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嗦呐演奏家 刘雯雯】妙舞清歌欢醉中 访唢呐新秀刘雯雯

2017-07-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雯雯,唢呐新秀.出生于山东济宁,从小学习唢呐,由于从小在父母的艺术熏陶下,对唢呐演奏由衷热爱,并执着地学习下去.父母都在济宁市歌舞团从事唢呐事业.父亲刘宝斌祖辈从清朝开始吹唢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而且是小铜唢呐的传人,其小铜唢呐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母亲刘红梅祖先从明末清初开始吹唢呐,至今有300多年历史.父母都是世界唢呐大师任同祥的亲传弟子.刘雯雯曾参加过各种比赛以及文艺演出活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曾在山东省中国民族器乐大赛少年组获得一等奖;曾加入山东省民族吹打乐团代表山东省参

刘雯雯,唢呐新秀。出生于山东济宁,从小学习唢呐,由于从小在父母的艺术熏陶下,对唢呐演奏由衷热爱,并执着地学习下去。

父母都在济宁市歌舞团从事唢呐事业。父亲刘宝斌祖辈从清朝开始吹唢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而且是小铜唢呐的传人,其小铜唢呐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母亲刘红梅祖先从明末清初开始吹唢呐,至今有300多年历史。父母都是世界唢呐大师任同祥的亲传弟子。

刘雯雯曾参加过各种比赛以及文艺演出活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曾在山东省中国民族器乐大赛少年组获得一等奖;

曾加入山东省民族吹打乐团代表山东省参加南京艺术节,获得金奖;

曾在江苏省“银屏杯”艺术大赛获得一等奖,并得到世界著名唢呐大师任同祥老人的认同与赞赏。

由于对唢呐的热衷,她不断地四处学习和实践,自身的艺术修养得到很大的提高。2005年,拜师于著名唢呐演奏家刘英先生门下,之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继续师从刘英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担任中音唢呐首席至今。

由于对唢呐艺术的热爱,并希望能与现代的音乐相结合,自己创作了一些新民乐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接受和欣赏它。

至今出访了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香港,台湾,日本等多个国家。

2010年上海世博会,曾七次参加世博大型演出,为全世界人民展现中华国乐的风采。

2011年5月去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得到好评。

2011年7月23号参加由香港国际艺坛组织的国际第二届中国乐器大赛,荣获金奖,受到了各大音乐学院教授及其著名音乐人士的最高评价。

===========

华音:在开始此次专访之前,笔者早已听闻过您的相关经历,您虽年龄不大,而在唢呐界却已被众人誉为“唢呐才女”。下面,就让我们沿着您的成长道路,开始今天的采访吧!运河两岸人杰地灵的古任城,勤劳朴实的济宁人,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化财富,唢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有着二百多年传承历史的“小铜唢呐”,在我国民族器乐界可谓是声名远播。

通过您的艺术简历,笔者了解到,您出生于唢呐世家,父母都在济宁市歌舞团从事唢呐事业。您父亲刘宝斌的祖辈从清朝开始吹奏唢呐,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且您父亲也是“小铜唢呐”的第七代传人,而今,“小铜唢呐”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您的母亲刘红梅在唢呐吹奏清一色都是男子的时代,凭借一手唢呐“咔戏”的绝活,跻身于唢呐领域,也称得上巾帼不让须眉。

想必您较小的时候,一定在音乐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吧?我们想知道,您从何时开始学习唢呐演奏的呢?是否刚刚接触唢呐,便深深地爱上了这件传统民族乐器呢?当您得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小铜唢呐”艺术的重担时,是否感到了不小的压力呢?

据笔者了解到,“小铜唢呐”管体用铜制作而成,音色浑厚高亢,表现力强,这与它的材质、它的制作特点是分不开的,且其演奏技巧,在民间大都为师传口授,几近失传。在您看来,小铜唢呐与木杆唢呐在音质、音色、音调等诸多方面有着哪些显著的区别呢?除此之外,您的父母均是世界唢呐大师任同祥的亲传弟子,那么,您是否也接受过任同祥大师的亲自指点呢?

