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工人孔祥瑞 创新成就闪光人生 记知识型产业工人孔祥瑞(上)
听孔祥瑞说话特别有意思。只要讲起天津港的机器设备,他的象声词就开始用上了,连讲带比画地说开了:“有一次,翻车机的驱动滚筒连接法兰盘裂开了,得换个新的。这连接轴比法兰盘中间的眼儿还粗,怎么办?我们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一边加热外边的法兰盘,一边用20根冰棍把轴裹上。咔咔咔,啪啦一声,一下就进去了。嘿,坏了老半天儿,10多分钟就修好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听着这些,连我们也一块儿兴奋起来,和他一起体验着充盈内心的幸福感。
可是,在天津港采访的4天里,偷偷打量沉默时的孔祥瑞,却发现他总是眉头紧锁、严肃异常。问起他的女儿孔莹莹,莹莹说,爸爸只要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难题,保准是这样,要是解决问题了,眉头就舒展开了。问他自己,他笑了:“平时老爱瞎琢磨,搞得都成习惯了。”
孔祥瑞可不是瞎琢磨,这位平凡的一线港口工人,有150多项科技成果,为天津港集团公司创效8400多万元。
队友说———
“孔队‘土方’能治洋机器,技术工人也能成技改专家”
10月19日,大风,记者来到了天津港的煤码头,天津港煤码头公司总经理史文利指着长龙一般的机器告诉我们,这翻车机、堆料机、取料机、装船机,一整套进口自动化设备价值8亿元,全归一队队长孔祥瑞掌管。
孔祥瑞2003年12月从六公司门机队被调到煤码头公司一队任队长。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对于一直与固定门机打交道的孔祥瑞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只有初中文化的孔祥瑞是怎么对付这些“洋机器”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跟着孔祥瑞爬上了8号转接塔,这里是连续运输中的重要设施之一,煤由皮带传送至这里,然后经过装船机上船。“煤块是以1小时6000吨的流量进来的,也就是说,在2.2米宽16毫米厚的皮带上,1秒钟之内,就过去6米,冲击力量非常大。
”一说起工作,孔祥瑞的热情一下就上来了,“转接塔里头有块耐磨板,这耐磨板原来可不耐磨,总得换,换一次就得半个小时,而且破损的耐磨板掉到煤里就可能把传输皮带割坏。”
“能不能在耐磨板上加装一个网格,把煤存在网格里,以后煤撞煤,不就撞不到耐磨板上了吗?”孔祥瑞想出了这么个点子。2005年4月,通过对各种可用材料进行试验,确定在原耐磨板上加装了15厘米厚的网格。经过测算,改造后的耐磨板每平方厘米所承受的冲击力热摩擦值由每平方厘米80焦耳降低至40焦耳。
改造后至今,没有再发生过一例挡板损坏,实现了耐磨板“零更换”。仅此一项,公司每月就节约材料费3600元,而且避免了工人离地20多米更换设备的危险。
“其实孔队想的办法也不怎么深奥,可就是特别管用,我们都说这是‘土办法解决大问题’!”队友龚铁柱对孔祥瑞特别服气。
在码头,几乎在哪儿都能看到孔祥瑞的“土办法”。一队的维修班班长王新合把记者领到了一个驱动台前,让我们去看皮带滚筒轴边上的一根“细铁棍”,记者谁也没想明白这是干什么用的。原来,皮带在滚筒上有时会跑偏,孔祥瑞把这个“细铁棍”离滚筒轴的距离设定为10毫米,只要距离稍有变化,就能及时发现故障。“现在查找机器的故障,比从前容易多了!”王新合说。
1号装船机伸缩溜车程序改造、装船机急停改造、驱动台减速箱呼吸器改造……单是2006年上半年,孔祥瑞的20项技术革新,就为企业节支增效达到2000多万元。看来,面对进口的“洋机器”,孔祥瑞照样能解决大问题。
2006年9月26日,孔祥瑞获得了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天津港的工人都从孔祥瑞那里看到了信心:咱也能成为技术改造和革新的专家!
孔祥瑞自己说———
“咱们工人有知识有技能,就能有力量”
为什么孔祥瑞总能想到其他人想不到的“土办法”呢?
