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积墨法 龚贤积墨画法初探

2017-05-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内外对龚贤研究的重视,他在画史上的地位逐渐得到应有的评价.他的山水画无论从布局.意境到艺术技巧来说都自成

         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内外对龚贤研究的重视,他在画史上的地位逐渐得到应有的评价。他的山水画无论从布局、意境到艺术技巧来说都自成一家。当代著名画家贾又福对龚贤艺术作出了中肯的述评“综观龚贤山水画迹,偏私之见,龚贤乃一代宗师其艺术成就与名声和石涛、八大等四僧并驾齐驱,当之“无愧”。[1]

    龚贤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当代画家黄宾虹吸收了龚贤的积墨法,把山水画用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李可染在此基础上敢于用重墨,完成了一次中国山水画的革命。两位老先生,对龚贤积墨画风的取法虽略有不同,但其艺术历程为我们研究积墨画法带来了许多启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早期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我一直以临摹龚贤的画作为主,在实际创作中,侧重对龚贤这位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绘画大师的笔墨技巧进行了学习、感悟、尝试。另外,龚贤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山水画大师,结合我的专业方向,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在技法层面的理论积累与提升。

一、龚贤生平

    龚贤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18-1689),字半千、野遗,号柴丈人,他是当时著名的爱国山水画家。龚贤所处时代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先是明王朝崩溃前夕的昏庸腐败,后是清王朝的滥杀无辜、文字狱等严酷统治。

他一生历尽磨难,外有家国之痛,内有“逃亡”、“客居”、“喪妻”、“隐居”一系列苦难,用他自己的话说可谓“百苦无一乐”。但即便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他爱家忧国之情始终未改,做人之信念与人生之追求始终未变,他的山水画仍能呈现出超脱乱世、已苦的一种愉悦与平静,而无冷眼绝世的萧索,这正是其感人之处。

而且即便是“残山剩水”亦无厌弃、否定生活之意,而是寄托了他对逝去祖国的爱恋之情。

他善用多层次的积墨,深沉雄厚,强烈明净,有力的塑造着山水形象和气氛,加强了艺术魅力。他的画多描绘江南特别是南京一带的山水,构图活泼,境界动人。册页善用截景突出山水、林木的形象。他画高山上的茅亭危栏,竹篱草庐,天际风帆,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和情感。龚贤的积墨画法对当代画坛影响极大,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师。

二、何谓积墨法

    墨法即指墨的用法。中国画大致可分为三种墨法:一、泼墨;二、破墨;三、积墨。

    泼墨法谓以大笔含较多水墨作画,非谓倾倒墨汁于纸上。破墨,有先淡后浓,先浓后淡两种方法,最浓处配以最淡,反衬也是破。积墨法包括干积法、湿积法、干湿并用法。积墨,顾名思义多层积累、堆积,层层渍染,层积而厚。所用工具毛笔短而软,墨色淡而干,宣纸半生熟。积墨过程先淡所浓,或先浓后淡均可。一般先淡后浓好掌握(如龚贤即先淡后浓积法)。积累过程步骤一定要清楚,否则就会杂乱无序,不堪收拾。每遍积墨要求每笔本身不宜变化太多,干、湿、浓、淡的效果是靠多遍积累起来的。笔触纵横交错,墨色浓淡交晖,层层透清而不浊。重墨色的笔触范围越加越小,墨色越来越深,笔触也越来越多,淡墨色的笔触却越来越大,覆盖面则愈来愈阔。积墨法对整体把握的能力要求极强,要厚而不塞,多而不乱,步骤有条不紊。

    积墨法最大的特点为必须等前一遍干至七八分后再积下一遍,这是不可动摇的规律。 积墨时笔与笔之间要留出空隙,第二遍第三遍积染时,增加其厚度、华滋感,使之浓郁苍秀,直到积染七八次、十余次,愈积愈厚,所以不能用湿墨,湿墨易死,如果着几遍湿墨,不但不能浓郁苍秀,不能显示山石的体积感,恐怕只剩下一片黑纸了。

我初学习积墨法,没有任何头绪,所以甚为焦急。停下笔来,经过仔细推敲琢磨后,才感到他的笔即是墨又是笔,笔触所带出的墨迹井然有序,就像阶梯的累积,越高墨色就越是黑重,极有层次并且十分鲜活,墨润而有玉质。

这种用墨的秩序,就像现代平面构成中的渐变——墨色由淡及浓的序列变化。我尝试着各种笔触间的重合:即不全叠,又不全离,正如中央美院贾有福先生所讲:用积墨,需如拧麻绳一样的交错盘旋,若即若离,如此方现笔与墨,而不会有腻滞感。