刘雯雯:如您所说,我出生于唢呐世家,可以说我从小就听着父母的唢呐声长大的,或许是身处于一个唢呐的家庭,对唢呐习以为常,因此最初对唢呐我并未产生很大的好奇心。父母起初是希望我可以跟随他们学习唢呐,但是后来他们发现只要我听到音乐的旋律,我便会跟着手舞足蹈,就转而开始让我学习舞蹈。

我从六岁开始学民族舞蹈,且一直坚持了七年的时间,是当时舞蹈团里最出色的小演员,但是在一次高难度空翻中,我不慎摔倒导致腰部受伤,进而我就没有再继续学习舞蹈了,我的舞蹈生涯就此止步,虽然很可惜,但是却使我有机会在唢呐演奏的道路上,开始了一段新的“篇章”。

    我是从小学起,开始学习唢呐演奏,但当时就是当作玩具一样每天吹着玩。还记得每次“六一儿童节”,我都会在学校的六一晚会上吹上一曲,因为当时还小,手指有时候还捂不严唢呐的音孔,只能吹一些小儿歌,但是即使是这些小儿歌,在学校也是很受欢迎的。

    说实话,刚接触唢呐的时候,我并未有很大的兴趣,更加谈不上是刚刚一接触唢呐便深深地爱上了这件乐器。在我看来,可能是因为年纪太小,不懂得它真正的魅力,只要能吹出歌曲来,我就已经觉得很有成就感了。

记忆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还很厌恶它,觉得它的声音太吵了,人家都说唢呐是“红白事”的时候才会使用的乐器,我便因此产生了一些抵触心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地理解了音乐、理解了唢呐,懂得了它带给我的快乐的时候,唢呐已经成为我生命里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了。

    当我得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小铜唢呐”艺术的重担时,我确实感到了不小的压力。小铜唢呐我还没有真正学习过,它比木质的唢呐更难把握,技巧性的东西更难做到,还拥有许多具有挑战性的民间的吹法,如果没有深入民间研究这些音乐,估计是很难掌握它。

但是正是了解了自己身上肩负着传承“小铜唢呐”艺术的重担,以及这其中所要面对的困难后,才使我更加有动力去努力练习,早日将“小铜唢呐”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下去。

    据我了解,小铜唢呐有E调与F调两种,正如您所言,其音色的高亢浑厚,表现力强跟它的材质与制作特点是分不开的。其演奏技法除了常用的吐音、滑音、花舌、指花、颤音以及吞、吐、垫、打、抹,还有舌冲音、气拱音、反弹音等。

铜杆唢呐与木杆唢呐相比吹奏时气息更难控制,吹奏出来的乐曲平和、轻柔、婉转细腻、于平中见奇、稳中善变、刚柔相济、扣人心弦。铜杆唢呐在气息上是最难控制,在发音、指法、口型、运气方法等方面与木杆唢呐不一样。特别擅长一些模拟演奏,如模仿鸡啼鸟鸣、马嘶、人声、哭笑、对话(俗称咔腔)等,模仿的惟妙惟肖。

    任爷爷的老家是嘉祥,就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记得他在世的时候经常回到济宁,看看自己的家乡,他生活在上海很多年,仍然是一口地道的山东口音。在我很小的时候,不喜欢唢呐,觉得太吵,当时任爷爷来我家里,送了我一支唢呐,还开导我好好的学习唢呐,至今我还留着那支唢呐,它已经在我身边陪伴了我好多年。

华音:2008年初秋,年仅十八岁的您,怀揣着父辈的梦想,肩负着家乡人的期望,凭借着您高超精湛的演奏技艺与自信、执着,站到了全国顶尖音乐殿堂——上海音乐学院的门前。那时的您是否清楚的意识到,来到这里,便意味着您迈入了专业演奏道路,去到更为广阔的音乐世界里徜徉,完成自己的音乐梦想呢?我们想知道,您或者您的父母是基于怎样的原因,出于何种考虑,继而选择考取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呢?

据笔者了解到,2005年,您便拜师于著名青年唢呐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刘英副教授门下,我们可否以此推测,您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也是为了追随刘英老师,继续学习唢呐演奏呢?初识刘英老师,您对于他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呢?刘英老师曾经被我国著名作曲家朱践耳誉为“中国现代唢呐第一人”。

他演奏的音乐华美动听,技术干净利落,演奏富于表情,对唢呐艺术的追求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因此在我国民族管乐演奏上独树一帜,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您看来,刘英老师的演奏风格与教学风格是怎样的呢?

笔者认为,家传的唢呐演奏其地方特色显著,演奏技法、技巧也偏于“本土化”,而“学院派”却注重规范、系统、专业的演奏训练,因而,就其二者演奏风格、技法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我们想知道,您又是如何较好的适应此种不同,较为快速的进行转变呢?

