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纯王扶林 林如、王雪纯:名播音母亲和名主持女儿
她们是一对母女。作为母亲,她是我国第一代优秀播音员之一,《新闻和报纸摘要》里冷静知性的淳美嗓音,成为人们心里一道最美丽的回忆。
作为女儿,她是中央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用清新的主持风格和富于亲和力的笑容带着我们—起游遍《环球》,探索《天工开物》的秘密,在《正大综艺》中领略世界的奇妙。
作为著名播音员,林如不光是女儿们的骄傲,她那著名的主持人女儿王雪纯也是她的骄傲。
●王梦悦
女儿的《小喇叭》和妈妈的《新闻和报纸摘要》
王雪纯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在母亲的心里,她从来都不是电视上那个精明干练、侃侃而谈的女主持,而是妈妈贴心又乖巧的孩子。在家里,妈妈从来不叫她那个美丽而诗意的名字“雪纯”,而是亲昵地唤她“三儿”。
雪纯小小的年纪就能读“大书”,她的才华让很多大人啧啧称奇。“后来,雪纯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的老师给盯上了。”林如介绍说:“组织儿童录音是很辛苦的一件事,不仅要给他们分稿子,教他们读,还要组织纪律。
而雪纯就省心多了,她识字早,不用教,只要到时候拿一篇稿子给她读就好了。”就这样,小雪纯得到了少儿部老师们的青睐,意外地闯进了播音主持的圈子,小小年纪就成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外人员”,通过电波给小朋友们念歌谣,讲故事,那一年她刚满6岁。
从此,母女俩成了同事,开始在同一座办公楼里工作。“我播《小喇叭》,妈妈播《新闻和报纸摘要》,我在一楼,妈妈在四楼。”尽管母女俩离得很近,但上班时间内却很少有见面的机会。“那时候妈妈播音的地方有很严格的警卫,我们小播音员也由少儿部的老师统一组织接送,加上孩子们的录音时间常在周末,因此很难和大人碰到一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楼里,人们很难看到林如母女俩手拉手一起下班回家的情景。
说起这个和母亲职业性质相同的选择,雪纯笑言自己其实是顺其自然,并没有因为母亲是知名播音员就把学播音主持作为自己的志向,“和任何一个即将步人大学校园的普通学生一样,我当初也有很多选择,曾经考虑过要学外语,或者学戏剧,但是考广播学院的播音主持专业我最有把握,更何况这也是我的一个兴趣和特长。
于是我便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做了一名主持人。”林如也表示,她并没有刻意培养女儿这方面的兴趣,让女儿女承母业。
因此,尽管林如对女儿的教育本着随缘和自由发展的态度,但当她听说雪纯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时候,还是感到非常高兴。
母亲是永远的“语言权威”
虽然母亲并没有刻意培养雪纯在朗诵、播音方面的兴趣,但母亲的职业对女儿兴趣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妈妈播报《新闻和报纸摘要》时,全国人民都在聆听她的声音,但我却并没有觉得这有多么了不起,反而是她备稿时那严肃、认真、紧张、专注的一幕对我触动很深,至今仍牢牢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王雪纯说。
现在,林如还经常帮电视台和出版社录制一些专题片的配音和朗诵材料,严谨的备稿程序和过去一样每一项都必不可少。摊满一桌子的稿件,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满了标记……母亲的工作方法让同样以“说话”为业的王雪纯对自己的主持工作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和感受:“有时只是短短的三五分钟的说话,但在幕后却需要做三五天的功课,才能让这三五分钟的说话变成有效的有份量的说话。
”在王雪纯看来,母亲是自己心里排名第一的“语言权威”,是自己遇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求助对象。
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她总是下意识地打电话询问母亲,就是身处国外时也不例外。一个越洋电话打过来,母亲不管在忙什么,都会马上打开字典,帮女儿找出所需要的答案。“有时母亲也常常对我抱怨,说她已经离开一线很久了,而且现在字的读音又总是变来变去的,她不可能每一次都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我一旦遇到拿不准的字音时,脑海中自然而然想到的还是她。
”王雪纯笑着说:“这大概是母女天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