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兰李玲玉 徐玉兰:人如白玉戏如兰
■ 徐玉兰:“只是为越剧做了一点事情”萧君玮 摄
黑色的中式外套,露出精致的桃红袖口;正红色的毛衣,搭配淡雅的素色围巾;紫色的毛线帽下,一双标志性的大眼睛虽略有倦意,却仍不由让人想起当年那个“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的“宝哥哥”——这,就是刚刚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即将迎来94岁生日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
人如白玉戏如兰。尽管因为身体不适,已经住院近四个月,但当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徐玉兰老师还是认真而精心地打扮过自己,“做了一辈子演员,台上台下,我都希望是最好的样子。”
谈获奖:
“只是为越剧做了一点事情”
“我是昨天(10日)才知道自己获奖的。”在上海冬日难得一见的暖阳里,徐玉兰的脸上,露出了淡淡微笑,优美而从容。
“知道这个得奖的消息,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我非常感动。”尽管已经快94岁高龄,但徐玉兰说话依然字正腔圆,逻辑也丝毫不乱。“我为党、为人民,没有做多大贡献,得了这个终身成就奖,是党对我的关怀、人民对我的喜爱,我真的很激动,也很高兴。”
巧的是,就在这个月的27日,徐玉兰将迎来她的94岁生日,而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似乎是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我的生日是小生日,自己家人一起聚一聚就算过了。”被问及此,徐玉兰连连摆手,“而这个奖(终身成就奖),在上海是分量很重的奖,是很大很大的荣誉。”
很大的荣誉、分量很重,采访中,每每谈及自己此次获奖,徐玉兰总是反复这样表示,“我只是为越剧事业做了一点事情,离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还相差甚远!”
事实上,从12岁开始学习越剧表演艺术至今,徐玉兰从艺已经快要82个年头;包括本次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在内,获得的荣誉也不胜枚举。然而,荣誉面前的淡定、从容甚至谦逊,是她始终不曾改变的。
“真正演戏的时候,如果你总是想着要去得个什么奖、或者成个什么‘家’,那是做不好戏的。”在徐玉兰看来,只要肯付出、真正投入了精力和心血,总是会有人看得到的,“就像这些荣誉,就是党和人民对我的肯定。我真的非常感动。”
谈越剧
“是从血液里喜欢从未后悔”
谈起获奖和荣誉,总是语调平静、谦逊而淡定;可一旦聊起越剧,徐玉兰就不自觉提高了些音量,眼中闪烁着的,则是难以抑制的热爱,满满的回忆、怀念和渴望。用徐玉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常常说,我是从血液里喜欢越剧的。”
从12岁就开始在家乡进科班学戏,至今已经和越剧有了近82年的“不解之缘”,时至今日,回忆起自己的越剧生涯,徐玉兰笑着告诉记者,“酸甜苦辣都有,但这么多年来,从没有后悔过。”
最初接触越剧,是因为祖母喜欢,常常带着年幼的徐玉兰一起去看戏。久而久之,小小的徐玉兰心中就种下了越剧“爱的种子”,甚至开始偷偷到后台看戏班子化妆,和他们打成一片。
“那时候,戏班子里学戏的女孩子都是家境不好、唱戏谋生的。戏班子也被人家说成是‘睡在草台班,吃着空心杯’。”可当时的徐玉兰不仅家境不错,无须担忧生计,甚至还被送去学堂读书。因此,包括母亲在内,对于她“学戏”这件事都难以接受,“为了学戏,我逃过学、被母亲打过,甚至告诉我再学戏就不要回家。”
除了家人的反对,徐玉兰在科班学戏时,条件亦十分艰苦:没有练功的地方,就在乡下的庙里、祠堂里练习;早上5:30开始不停练习,不仅浑身是伤,甚至还生过病、吐过血……
可即便如此,徐玉兰说自己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学戏不可能没有艰难。可是你自己真心喜欢,去努力了,投入精力了,为了这个事业决心忠心到底,一丝不苟奋斗到底,也就不觉得苦,更加不会后悔。”
谈戏德
“越是红越是要向观众学习”
从12岁开始学戏历经艰辛,到形成越剧表演中独特的“徐派”蜚声艺坛,从艺82年,徐玉兰不仅充分展示了越剧艺术之美,亦演出了三百多部剧作,塑造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谈及越剧表演,徐玉兰挂在嘴边、提及最多的,既不是自己的知名剧目,也不是塑造的经典人物,而是台下千千万万的观众。
“我常常对自己,也对我的学生们说,越是红,越是要虚心,越是要听观众的声音。”在徐玉兰看来,表演中,观众是最好的老师,而他们提出的各种意见,特别是批评的意见,更是推动表演者们进步的动力,“舞台上面,光听到观众叫好的、捧你场的,永远不会前进;观众不说你好话,却批评你这场戏哪里做得不够好、指出哪一点可以换个方法演的,反而可能是把你自己没想到的给点破了,思路也能因此开阔,说不定这场戏以后就可以演得更好。
”
也因此,“戏比天大”“做演员心里一定要有观众”,成了徐玉兰言传身教给学生们的重要内容。
1997年,徐玉兰在美琪大戏院演出《送凤冠》里的王玉林。戏里王玉林因为错怪了妻子,妻子又不肯原谅他,为了劝妻子接受凤冠,他必须又求岳父、又求岳母,还要去求爹娘,让他们前去相劝。当时,徐玉兰已经76岁高龄,可在演到这段时,穿着高脚靴的她,依然毫不松懈,既要不停下跪、还要唱念不停,这样的场景让台下的观众们都心疼不已,站起来喊“不要再跪了!不要再跪了!”