龚贤的画不用湿墨皴擦,而是最后用淡湿墨渲染,他自己说:“皴法先干后湿,故外润而内有骨,若先湿后干,则死墨矣。”[2](《画决》)积墨法,要不急不躁,不冷不火,一笔一层,慢慢的渐次增加,先干后湿,才能有墨色润泽透亮,丰厚华兹的明暗关系。

    又如詹姆斯·卡希尔在其著《中国名画集萃》中所说“他画中的世界完全是他自己的,是凭着他自己的绘画语言存在的。”[3]的确,这种相对单纯的笔墨语言,却抓住“积墨”而攻其一点,最终呈现出一个墨色万变、层次丰富的自为世界。“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4]这样的构成意识使龚贤一举摆脱了对时流的依随,而自成一家,醒目于世。

三、积墨法的显著特点——“黑龚”画风

    龚贤山水绘画的艺术生涯分为“白龚”、“灰龚”和“黑龚”三个阶段。由于“白龚”和“黑龚”是画家的绘画面貌较为突出的两个特点,因“灰龚”是画家绘画过渡时期的面貌,在此不进行论述。

    “白龚”时期山水画主要特点。大致有二个:一是绘画以简为主。简,不是丘壑简,构图简,而是用笔简。甚至整幅画面只有一些线条,基本上不皴不染;二是纯用干笔淡墨,皴染较少,空勾石纹,仅于阴凹处用密笔皴,造成空间感,空勾之笔也往往用复线来增加线条的变化来注重厚重。

“黑龚”仅对于“白龚”而言,其特点更为显著。他的“黑龚”时期绘画——构图上重大丘大壑,画面视野开阔,十分注重丘壑与笔墨之间的关系,丘壑、气象、笔墨连成一气。

他所描绘的大丘大壑是宋人最擅长的全景式的大幅山水。与宋人构图所不同的是龚贤的横幅长卷构图往往采用上不见天、下不见山脚、中间横截一段的方式构成画面。“白龚”时期龚贤山水画多为小幅册页,在布局上只注重近处树丛和山石的勾皴,中景和远景较为概括。

两个时期构图差别较大。龚贤在用墨上下了很大工夫,体现了一个“积”字。他用墨注重黑、浓、重、精、奇、韵,追求沉雄、苍郁、浑厚的艺术风格。

在他绘画中,特别注意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对比强烈,整幅画面给人以沉雄、苍郁、浑厚之感,特别在“黑龚”阶段,集中反映了他对用墨的孜孜追求。在龚贤后期山水画中,“黑、浓、重”墨色占主导地位在他的画中,“黑”画的乌黑发亮。

“浓”这是表现画面层次的变化;“重”是在黑和浓的基础上描绘山重、石重、突出了龚贤用浓墨来表现山石的凝重、厚重。这三个方面是用墨层层积染多次来表现的。画面墨色不干、不躁、不湿、不混,显得清彻透明。

“精”着重对他用笔、用墨、用水、用色四个方面的概括。“韵”是他的笔墨韵味表现足。龚贤积墨法中短而阔的中锋皴笔有利于墨色之间的相互叠压和咬合,干笔淡墨和“由干入润”的画法步骤使积墨的遍数繁复得到了保证。

    于是,经过一遍遍的积墨,墨色变得越来越浑厚、深重,生动地表现出山石的“阴、阳、黑、白”的自然特性。山石的浑厚、深重又带动整幅作品的墨色越来越浓黑,逐渐形成“黑龚”画风。

    龚贤的山水画能够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出色地彰显了积墨法的独特魅力——“黑龚”画风,成为他的积墨法的显著特点。

四、怎样在实践中解读龚贤积墨画法

    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积墨法是画家的看家本领,也是一项较难掌握的绘画技法。墨法问题属于中国画的本体问题,对它的关注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于美学方面对龚贤的山水画成就和风格作出评价和分析或是针对龚贤的诗文集和绘画专著,进行某一方面的论述。

其间,有些涉及到他的积墨法,但一般都是并入“笔墨”部分来写,往往失于浮泛或是一笔带过。目前,还未见到以他的积墨法为核心,获得微观而具体的研究成果。

而对此种微观具体积墨法的研究不是孤立的,正因其紧密联系着艺术风格以及中国画笔墨的历史,故才有着学术的价值。反之,对龚贤独特画法的全面解读,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层的理解中国画特殊的语言形式。

