得住,要翻得上来,不看两头看中间部分。从临本上可以看出,虽然他用的是长锋羊毫笔并悬肘书写,但笔笔着力,即使背钩翻出的地方,也没有轻率浮飘,而是以肘送笔,把力量贯穿到笔画的始终,因此笔画遒劲圆润,让人觉得线条饱满结实、神采内敛(见图1)。
他又说过:写汉隶不能只写样子,要写出精神,学用笔。这一点很重要。
虽然初学书法的人,“形似”是必须要追求的,尽量写得像,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尽量临得像的同时,笔法的控制和精神气质的把握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的临习才不是照着葫芦画个瓢,才不是呆板刻意的“画字”。
图2的两个“原”字可以清晰说明这个问题。林散之所临和原帖的最大差别是那个高高翻起的长撇画。客观地说林散之夸张了撇画的弧度,并在收笔时带出一个向上的小钩,但你难道不觉得,正因为如此,这个字更显得生动活泼、气息畅达吗!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林散之临本的结字和章法。纵观整个临本,作为一位已经成名的老书法家,林散之临帖依然非常认真,循规蹈距,结体严谨,布白匀称。临本中,字字不相犯,松灵透气,绝无碰撞、粘连之处。字与字、行与行均能互让照应,和谐融洽,文气盎然。可以想象出他在临写时平和沉静的心态,也充分表现出他扎实精湛的书法功力和严谨虔诚的学习态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对传统法帖的临习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有志于在书法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应该重视一笔一画的临帖,从日积月累的临帖实践中,不断完善笔法,掌握字法,理解章法。在不断实临中领悟到古人传达出来的那种质朴又充满活力的书法精神,这就是林散之通过对《乙瑛碑》的临习要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