刘雯雯:考进上海音乐学院一直是我梦想,高考的时候我只填报了一个志愿,那就是上海音乐学院,在我看来,这是我当时最大的期望,在这里我可以真正的充实自我,让我在音乐的领域里更上一层楼。

上海这座城市是我父母相识、相恋的地方,他们对于上海有着特殊的情感,当时父母都在上海跟随任爷爷学习。而报考上海音乐学院也是从小父亲给我灌输的志向,他们希望我可以在上海这座承载着他们感情以及学业的城市继续深造,完成他们对于唢呐艺术能更高发展的期望。

    正如您在问题中所提及到的,我报考上海音乐学院的目的就是刘英老师,就是为了成为他的弟子,跟他学习唢呐。我从小学习唢呐便是听着他的磁带,看着磁带上的照片,多次幻想刘英老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可以吹出这样美妙的音乐。听着刘英老师的唢呐真是扣人心弦,可以吹到我心坎里,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唢呐打动了我,才让我惊觉,原来唢呐可以如此的美妙而又富有内涵。

    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父母第一次带着我到刘英老师家,他是那么的和蔼可亲,一点大师的架子都没有,当时我看到他,我紧张的都说不出话来。父母向刘英老师讲述想要报考上海音乐学院的意向后,刘英老师就要我吹一曲给他听,我记得当时吹奏的是《怀乡曲》,听完之后刘英老师非常高兴,说我有潜力,支持我报考上海音乐学院,我与父母当时都非常激动。

    刘英老师的唢呐演奏极富张力与表现力、华美动听、干净利落,气息控制的也非常好,许多很小的技巧做的惟妙惟肖,至今有些技巧我们都模仿不来。刘英老师在生活中为人和蔼可亲,特别和善,但是一到上课就严肃起来,他对音乐的要求极为严谨、认真,对我们的要求标准也很高,每练习一曲,他总会亲自示范,一句一句地教导我们,丝毫不懈怠。

这种认真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每一位学生。

    “学院派”的唢呐教学中,往往是有固定的乐谱,固定的乐曲处理,而民间的唢呐音乐有许多都是即兴的发挥,二者在演奏风格、技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另外,“学院派”的唢呐更注重科学、规范的对音乐的理解,但唢呐毕竟是来自于民间的乐器,其骨子里就有种与民间音乐契合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掌握好“学院派”技巧的同时,还要多多学习民间的音乐来充实自己。

华音:提起唢呐,人们自然而然便会联想到明代正德年间,词人王磐有一首《咏喇叭》的曲词:“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可以说,这是古人褒奖唢呐这一传统民族乐器的词句,然而,曾经,唢呐并不能登入大雅之堂;曾经,民间唢呐艺人的身份也被贬为“下九流”,且就在当下,这流传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已不为年轻人所欣赏,岁月变迁,听众流失,唢呐技艺已濒临失传,对此,您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现如今,许多唢呐学习者、演奏者,或者仅仅是唢呐艺术爱好者都对唢呐的变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唢呐这一民间艺术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发展,在发展中才能进步,1954年与1959年,民乐界各前辈先后在北京召开了两次大规模的乐器改革座谈会,并推出了一批改革成果,其中便包括加键唢呐。

现如今,加键高音、加键中音、加键次中音、加键低音唢呐等频繁推出,相信您一定也对其颇为了解,其扩大了唢呐演奏的音域,可以成功演奏十二平均律各音,方便转调,音色更具有融合性,增强了乐队唢呐组的表现力。然而在您看来,加键唢呐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呢?

有些网友称“加键唢呐的音色有些偏向于西洋乐器中的萨克斯”,就您个人而言,这是否可以算做改革的“败笔”呢?您认为,唢呐的发展与改革应遵循怎样的道路,才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呢?通过您的艺术简历,笔者了解到,您出于对唢呐艺术的热爱,并希望能与现代的音乐相结合,自己也创作了一些“新民乐”的作品,以此让更多的人接受与欣赏唢呐。那么,也请您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您所创作的这些作品吧?

