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老师的个人主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
1.21世纪的一项重大变化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成为人类基本的生活环境。谁也不能否认,互联网正在快速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世界各国都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美国从1996年开始动用5亿美元实施“下一代INTERNET计划”使连接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的高速网络比原来快100——1000倍。日本在1995年开始“100所中小学连网”活动,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
2.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强调,“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对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产生影响而促进教育的变革。
3.新颁布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感,并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富有长久生命的必要保障。
4.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目前信息技术在许多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应用非常普遍,但中职政治教学大多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部分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也停留在较低水平上,缺乏有机的整合。
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这与整个教育教学形势是不合拍的。因此,如何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政治课程的整合,使学生主动探索社会和人生的奥秘,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现代化,已成为当前中职政治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同时这也是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研究的意义
1.信息技术与中职政治课程整合是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都需要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中职政治教学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显然不能适应这样的人才培养需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中职政治教学应答信息时代挑战、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选择。
2.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为加速实现新世纪的教育振兴,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我国于世纪之交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思品教育和高中政治课程教学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淡化学科理论体系,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的整合有助于实现这样的目标。
信息技术可以使政治教学突破时空的界限,让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需要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索。先进的技术平台、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使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得到较好的贯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讨论分析各类社会现象,研究和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政治教育,只是手段比较隐蔽,方法多种多样,而我国由泛政治化慢慢转为去政治化的倾向,这样无法应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的意识形态上不断的入侵。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创导的是一种引导式的政治教育,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政治教育,提高对青年一代的教育效果。
3.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政治课程的整合对中职的政治课教学而言,有利于创建一个自信、民主、平等、开放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使政治课成为媒体病毒的解毒者,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理论、实践探索。
特别是对中职学生而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更好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就业成功的机会。有利于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让学生认识电脑互连网的更大的用途,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信息环境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
这些学生在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是失败者,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的新的教学模式中可能获得成功,这将重新燃起他们学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上进潜能塑造健康的自我感。
教会他们如何找到他们需要的知识,并且批判地吸收为他们所用,比直接交给他们知识要有用的多。中职学生一般思想成熟比较迟,对未来、前途考虑的比较少,一旦他们觉醒了,他们就会奋起直追,那时就需要这种网络状态下的学习能力。
所以,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中职政治课程的整合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顺应了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章、论著在国际会议和国外有关文献上不胜枚举,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研究却不多,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我们发现在众多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中,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3年度(2000)报告比较系统、完整地从上述三个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具有权威性与代表性,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借鉴。
该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
这里所说的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 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最为系统而权威的论述。它阐明了整合的目标——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也揭示了整合的内涵——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它从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意义。
为了帮助广大教师解决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3年度(2000年)报告还提出了进行有效整合的步骤方法如下:步骤1:确定教育目标,并将数字化内容与该目标联系起来;步骤2:确定课程整合应当达到的、可以被测量与评价的结果和标准;步骤3:按评价结果对整合的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有效地达到目标。
从目前全球的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日渐深入地进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
各个国家都把发展信息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来抓,比如美国启动了“国家教育技术工程”,欧盟发布了“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新行动规划(1996-98)”,新加坡在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马来西亚启动了多媒体走廊计划,我们国家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等等。
正是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迅速普及、深入人心。通过新型教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建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使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大力倡导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与不可逆转的潮流。
发达国家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状况及效果如何呢?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Justintime主要应用于课前教师利用这种方式在课前将讲授内容、相关资料、重点难点以及预习要求,事先通过网络发布,使学生在上课前能作好充分准备,若有疑问还可随时和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和WebQuest则属于同一类模式——“基于网络的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由于这类模式是围绕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而展开,往往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要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访谈或测量,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只能利用课外活动来完成。
所以在美国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而较少在课堂上去进行认真的探索。新加坡开展了基于资源的探究性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而且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章很多,主要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文章比较多,而综合角度的比较少,而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学科、中职政治教学整合的文章更是少之更少,下面笔者将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原则、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简单概括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学科、中职政治教学整合方面的研究。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对于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
学者韩晓红提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课程的教育***与实施中,利用各种多媒体的信息资源及共享技术优势,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方法及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手段难于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者刘儒德提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学者何克抗提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它体现在学习自主化、教学个性化、资源全球化、教材多媒体化、环境虚拟化等五个方面。
