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繁森:“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2018-03-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社拉萨7月2日电 题:孔繁森:"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新华社记者林威.汤阳六七月间的西藏阿里,高原红柳花开得绚烂.沉默的冈底斯山,远远矗立在狮泉

新华社拉萨7月2日电 题:孔繁森:“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新华社记者林威、汤阳

六七月间的西藏阿里,高原红柳花开得绚烂。沉默的冈底斯山,远远矗立在狮泉河镇地平线上,犹如一座丰碑。

而孔繁森的名字,就深深镌刻在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成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成为流传在西藏干部群众心中最温暖的故事。

1979年,孔繁森告别山东聊城父老乡亲来到这里。从进藏第一天起,他就暗下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这神圣的土地,献给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尔后,他三次进藏,历时十载。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生的选择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

在阿里烈士陵园,2015年进藏的西部计划志愿者陈锦讲解着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一生的故事,刻在纪念碑前的对联述说着人们对他的敬佩:“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

“我是因为孔书记才知道了阿里。孔书记真的特别伟大。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和担当。”陈锦说。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并自愿将原本一年的西部计划服务期再延长一年。“来了阿里,亲眼见到当地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让我觉得能成为一名党员很光荣。”

孔繁森1944年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参军、入党,后来转业到地方。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

“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

以此情怀,孔繁森在藏期间先后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赴藏前,他请人写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进藏后,他又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豪迈誓言。

在岗巴3年,他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每到一地就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与当地群众结下深厚的情谊。

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

在西藏最艰苦的阿里地区,藏族农牧民称孔繁森为“药箱书记”。粗通医术的孔繁森,看到藏族群众缺医少药,每次下乡都身背药箱,义务为群众防病治病。孔繁森对自己节俭,而对他人、对藏族同胞却是那么慷慨大方。在西藏工作的近10年间,他收养了3个藏族地震孤儿,省下的工资,大部分都用在补贴困难藏族群众身上。

而阿里的发展更是凝聚着孔繁森的全部心血。短短一年多时间,走访98个乡镇,行程8万多公里……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阿里发展的思路在孔繁森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他说:“率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这样,我们党才有威信,国家才有希望。阿里虽说偏僻落后,但发展潜力也很大。关键是要带领群众真抓实干。我有信心和全地区人民同舟共济、艰苦创业,共同建设一个文明、富裕的新阿里。”

他始终在努力实践着自己最喜爱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令人痛惜的意外发生在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因为一场车祸不幸殉职,时年50岁。人们料理他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6元;二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这12条建议既包括了设机场、修国道、建电站等改善阿里能源交通“瓶颈”的对策,也涵盖有财政、民生、教育等群众所关切的问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令人欣慰的是,一批批阿里干部群众在“孔繁森精神”的激励下,已将这些遗愿一一变为现实:

——进出阿里生命线的219国道油路贯通;

——昆莎机场建成通航,结束了阿里单一的公路交通运输历史;

——狮泉河水电站和一批太阳能光伏电站投产,改善了阿里的能源条件;

——农牧民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将孔繁森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年轻干部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扎根边疆30多年的阿里地区政协副主席李玉建,曾是孔繁森生前的同事。在他看来,孔繁森精神已成为阿里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的力量源泉,“我们很自豪地说,一批一批的干部群众通过努力,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边疆巩固、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现如今,在阿里地委、行署所在地的狮泉河镇,繁森路和孔繁森小学这些名字,承载着人们对这位一心为民的党员干部难以磨灭的记忆。

来自阿里地区日土县的欧珠多吉,今年12岁,在孔繁森小学5年级1班就读。“孔爷爷是好人,老百姓遇到困难就找他。”欧珠多吉说。隔壁班的巴旦其美家住噶尔县左左乡,他告诉记者,从二年级开始,他就记住了孔繁森这个名字,“孔爷爷是阿里的书记,为我们建起了学校”。

这两个藏族孩子用藏汉双语郑重地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

“孔繁森在我的心里。”

清澈的高原阳光下,沿着繁森路漫步到河边。狮泉河静静流淌,见证着一个个代代相传的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