龚贤的积墨绘画艺术风格重在用墨、用水的出色表现上,在这一点上他有明确的说法,“半亩居人年近六十,未尝一为设色画,盖非素习也……实则(设色)不如用墨之尽善。”[5]也就是说,用墨最能获得“尽善”的效果,所以龚贤把精力都放在了水墨的研究上。我在反复的临摹过程中,对于学龚墨法上,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故罗列如下:

    1.需健笔即用笔用力、快捷。无论哪一种墨色,均无需把纸吃透,而应笔健有形,以后的笔触再复加时,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加得上,以达浑厚之美。试想,如用笔缓滞,墨色全部渗入纸的纤维中,后加的墨,只能和原有的墨打架,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乏灵动而少层次了。

    2.多用干积,使墨色的层次分明。龚贤曾说:“点浓而染淡,淡以活浓;点干而染湿,湿不掩躁”,[6]对于墨色的干湿关系,做了中肯的述说,而我在做画时,有不经意之处,致笔触湿透,当积墨复加时,则有郁闷之嫌,细观察之,与用墨的干湿尤为相关。

    3.用特净皮纸以积墨法在较厚的生宣上积墨,纸的存墨空间大,积墨数十百遍而能容,否则,纸薄而纤维粗疏,其容也小,墨满而溢滞,不能达积墨之效了。我曾用过一些便宜的安徽宣,虽然也是特净,但效果远远不能中意,还是红星纸好用,能助积墨的方法达到最好的程度,而且,用好了还会出现一种苍且润、厚且透的莹莹之色。

    4.慎用宿墨,运用积墨法,一般不能用隔日的宿墨。因宿墨以败坏脱胶,墨渣上泛,会有许多墨的粗颗粒,如反复墨积,极易脏。败坏的水痕又有涣漫之性,如取洇渍之性,也只能像黄宾虹先生那样,渲染收拾时拿来,以期物尽其用,取其所长。

    龚贤提倡:“一笔是则千笔万笔皆是,一笔不是则千笔万笔皆不是。”[7]也就是说要把每一笔练好、炼好。基本的笔墨功夫练好了,那就画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信手一挥”而“万类由心”。因此初学绘画不应盲目求快,应该抓住一幅画的一个小局部,面对一石、一树认真细致的揣摩,用心的体会画家的思考过程,这样做才能事半功倍。

    学习积墨画法,如果急于追求画面的最后效果,将会欲速而不达。当今有不少人,学习龚贤的积墨画法走入误区,仅仅看到龚贤山水画的黑的表面,而不曾再作更细的研究,因此画出的画似是而非,湿墨满纸,一片湿黑,更不可能达到积墨法浑厚、沉雄的一面了。所以解读的过程非常关键,对于初学者更应该重视起来。

    学习龚贤积墨山水画法,难点在于积墨方法较难驾驭。我们要从他的课徒画稿入手,循序渐进。课徒画稿是龚贤授课时所用画稿的解说总结,编辑成册后,以供他的弟子学习。画稿中的授课方式非常科学化,并且题跋中也留下了很多龚贤对山水画的认识过程的重要见解,并详尽的记录下来,这种毫无保留,鱼渔兼授的教学方式在历代画家中,是罕见的。

    学习此稿可以了解龚贤的具体绘画方法,绘画思想和审美主张,透过这层理解才更容易登其画境之堂室。画稿中的用词深入浅出,言语风趣,且用比喻的手法,阐述画的要理,使初学者印象深刻。

    解读龚贤,我们能从中获得灵感,使我们能够把心沉下来,像小学生一样,踏踏实实地搞创作、做学问,真正地提高自身的艺术品味。

结语

    龚贤的积墨画法由传统演变而来,先后经历了沿袭传统期、调整演变期和成熟完善期。他以单纯的用笔营造出生动的墨韵,以在墨法上的精微变化来弥补笔法变化上的欠缺,证明了自己在绘画史上的独特意义。他注重内修,视绘画与人格、学识、性情为一体,使得这种文人笔墨创造出的山水画有着不俗的格调。

    龚贤已离我们三百多年了,他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绘画作品和绘画美学思想,他对自然造化的学习,他在技法上所下的苦功,他的创新胆略,在画坛浮躁之风盛行的今天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学习、借鉴的。

    龚贤的积墨画法对清末后期及当代山水画影响如此之大,在当前中国山水画向前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在新的世纪要求绘画者更新绘画观念的敦促中,揭示与总结出一些影响、继承、扬弃、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对当前与今后的绘画创作有一定的助益,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                             

    龚贤的积墨画法正是因为它具有了民族性,这才更具有世界性.细心研读龚贤积墨山水画法,使我们在当今浅薄的时风中,静下心来,树立足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鉴赏水平,形成良好的艺术品格和气质,从而体现出初探龚贤积墨画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