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澳门大学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徐杰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徐杰教授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4-06-06发稿人: 点击数: 2879
5月26日和28日,著名语言学家、国际汉语教育学会副会长、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徐杰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题目分别为“语言理论与语言事实”和“语言潜能与语言配套”。萧国政教授主持讲座,文学院赫琳教授、张延成教授及多个学院的老师、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徐杰教授关于“语言理论与语言事实”的座谈会,首先强调了语言研究理论和事实必须并重,做学问要“顶天立地,厚重灵气”。“顶天”即“前沿理论”,“立地”即为“语言事实”。然后,通过一个语言实例“正反问句”来论证如何用 “词汇完整律”、“重叠”、“删除” 等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整个论证过程有事实有理论,诠释了其“顶天立地,厚重灵气”的追求。
其关于“语言潜能与语言配套”的报告,从人的语言潜能和现实的语言能力出发,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们的语言能力获得规律和语言的习得规律。“语言潜能(Language Potentials)”是语言用户实际具有的语言能力,以及本可具有但是却有意或无意间选择放弃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则是人们对一种自然语言的具体掌握。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的获得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前者需要内在的、先天的支持,存在获得的关键期。后者则需要通过后天磨练对于一种语言的核心运算系统、词库、语言文化系统的习得。
“语言配套(Language Packaging)”是社会集体或个别语言用于从可及的备选语言中选择一种或一组语言作为学习和使用的目的语。
它是个动态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周遭环境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其最高原则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优化选择,使社会能量和个人潜能得到最大化释放。徐教授以中国大陆、新加坡、澳门三地的社会语言配套和个人语言配套实际为例,分析了影响语言配套的主要因素。
他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可以有作为交际工具的两种或多种语言,但必须有且仅有一个强大的主导语来支撑人们的思维和智慧活动,它决定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思维和智能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在面对全球化趋势时制定语言政策必须要坚守的生命线。他用历史和现实事实和数据说明,有关国家和地区采用多语或双语的教训比经验多。
两场报告结束时,徐杰教授都热情地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现场交流和互动,针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出去不去和出不出去这两种问句如何归类、如何解释?”、“对于方言濒危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双母语?”等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萧国政教授作报告总结,他认为,徐杰教授的报告生动有趣,紧贴现实,其报告不仅对语言研究,对个人语言习得和学习,对国家语言政策制定、世界语言发展和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均有重要启发意义。希望在理解领会讲座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思考如何用语言理论更好的解释语言事实、什么是母语以及多语社会中语言的主辅等问题。
关于英语是世界“普通话”,萧教授认为,这仅是一种比喻。我们需要也正在研究一种语言(比如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英语)先后在世界或地区舞台上成为主导交际语及其消退的历史及规律,因为该问题关乎人类发展、世界秩序、汉语国际推广及国家语言发展规划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