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粮食局局长杨随亭:节约一粒粮食 就是做一份贡献
杨随亭:我是一个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的人,不会忘记饥饿的难挨,对粮食更有特殊的认识、特殊的感情。现在,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但要温饱不忘饥寒,丰收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要浪费。
记者:您曾经在公开场合讲过,山西的粮食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今年,山西省秋粮再获丰收,目前,全省的粮食供应、消费状况如何呢?
杨随亭:近年来,山西省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产量连年丰收,今年夏粮、秋粮均喜获丰收。但山西省受土地、自然条件制约,粮食供需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山西省粮食供需品种结构严重失衡,本省小麦自给率50%左右,大米几乎100%靠外调,食用油90%靠外调,而玉米、杂粮等需要外销。因此,加强粮食生产的同时,我们还得加强粮食流通,保证粮食供需总量和品种结构平衡。
记者:虽然如今国人已远离饥饿,但粮食安全仍是国之根本。山西省粮食系统在保障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杨随亭:可以说,我们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首先是抓好粮食购销,充实地方储备收购;其次是深化区域间产销合作,做好粮油交易工作。为了保证全省粮食供需平衡,我们连续两年举办全省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
保供应的同时,我们也在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全省11个市和109个县制定和修订了粮食应急预案。今年临县遭受“7•27”特大洪灾后,我们及时启动市级粮食应急预案,有效保障了灾区粮油供应。
记者:对当下一些不注重粮食节约的消费者,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杜绝日常浪费?
杨随亭: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有钱不能作为浪费粮食的资本,我们的粮食资源终究有限,在粮食短缺时,有钱也买不到粮。何况,就在此时,世界还有很多人吃不饱肚子。在此,我也通过山西晚报,倡议广大消费者,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每节约一粒粮食,就是为社会做一份贡献。
A 一份回忆——过来人讲述饥饿的日子
在世界粮食日的宣传活动现场,94岁高龄的张奶奶出现在人群中。她看着“团结起来战胜饥饿”的宣传图片不住地点头。从苦日子走过来的张奶奶,说起饥饿,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那时候苦啊,一天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张奶奶老家在五台,因为老头走得早,她一个人养活着七个孩子,“一年到头只能靠二亩地的收成勉强度日,无论如何都不够吃。为了填饱肚子,我常带着老大老二出去找口粮,挖苦菜,摘柳叶,挖树根……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那时候老三老四还得在家带三个妹妹。做好饭,先尽最小的孩子吃,有时候看着老大老二跑了一天却吃不上一口热乎的,我的心像被刀绞一样。”
张奶奶边擦眼泪边说,我一个人拉扯着七个孩子,每天就是寻思在哪儿能找到干粮别把孩子们饿死,“那时候也傻,根本顾不上照看孩子们的身体,老三的一个耳朵听不见是后来她结了婚才发现的,还有老七,我居然都不记得她的生日。”
这样的苦日子一直熬到了1960年,孩子们都长大了,得出去找活干。“我寻思着在山沟沟里哪能找到工作,还得去大城市。”于是,饿着肚子,张奶奶就带着七个孩子来到了太原。
孩子们很吃苦,老大老二老三都相继找到了工作,虽然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的工资,但好歹也能贴补家用。夏天,姐弟几个就到地头捡菜叶子,秋天一到,借上生产队的自行车把应季的菜拉回家,能腌多少腌多少,到了冬天,口粮不够,还得花钱买邻居的口粮,拿上邻居的户口本再去换粮票,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一直到了老大老二老三都成了家,才过上了能吃饱饭的日子。
想想都觉得苦啊,那时侯想都不敢想,还能吃上成袋的白面,还能想吃啥买啥,“从穷日子过来的人,不敢挑三拣四,吃饱就是好日子。”张奶奶感叹地说道。
B 一个饭店——节约用餐提示随处可见
“请您吃多少点多少”“请您酌情适量点餐”“我们提供免费打包餐盒”……并州北路摸错门牛肚火锅店内,各种有关“节约用餐”的友情提示随处可见,红色的字眼格外醒目。
前台接待处负责人邱女士告诉记者,除贴标语外,店内服务员还会做口头的提醒工作,例如:当消费者点的菜差不多够吃时,服务员会告诉消费者“您点的菜差不多够吃了,要不先上这些,不够的话,随后再点”;当所点菜已足够,而消费者执意要再点菜时,服务员会告诉消费者,“如果想多尝几样菜,您可以试着将已经点的整份菜换成半份”;餐后,当顾客所剩的菜还较多时,不管进锅的、还是不进锅的,服务员都会问一句“要不要打包?”
