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龙著作 如何成为中国象棋高手(黄少龙大师著)

2017-09-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第八章 成功 1959年以后.大学里政治运动.下乡劳动较多,我很少去天津棋坛露面.60年代我大学毕业,留在南开大学任教很忙,不久我国发生文

 第八章 成功 1959年以后.大学里政治运动、下乡劳动较多,我很少去天津棋坛露面。60年代我大学毕业,留在南开大学任教很忙,不久我国发生文化大革命,棋类活动被禁止,直到1973年才恢复,这十多年我没有下棋。

1974年恢复举办全国象棋赛,天津市体委派我参加。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赛,大会在成都市举行,由于是多年停顿重新恢复,各地棋手参加踊跃,百余人欢聚一堂,热闹非常。赛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小组预赛,我所在小组出线的是孟立国、我和朱永康共3人。

第二阶段进入甲组,即前30名决赛,碰到的大多为各省前两名强手。我缺乏大赛经验,又存在怕输求稳的心理,和棋较多,且负给于红木、陈柏样等人,虽然也有一些胜局,但抢分不足,结果跌落第16名。

1975年全国赛预赛在上海市举行,我与胡荣华、柳大华、陈孝堃等安排在同一个小组,只取前两名进入决寒。我战和柳大华,输给胡荣华、陈孝堃,成绩不佳未能出线。 1976年受唐山地区大地震影响,天津没派队参加全国赛。

1977午全国赛在太原市举行,首先进行团体赛。我遇到的主要强手是王嘉良、胡荣华、蒋志梁。 以上是团体赛对局,对于我起了热身锻炼的作用,接着进行个人赛时,竞技状态较佳。

另外,通过前两次参加全国赛的经验教训,感到自己的布局战术比较单调,中局拼杀能力较差,虽然败局少,但抢分不足。此次个人赛前准备了一些布局新变例,并在棋艺风格力求改进,赛前充满了信心。

个人赛分两个阶段进行,小组预赛时,我与杨官璘、柳大华等十多人分在同一组,竞赛方法规定,由每组的同名次棋手进行决赛。而大会分为6个组,即小组第1名进人前6名决赛。由于出线名额所限,竞争就变得十分激烈。

我在战胜其他一些对手之后,9月21日与杨官璘相遇,我执红棋先行。 双方愿和。 9月26日,我与柳大华相遇,这是决定能否出线的关键之战。赛前柳大华胜杨官璘,积分领先,我只有取胜才能进入前6名决赛,不能和棋。

抽签规定我执红棋先行。 先前我在1974年、1975年曾与柳大华交锋均成和局,故对此次比赛抱着平常心,由于执先,心理上感到很乐观,决定采用自己素有研究的中炮创新布局,预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当棋战揭幕后,旁观者增多,临场呈现一种紧张气氛。

最后,我战胜了柳大华,登上小组首位,从而获得前6名决赛权。 9月29日展开决战,由于28日晚去山西日报社表演至深夜比较疲倦,又不知首轮抽签结果。29日早晨知道是碰胡荣华,而且自己执黑棋后走,不禁在心里留下阴影,首轮负于胡荣华。

10月2日决赛,与王嘉良相遇。因在团体赛时我曾败于王嘉良,而此局又是执黑棋后走,只能拼搏不能手软,王嘉良先负黄少龙。 决赛另外其他几局,我对朱永康、钱洪发、梁文斌均和,最后我获得第3名。

1982年国家体委实施棋手等级制度,我符合1974年以后获全国个人赛前6名的标准,被授予我国第一批象棋大师称号。 一名棋手在奔向大师目标的征途上会经历许多考验,而作最后冲刺成功时,通常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1,技术过硬。

包括开局战术、中局实力、残局功夫均应达到较高造诣。并应具有个人技术风格与特长。我过去棋风偏于稳健,布局战术运用偏于单调,1977年全国赛时有明显转变,如先手对熊高平一局采用中炮冲中兵急攻,后手对宋万昌一局采用鸳鸯炮反击,都是自己过去极少采用的。

对柳大华一局,我创新祭出中炮直横车新战术,开辟了此局的新变化,而中局阶段双马盘旋配合车炮,取得局面优势。

对王嘉良一局,后发制人施展残局功夫,大战一百多回合取胜。 当前随着棋艺的发展,对棋于的技术要求就更高了。开局应掌握多种多样阵法,并对自己擅长的布局有深入的研究体会。中局要有敏锐的局面直觉与深刻的审局能力、算度能力,果断的决策与应变能力。

残局善于取势,控制局面引向胜率较高的状态,等等。 2,精力充沛。当时我39岁,年龄偏大,但这是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好在仍属年富力强之时,身体状况尚好。

当前国运盛、棋运盛,社会条件对棋手成才有利。通常20岁前后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青年时期,记忆力强,专心致志,冲劲十足,是取得初步成就的最佳年龄段。精力充沛是指脑力与体力功能强,才能经得起多轮激烈大赛的拼搏要求、否则身体欠佳是难以支撑的。

3,心理正常。一场大赛包括若干局棋,总会有输赢。要经得起赢,不松懈斗志;也要经得起输,不怨天尤人,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当前竞赛激烈,棋手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对心理品质的要求就更高了。

据专家认为,一场体育比赛的成功率,心理因素占30%,这对于棋赛也是合适的。尤其在双方棋力相当的情况下,心理因素更显其重要作用。临场时棋手心理上的弱点,会表现为急躁、疏忽、胆怯、紧张等,引起心绪不宁,影响冷静思考。

所以成熟的棋手在比赛中要善于调整心理,使之达到良好状态。 4,经验丰富。这里主要指大赛经验,许多棋手都是经过多次大赛锻炼考验,经历多次失败、冲刺才获得最后成功。

我参加过1974年、1975年两次全国赛,成绩都不大好。尤其是对待不同棋力、风格类型的对手,往往只凭主观单一的战术方针,不善于因人制宜。总结教训之后,在1977年全国赛中有所改进。

当前对棋手在大赛中要求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别待强手与弱手,对待攻击型、稳健型、灵活型的对手,一局棋处于时间宽裕与时限恐慌,某轮赛前处于高积分与低积分等等,都能富于经验去应付,这样成功率就高些。 5,机遇很好。

我在小组预赛中,关键性的两局棋对杨官璘、柳大华,都是自己执红棋先手,这是抽签的运气。尤其对柳大华之局,如改为执后手下成和棋,则积分较低于柳大华而被挤出决赛前6名。 机遇包括碰不同棋力对手时执先或后手、还有对不同强手在轮次上的先后次序,甚至还有别人的胜负影响对手分等,都会关系到一局棋的胜负与最后名次的排列。

当然,机遇与技术比较而言只处于次要地位,棋赛胜负主要决定于棋力。当具备足够棋力的棋手是会成为大师的,而机遇不同会影响其成功的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