学者李克东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也可以称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虽然他们的表述不同,但都抓住了“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
信息技术是当前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就是先进的教学技术与先进的教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学的突出意义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应该从学习中得到锻炼。
学者何克抗认为“整合的目标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理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的支持,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可以为培养创新能力营造理想的环境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的创造工具。他强调整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学者苗逢春认为“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他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为课程服务。
学者丛付华确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在于,首先是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的评价目标” 。第二、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信息时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需要培养的,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直接目标。第三、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学生围绕一个活动,在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主动投身于探究活动,去创建多媒体演示文稿或网站。
第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者王晓兵进一步归纳整合的目标是1、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2、完善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
3、培养学生自我适应、自我生存能力。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5、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他们更多的是确立了综合目标。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学者何克东经过多年的整合实践和深入的理论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各学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5要注意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教育革命的过程,既然是革命,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学者隋夕双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他认为系统论、信息论这两门新兴的学科和各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都对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学者张杰认为进行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四种现代教育观:现代现代教学观、现代师生观、现代人才观、现代学习时空观和三种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还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三种学习理论。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要求,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要求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注意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学者何克抗提出了三种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教学模式,即探究性模式、专题研究性模式和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探究性模式适用于每个学科的每个知识点的常规教学;专题研究性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教学模式则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者向存瑞提出创景导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学者韩晓红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结果以综合学习形式出现,归纳起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综合学习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以下三种:(1)基于问题(任务)的学习。
(2)基于方案的学习,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研究性学习”。(3)基于主题(专题)的学习。
学者李克东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出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并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认知工具,同时还探讨了数字化学习的四种教学模式:1.
“情境—探究”模式2.“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3.“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4.“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已喊了四五年了,但更多的教师还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应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反映出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和发展阶段缺乏缺乏认识。
学者刘德儒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约要经历五个阶段:计算机素养培养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阶段”。
学者马宁、余胜泉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个层次,第一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阶段,包括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三个层次。开放式以资源为中心的整合阶段,包括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和协作工具、研发工具四个层次。
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包括教育内容改革、教育目标改革和教育组织架构改革三个层次。
7.判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的标准:
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始终追求信息技术在保证课程目标达成及支持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性。
学者余胜泉建议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来判断:“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二、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三、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四、学生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五、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六、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
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对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而言,信息技术的使用仍然停留在应用技术的层面。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只是“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并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学者何克抗归纳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有: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合适的应用软件和操作平台;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丰富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素养,难于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学者王靖还提出以下存在问题:对学生主体地位理解的偏差,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片面地理解了信息素养,过度重视知识和能力,忽视了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过度依赖信息技术,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对学习评价的重视度不够。
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整合的研究文章非常少,简单归纳如下:
学者李建芬、赵家桂提出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有:媒体展示整合模式、资源指南整合模式、互动协作整合模式、.
问题探究整合模式。
学者詹勇在《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多维互动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体系》一文中提出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整合的教育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差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
詹勇还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是一个以情境为纽带,以问题为过渡,以说理为核心,以评价为手段,以运用为目标,以信息技术融会其中、多维互动贯穿始终,最终全面培养和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教学过程。
其操作程序为:设定情境——生发问题——师生说理——反馈评价——实践运用五个环节。
关于信息技术与中职政治课程整合的研究就更少了,只有学者南永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教学个案研究提出基于“学教并重”***结构的信息技术与中职德育课程整合的四大教学模式: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基于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学模式、机遇网络技术的讨论教学模式和协作学习模式、基于调查研究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
(三)评价
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已做了很多研究,我国的广大教师在不同的课程中也做了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有成功也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而言,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整合研究较少。
笔者认为面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其他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特别是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建设者,更有必要在他们踏进社会之前,上好这思想教育的最后一课,通过信息技术提供丰富具体的资料、灵活多样的手段、新颖独特的***,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