煤码头公司的二队队长金学智回答了这样一句话,“没有那金刚钻,哪能揽瓷器活。他的土办法里面可都是有科学含量的。”
孔祥瑞的师傅、三届天津市劳动模范金贵林的回答则是:“孔祥瑞敢想敢干。我们总认为已经定型了的东西,就不能瞎改,我当时没想改的东西,他都给改了。”
2001年,天津港吞吐量冲击1亿吨。当时孔祥瑞在全港最大的装卸公司六公司任固机队队长,六公司承担的2500万吨任务量,都得靠他掌控的18台门机一台台“抓”出来。孔祥瑞从1972年参加工作开始就跟金贵林师父学开门机,这门机都用了快30年了,究竟还有没有潜力可挖?经过反复观察,孔祥瑞发现门机抓斗在放料时,纵向斗瓣先打开,继而横向斗瓣打开,一前一后间,起升动作会出现10秒钟左右的停滞现象。
如果能把这个空当利用起来,不就能提高工作效率了吗?孔祥瑞将主令控制器手柄移动轨迹由“十”字形丰富成“星”形,门机每完成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
8秒,平均每天多干480吨,为公司创效1600万元。当年,六公司顺利完成作业任务,后来天津市总工会把“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命名为“孔祥瑞操作法”。
我们又问:“孔祥瑞怎么什么都敢修、都敢改,也不怕修出问题、改出问题来?”从1993年就开始在固机队跟孔祥瑞一起工作的金学智给我们讲起了孔祥瑞“听音断病”的故事:“一次,公司11号门机旋转大轴承出现异响,如果决定拆卸检修,那么仅出动海吊费用就是30万,要是拆卸下来没问题,公司还将蒙受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当时,在场的10多名主管技术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心里都没了底。
孔祥瑞找到公司老总说,是轴承损坏了,应该立即拆卸更换。公司调来900吨的海上浮吊,回转大轴承被拆下时正面完好,大家都为孔祥瑞捏了一把汗,可是当把轴承转过来,发现背面已经严重损坏,若继续使用,肯定会造成巨大损失。”
对我们的这两个问题,孔祥瑞自己却扯远了:“我总爱唱的一首歌是《咱们工人有力量》,现在,我觉得咱们工人有知识有技能才能有力量,不像从前,能扛能背就是有力量。”孔祥瑞把“八个为荣八个为耻”打印出来放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我跟职工说,就是啥也不懂,就知道傻干,不学知识不懂技能为耻。”听着孔祥瑞对“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理解,别有一番滋味。
最终,我们明白了,孔祥瑞其实说的是,工人有了知识,有了技能,就能创新,就敢创新!“我敢说,全世界的门机,没有我不能开的,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匈牙利的、意大利的、俄罗斯的……最多给我半天时间。”说这句话时,孔祥瑞豪气冲天。
队里的大学生说———
“当工人,就得当孔祥瑞这样的”
“孔祥瑞有魅力,有品质的魅力,有技术的魅力。”金学智用这样感性的一句话来评价孔祥瑞。
一队的副队长田保东去年8月份到队里之前是技术部门的工程师,他对第一次跟孔祥瑞打交道的场景记忆犹新:“2003年底,孔队刚调到煤公司操作一队,装船机运行中又出问题了,皮带后边根部的‘托辊’掉了8个。我到现场时,孔队已经在那了,他第一句话就让我紧张起来:‘你知道这托辊以前掉过吗?’我说知道,他更加严厉地说,‘那为什么不想办法解决?’”
孔祥瑞仔细研究发现,装船机的伸缩大臂前后运动时,滚筒进煤压弯托辊导致其脱落,后来孔祥瑞在容易进煤的托辊卡板处多焊了块铁,卡住了的托辊再也没掉过。“就这一招,就让我特别敬佩他。”田保东感叹道,“他发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的工作作风,给了我特别大的影响。”
“这解决问题的办法捅破了是一层窗户纸,没捅破就是一堵墙。我现在就想学他,捅破这堵墙。”队里的康建桥刚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毕业来到天津港就主动要求分配到孔队手下,成为当时固机队唯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有一次8号门机油泵坏了,我主持修理,折腾了4个小时也没修好。当时,一条大船正在等着装货,钳工看着我,电工也看着我,这可怎么办啊?这时,孔队赶来了,简单问了问前因后果,指着润滑油泵,果断地说,‘就是油泵的问题!
把它拆了,换个方向装上去!’我赶紧拦住:‘孔队,我是按照油泵上面的旋转箭头方向装上去的。’孔队笑了笑说,‘试一试就知道了。’我将信将疑地把油泵拆下,倒换了方向,再装上去,一合闸,嘿!润滑系统好了!
原来,油泵在出厂时,旋转箭头方向就标反了。孔队拍了拍我的肩膀,‘这就是在课本里学不到的实践经验!’我突然明白了,大伙儿为什么那么由衷地佩服孔队,他那才叫真本事!”康建桥绘声绘色地讲完,认真而语气坚定地说,“当工人,就得当孔祥瑞那样的!”
在跟孔祥瑞接触的几天里,谦虚的他总在强调,我就是个工人没啥文化,不是工程师,修理机器、改造设备,都是领导信任,办法都从实践和集体的智慧中来,而我们却渐渐地被孔祥瑞身上这种朴素的魅力所折服。
“俗话说,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要大家行才行。我们队是有名的‘硬骨头班’,是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集体、‘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孔祥瑞说起队里的事情,显得格外自豪,“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别人干不了的活队长干,别人没有办法的事儿队长出点子出办法,我们工人特别实在,这看在眼里,能不服吗?现在队里100多人,心特别齐,大家都感受到,要学好知识技能才能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