邱女士表示,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饭店做这些工作,完全是从公益的角度进行考虑,主要为了提醒消费者要文明、合理、适度地进行消费,而不致于造成食物和金钱的浪费,“在提醒之下,绝大多数消费者不会过度点菜,浪费自然就不严重。”
记者随机走访了双塔东街、并州北路大大小小10家饭店。其中,既贴标语提醒,又做口头提醒的饭店仅有摸错门牛肚饭馆和一尊皇牛2家;有标语提醒,而不做口头提醒的饭店有瑞瑞羊杂割、多禾馅饼、郝康康羊汤馆3家;没有标语提醒,做口头提醒的饭店有擀面馆、俏江南太原店、金港大酒店3家;其余两家既没标语提醒,又不做口头提醒。
C 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剩菜剩饭观”
今年70岁的刘女士,一家三代同堂。但三代人对剩菜剩饭的看法很不一样,经常会为此发生一些争执。10月16日的早饭,就因为前几天剩下的半盆拌汤,一家三代又辩白了一番。
早晨起来,刘女士给儿子和孙子热了牛奶,从冰箱里取出来拌汤,准备热一热自己喝。等热好了才发现,拌汤已经有些馊了。儿子坚持让她倒掉,孙子则对她的这种做法完全不理解。
刘女士认为,“盘中餐”来之不易,“粒粒皆辛苦”,家里有剩饭,先尽着剩饭吃,不能浪费。这半盆拌汤只是稍微馊了一点,还勉强能吃,倒了怪可惜的。“这比我们小时候闹饥荒时候吃的东西好多了。”
儿子对她的这一做法,很不满意。“放着好好的吃的,老是不吃,非要等得放坏了,才先吃坏的,再吃好的。八月十五家里买回来的苹果,好着的时候您不吃,坏一个吃一个,到头来,一个好的都没吃上。”
今年已经上高中的孙子对她的这种做法是完全不理解。“奶奶,拌汤已经放了好几天了,里面不仅生出了许多细菌,而且还化学反应出来很多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重要的致癌物质。您不用钱买好吃的,非等着去看病啊?”
D 一个食堂——节约意识深入人心
“建议同学们在食堂用餐时,节约粮食。”10月16日11点50分,记者走进太原师范学院行知餐厅,在大厅门口的醒目位置,饮食管理中心宣传栏上的这句话立刻映入眼帘。
正值饭点,行知餐厅内熙熙攘攘,6个打饭窗口前都已排成长龙。在5号窗口前,计算机系2012级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贾亚琴正在打饭:“8毛钱的米饭,一份青菜,一份土豆烧肉。”“中午差不多都是打一荤一素两份菜、一碗米饭,这就正好,能吃饱、吃好,还不浪费。
吃多少打多少。”贾亚琴笑着说道。打饭员宫青萍透露,女生饭量小,一般一荤一素,8毛钱米饭;男生饭量大,一般一荤两素,1元钱米饭,但至今没有见过一顿饭打四五个菜的同学。
在餐厅西南角的剩菜剩饭处理点,5分钟时间,餐后前来放餐具的42名同学中,仅2名同学所剩饭菜在一半以上,其他同学餐具内的饭菜均所剩无几。“99%以上的同学都会将饭菜吃得只剩个底儿。”收拾剩菜剩饭的刘晓燕说,“校方有‘节约粮食’的建议,学生们也有这个意识。”“浪费很少!”后勤部人员李民生称,倒掉的泔水多是汤水,就餐人数好几千,但泔水最多不过3桶(桶高50厘米,桶口直径50厘米)。
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同学,他们纷纷表示,通常会将饭菜吃完,不浪费。“也有例外,有时食堂上新菜,图稀罕打上后,又不合胃口,吃到一半就倒掉了。但这种情况极少。”外语系2009级英语专业的吴春全同学表示。教育系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的齐俊丽说,“‘粒粒皆辛苦’是从小就吟诵的诗句,珍惜粮食早已铭刻在心里,不会浪费粮食。”记者 兰玲 贺淑宁 实习生 张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