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溍夫人 永远的故宫人:收藏世家朱家溍先生(下)

2018-0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朱家溍先生自1943年于重庆作为故宫子弟应招到院参加临时工作始,他的命运就与故宫的命运息息相通,风雨同舟.到2003年辞世终,无论经历什么样的风吹浪打,他始终无

朱家溍先生自1943年于重庆作为故宫子弟应招到院参加临时工作始,他的命运就与故宫的命运息息相通,风雨同舟。到2003年辞世终,无论经历什么样的风吹浪打,他始终无怨无悔,恪尽职守地为故宫博物院服务整整60年。

笔者粗略地回顾了一下他进故宫后的堪坷人生经历: 1948年底,他收到一封中共北平城工部动员信,他毫不犹豫地参与了守护故宫文物不被国民党政府南运的行动;1949年春,他提出重鉴宋徽宗《听琴图》、宋马麟《层叠冰绡图》动议,将在所谓“易培基盗宝案”中被定为赝品而被“枪毙”封存的许多古字画解放出来;1951年,他在神武门城楼带头组织参加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京剧义演;1952年,他“三反”运动蒙冤屈遭劫难,被隔离在东岳庙看守所;1953年,尊母命将家藏700余件册稀世珍贵碑帖无偿捐赠给故宫。

1956年,故宫院长吴仲超知人善任,使他得以重返故宫任职。1958年初,他随文化部所属单位干部下放到江苏宝应县劳动,获“生产先锋”錦旗一面。

1966年初他赴陝西参加“四清”运动。1969年9月他随文化部系统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同年冬,夫人赵仲巽和12岁的小女儿朱传荣也随故宫大批职工家属被迫来到咸宁。直至1973年家属被允许回京,次年他本人才被批准回京。

朱家溍和黄苗子(左一)启功(中)一起研究碑帖

乐观与清贫

1966年夏,“文革”开始,朱家被抄不止一次。在单位挨完批斗的家溍先生回到家里,依然如常地小酌两杯,吃了两碗炒窩头,便倒头呼呼睡去。有友人来访,见其已入梦境,对家人惊呼,我真服了,刚抄完家,他就吃得下,睡得着,还睡得这么香!

曾有人撰文这样描述先生的清贫生活:朱家溍先生的衣食住行也是十分简陋。朱老的家在东城一处平房院内,原是清代僧格林沁的府邸,朱老只住院子西南角的两间耳房。那是仅有十来平米的小平房,纸糊顶棚,纸糊窗户,纸糊四壁。

顶棚上还有许多黑窟窿,朱先生笑道:“那是让耗子和土鳖咬的,刚糊上时有浆子它们咬得凶,浆子吃完也就没动静了。”家具多为五六十年代旧物:一把胶合板塑料贴面铁腿折叠椅,两个至少80高龄陈旧不堪的沙发,一个小铁床做卧具,连痰盂也是十几年前搪瓷印花的。

冬天,屋里又被煤炉占去了一方,显得空间更狭小了。虽如此简陋,朱家溍却在这里酝酿完成了很多鸿篇巨制。他还诙谐地为自己那狭小的一方读书天地起名“蜗居”,他的好友启功先生亲笔题写“蜗居”二字,朱老将其挂在墙上。朱先生每日骑一辆破旧老式自行车上班,戏称“生命在于运动”。

1999年朱家溍将其1979年后发表的在文物、历史、戏曲、忆旧等涉及诸多领域的百余篇文章汇集收录成书,可谓包罗万象,琳瑯滿目,定名《故宫退食录》。此书1999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被评为1999年十大畅销书之一。《故宫退食录》以其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及作者超凡脱俗的价值观,吸引了广大读者,令人回味无穷。应读者要求,2009年该书又再版发行。

朱先生还是一位京剧大家。记得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故宫博物院业余剧团发起捐款义演,爷爷带我登上神武门城楼观看朱家溍先生领衔演出的《阳平关》、《连营寨》,他饰演的赵云,博得观众好声不绝。据说张伯驹先生散戏后,激动地跑到后台,称赞朱家溍演得是“真正杨(小楼)派的《长坂坡》!现在演《长坂坡》赵云没有够上杨派的,只有你这一份!”

朱家溍还在学术上为京剧作出很多贡献。他是《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册的主要撰稿者之一,并对清代宫廷演剧史料进行过考研,著有《清代乱弹戏在宫中发展的史料》。

南孟文化官方合作电话

·艺术品投资收藏

·机构收藏投资顾问

恭请阁下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并收藏“南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