“观众们是体谅我,但是我不能减低标准。做演员,心里一定要有观众,该怎么演就怎么演。”就这样,徐玉兰还是一丝不苟演完了整场。
谈表演
“做演员小处一定不能随便”
除了时刻保持虚心求教的态度,永远把观众放在心里外,82年的越剧生涯里,徐玉兰在表演上的追求也是精益求精,从未有一刻放松、怠慢,连细节都会格外留意,“做一个好的演员,小处真的不可以随便。”
“我演过许许多多角色。每一个角色,我都会去分析、研究:他(角色)有什么性格特点,他的情绪怎么表现出来。越是难以表现的角色,我越是喜欢。”谈及自己的表演,94岁的徐玉兰显得格外激动,如数家珍般的向记者“历数”揣摩过的那些角色:
演《红楼梦》的贾宝玉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贾宝玉的形象”,但怎么把“贾宝玉”真正的人物特征把握好,演成“不一样的贾宝玉”,徐玉兰为此专门留心过和贾宝玉年龄相仿、十几岁孩子们说话时的神态、走路时的姿态、不同状态下的不同表情,最终将“贾宝玉”塑造成了一个敢爱敢恨的热情男儿,让很多人至今念念不忘。
而演《西厢记》时,为了把握“张生”狂但不过、风流但不是花花公子,她不仅反复看剧本,还特意去听说书、读原著,借鉴细节,把握人物。
“做了这么久的演员,我养成了一个习惯:路上有人吵架了,我碰到了,就会停下来看一看。”看到记者略有惊讶,徐玉兰笑了,“我不是喜欢看热闹,我是要观察他们吵架时的表情、动作这些细节,都是可以用到角色上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不随便”,徐玉兰这么多年来已经习惯,台上和台下都保持最好的状态,“哪怕到现在,我还是希望能打扮得精精神神、清清爽爽来接受采访。”
谈期待
“身体好了还要指点年轻人”
从未后悔过选择越剧,永远保持着谦逊的姿态,始终坚持着艺术表演上的精益求精……采访的最后,徐玉兰满怀深情的告诉记者,这些82年的越剧生涯里,一点一滴积累下的宝贵财富,她希望能一代代继续传承下去。
“其实我最担心的是,现在的青年人,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太多,路子也宽太多。”悠悠叹了口气,徐玉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年轻人,不演戏,现在还可以去唱歌、拍电影;戏做得好坏,也无所谓,反正唱得红就继续唱下去,唱不红,就去做别的。
”在她看来,这样的态度,很难静下心来,做出好戏。“现在要演一场戏,经常想要大制作,就要花很多钱。”然而,在徐玉兰看来,这样的“大制作”,如果演员不用心,戏出不来,也不会好看;相反,如果演员用心,哪怕制作不华丽,上乘的表演依然吸引观众。
“2012年,有外地剧团要演出当年我们的《西园记》。”徐玉兰说,尽管当时已经92岁,但为了这部戏,她还特意从上海赶到外地,待了整整五天,“给他们排戏,一点点抠戏。”为了节省经费,徐玉兰还叮嘱剧团不要花太多经费在服装、道具等上,“以前留下的,能用就用。”最终,这部只花了十几万元的《西园记》演出大获成功,票房也很好,“演员认真演、好好演,观众们都看得到。”
徐玉兰说,现在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越剧表演的年轻人能够继续传承以前的优良传统,“大家一条心、团结一致,不要为名为利,而是真正为艺术而演戏”;她也笑着说,对自己也有希望,“我啊,如果身体好了,还要指点年轻人,为他们出点力!”
新民网 李欣
成就简介
徐玉兰,女,1921年出生,籍贯浙江新登,中共党员,越剧“徐派”创始人,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
她的代表作有:《红楼梦》、《西厢记》、《春香传》、《追鱼》等,其中《追鱼》和《红楼梦》在1959年和1962年被摄制成戏曲艺术片,蜚声海内外。
曾荣获朝鲜劳动党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和志愿军二等军功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首届“金唱片奖”及“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奖”。
还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等荣誉称号。2008年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