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龙象棋 传世珍藏本:象棋大师黄少龙论棋道(京东)

2017-10-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传世珍藏本:象棋大师黄少龙论棋道>: 三十.智慧养老人到晚年,青年人认为你不干事拿退休金,有吃有喝太美了.其实不晓得一些老人的心理,眼看一

《传世珍藏本:象棋大师黄少龙论棋道》: 三十、智慧养老人到晚年,青年人认为你不干事拿退休金,有吃有喝太美了。其实不晓得一些老人的心理,眼看一天天衰老多病,走向死亡,自己明白又无力挽回,心情是悲哀的。但智慧老人不这么看,认为衰老死亡是正常的自然规律,好比象棋有三种结局,最后不一定是悲局,也可以争取"和局"、"胜局"。

所以,养老的关键是用智慧看待现在,乐观展望未来。 养老有诸多方面,健康是核心,长寿是目标。

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应付得病衰老,所以讲健康是第一重要;而长寿不仅要求生存的时间长,还要求生活质量高,享受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减少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体现生命的意义。 决定健康的几个元素:父母遗传占15%,社会环境10%,自然环境7%,医疗条件8%,个人生活方式60%(其中合理膳食13%,心理平衡30%,适量运动和戒烟限酒17%)。

因此,要注意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乐观的心态,长寿的金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认为,人只要顺应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理想长寿可达120岁。因此,60岁以前是播种耕耘,辛勤劳作;60岁以后是收获硕果,享受人生。后阶段也称人生第二个春天,此时阅历丰富了,经验成熟了,时间富裕了,空间开阔了,生命得到全面自由的舒展。

孔子说:"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则70岁以后,人的思想行为如能符合外界客观规律,做事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当然,人的健康不会完全满足上述几大元素,但养生保健仍有很大空间,如果做得好可以活到90岁,是有可能争取到的。

进入老年,经历生理、角色、心理的变化,要经得住考验并适应。得病难免,但不要被病魔吓倒,波澜不惊地面对衰老病痛与死亡。

社会地位低下,要防止失落感孤独感,放下名利放下功过得失,把一切看开放下。 在人际关系方面,往日争强好胜,恩恩怨怨,磕磕碰碰,都已烟消云散。用过来人的眼光辨清人间是非,能够心静如水,找回自我,返璞归真,只求在人世中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顺其自然的生活,就真正步人了自由自在的快乐人生境界。

从此不再计较个人得失,不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养生保健。 老人淡泊名利,不仅必要也是可能的。所谓名利,无非权钱,是围绕事业而来的。

老年退休,事业画上句号,就有淡泊名利的条件。但老人为什么不愿放弃名利呢?就是怕淡泊名利带来的孤独,没权没人理睬,钱少人家看不起。这就要求在观念上超越自我,与世无争,懂得权钱都是身外之物,健康才是自己的。

老人往往抱怨社会不公平,但抱怨并不能改变你的命运,反而加重你的负面心情,甚至改变你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不一样。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推断所有的事物,就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这是我们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个障碍。

凡人不能改变的客观环境,就只能适应,停止抱怨,勇于实践,耕耘好自己的一块田地吧。 佛家认为,要使自己在人生途中一帆风顺,少受挫折,弯腰低头是最好的人世方式,不要自视高人一等,那就会使自己孤立起来。

所以要做低调的人,对不如意的人和事,学会宽恕容忍。 西方流行两句话,"智商助你成才,情商助你成功"。

老人要心态好,遇事不急躁。心情好,遇人能平和。心力强,遇悲喜承受得起。提高情商,牢记三个千万不要:自私、狭隘、自卑。 许多人在临死前,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没有做,有许多话来不及说,实在是人生的最大遗憾。

有许多事在你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旧事,有许多人在你还来不及关心之前已成旧人。瑞典人有句格言:"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人生不售来回票,失去便不会再来。所以老人应计划好自己该做的事,以免留下遗憾。

老人生活有目标,有精神支柱的,就比较长寿。 马寅初90岁时还外出西部搞调研,结果活了101岁。梁漱溟94岁时仍登台讲学,他说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宋美龄信奉"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平日不停地看书作画读报。

归根结底,豁达奋发就是内心和谐,可促长寿。 以上都属于智慧养老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参考自己眼见的亲人,受到一些启发。 母亲幼年时丧父母,寄居在叔婶家,没受过正规教育,但懂得一些儒家思想,一辈子没参加社会工作,只做家庭妇女。

她内心善良,少年时曾亲自听到宰牛时的呼叫,以后就不再吃牛肉。她性情温和,从来不打骂子女,抗战胜利后对于叔父带来的子女都能尽力照顾。母亲一生遇到许多坎坷,都能默默忍受,主要靠一颗平常心来应对世界,晚年实现平稳养老。

母亲不信神不拜佛,自己掌握命运,84岁时,觉得自己时日无多,就酝酿把极少的存款除办丧事外,剩下的分给孙子女,并作了录音遗嘱,把骨灰洒在大海里。

试想一个20世纪初出生的老人,文化水平较低,却能够思想开放跟上时代,很不简单,在同龄老人中是不多见的。 结果母亲享年85岁,丧事办得很顺利、很庄重,70多位亲友参加追悼会仪式,就像电视里看到名人追悼会那样的场面,我们作为子女也就感到欣慰了。

另一个例子,叔父在工作退休后,晚年更多地参与棋界活动,他的养老特点是"回归象棋",以此作为他的精神支柱。平日广交棋友,经常在茶楼里与棋友谈棋看棋,自得其乐。

他是教员出身,又有相当的棋艺水平,热心培养儿童棋手。64岁时,他组织荔湾区少儿棋队,并率队赴台城、三埠表演取得优胜成绩。其中,小队员刘星仅6岁,后来成为象棋大师。 另外,叔父积极参与广州市棋社举办的象棋函授班教学工作,学员600多人遍及全国各地。

在函授班基础上,他编写了《象棋基础教程》,在1962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内容由浅入深,图文并茂,格式新颖,自成一套教学体系,是国内首创的全面系统的象棋教材,深受读者欢迎。 叔父一生对象棋执着,下棋又使他头脑灵活,应对坎坷的人生,还能对棋艺事业贡献力量,是业余棋手的楷模。现引录他自作《开荒牛吟》七律一首,是其晚年心境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