刘雯雯:唢呐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如今已有许多的曲牌失传,随着老艺人们的去世,无人再将他们的艺术传承下来。当下,唢呐虽然仍经常在红白事中所常见,但是我们也将唢呐带到了舞台之上,将唢呐音乐带给了更多人,进而让观众更加深入的了解唢呐这件古老的乐器,并将其继续弘扬下去。

    加键唢呐是中国传统唢呐的改良型乐器,模仿西方单簧管与双簧管的机械装置对传统唢呐进行了加键改良,主要应用在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中,目前常见的改革品种主要有加键高音、加键中音、加键次中音、加键低音唢呐等,这样的改良扩大了唢呐演奏的音域,可以成功演奏十二平均律各音,方便转调,音色更具有融合性,增强了乐队唢呐组的表现力。

但是其音色有些偏向于西洋乐器中的萨克斯,许多传统唢呐的技法无法运用,而且目前专门的加键唢呐的独奏曲犹如凤毛麟角,因此在民间普及度比较差。在我看来,这已经是加键唢呐的一个失败之处。我认为,唢呐未来的发展与改革,一定要遵循唢呐的本质,切不可忽略其本质。

其实,不只是唢呐这件乐器的改革与发展,整个艺术的发展本身都是有规律的,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与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与基本规律。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进行创造,不断适应新时代对于审美文化与艺术的需求。

    我所创作的一些作品,其初衷都是希望唢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进而使唢呐艺术向一个新领域发展,而且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来接纳它、欣赏它、了解它,让他们明白唢呐不仅可以表现传统的音乐,还可以演绎出现代风格的音乐,不管是动感的还是抒情的,都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

华音:在笔者看来,唢呐的学习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能以后,还必须学会哨片的选择与修理方法,否则,不但演奏水平得不到保证,甚至还会大大挫伤唢呐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影响演奏技术的提高。对此,您是否切身的感受到了呢?对于唢呐初学者来说,哨片的整修能力,几乎占了整个唢呐演奏能力的一半以上。

由于还没有完全掌握修唢呐哨片的方法,因此经常可以看见的情况是:哨片容易损坏,变形,或者不好吹。总之初学唢呐者最大的障碍,就是哨片的问题。然而,各地的唢呐规格出入颇大,相对的,所用的哨片也是五花八门,各异其趣,从材料、尺寸规格、制作方法,乃至于演奏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差异,那么您更喜欢使用哪种唢呐哨片呢?

同样,您作为经验丰富的资深学习者与演奏者,也请您借助华音网站这一平台,向广大唢呐学习者,以及爱好者简单介绍一下,如何挑选优质的唢呐哨片,如何修理损坏、变形的哨片吧?笔者曾耳闻一些网友表示:希望未来唢呐哨片的规格能较为标准化,同规格哨片的制作也要能尽量统一。如此这般,对于有心学习唢呐演奏的人来说,无疑可以减少许多障碍与挫折。对于这一观点,您是否赞同呢?

刘雯雯:唢呐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哨片的要求,如果没有得心应手的哨片,演奏者就无法把乐曲表现的完美。现在吹唢呐的人很多,但是会做哨片的人很少,我们的哨片都是刘英老师亲自帮我们做的,哨片如果不好,会导致容易破音,会影响演奏者的演奏,也会对演奏者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

我还是比较喜欢刘英老师制作的哨片,刘英老师使用安徽的苇子制作哨片,因其韧性大,演奏起来张力也大,进而将乐曲的张力更好地表现出来。安徽的芦苇皮厚,音色柔韧,演奏出来的音比较稳定。我在跟随刘英老师之前都是用的山东的哨片,山东的芦苇皮薄,音色洪亮,颗粒型强,但是哨片的寿命比较短,容易变形。因此,就哨片而言,其各有各的长处,这主要还是根据演奏者自己的适应能力与水平,或是演奏的需要而决定。

一个哨片的大小与优劣,直接影响着音准与音色。在挑选哨片时,首先哨片必须与所使用的唢呐相匹配,唢呐小,哨片也应该小;唢呐大,哨片也应该适当加大。尺寸大小以在乐器上吹感好、高低音都易发出、音准好、灵敏度高为准。在不能吹试的情况下,进行挑选时,可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一下张开的哨口,体会一下它的硬度与弹性,也可用目测来鉴别,挑选那些苇纹清晰、薄厚适度、外形均匀、大小与乐器相应的。

对于您问题中所提及的,一些网友表示希望未来唢呐哨片的规格能较为标准化,我认为这对于有心想要学习唢呐演奏的人来说,可以减少许多障碍与挫折,但对于一些对唢呐哨片有固定要求的演奏者来说,他们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每个人会发现适合自己的哨片,如果非要将哨片的规格标准化,会使这些有特殊要求或有固定偏好的演奏者非常地不适应。

华音:对华音网站的寄语。

刘雯雯:感谢华音网站提供给我宣传唢呐艺术的机会,为更多想了解民族音乐的乐迷朋友们提供帮助。希望华音网站在今后可以继续以扬国乐之文化为己任,将我们国乐的风采为更多人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