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华导师 “最美乡村教师”陈锦华事迹介绍

2017-08-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锦华,泰州市泰东实验学校的副校长,同时,他也是泰州市海陵区京泰路街道社区教育学校的校长.正是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关注孤贫.留守.流

陈锦华,泰州市泰东实验学校的副校长,同时,他也是泰州市海陵区京泰路街道社区教育学校的校长。正是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关注孤贫、留守、流动、残疾等特殊群体儿童的教育。《男“教师妈妈”》的事迹让他入选“最美乡村教师”,预约采访的时候,陈锦华向记者说,可否不要采访他个人,因为“教师妈妈”是个团体。

关于“教师妈妈”的报道各大媒体已经有很多,且反响强烈,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进这段“传奇”,聆听“教师妈妈”的故事,感受那铿锵的呐喊:将爱的教育进行到底!

“拯救”

一个特殊家庭的特殊孩子,撒谎、偷盗、暴力,恶习遍身,打骂、链锁......母亲手段用尽,这个被囚禁的羔羊,天使还是魔鬼?……谨将自己近一年对小A(化名)的家访、教育经过,向大家陈述,以求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他们、关爱他们。他们可以有成长和幸福的权利。

——节选自《拯救日记》前言

从2009年3月17日关注到小A,至2010年3月26日给小A的最后一封信,历时1年多,陈锦华将他的日记汇集成册。迷途的羔羊、教育的苍白、反复的选择、艰难的博弈、复发的旧病、入海的泥牛,全书的目录次序也正是这场灵魂拯救的现场实录。

小A同学,还记得3月4日我给你写的信吗?我请人带信给你,想给你谈谈,不知道你怎么想的?从正月初三至今,再也没有见过你。又是一个多月了,你吃在哪,睡在哪?不知有没有洗过澡,流浪的日子很难过吧?老师很是挂念,老师深知,你一定有很多苦衷,很多委屈,我想你会向老师倾诉的。现在请人带信给你,务必请你与老师联系,好吗?

这是给小A的最后一封信,陈锦华在日记中这样记录:

信,石沉大海,我还能奢求什么?我只求1年多的拯救行动能化解少年对母亲的怨恨,唤醒做人的尊严,步入正常人的生活轨道。

由于小A跟随母亲返回云南,失去与他们的联系,谈及于此,陈锦华有些忧伤。他在日记中写道:小A最终没有回到学校,没有回到他的家,但是拯救还将继续……

在《教育需要等待》一书的序言中,陈锦华写道:No worries!教育是“慢”的艺术。在等待中欣赏,等待每一棵幼苗发芽、开花、结果,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在等待中宽容,和风细雨,理智引导,正视成长的差异,太多时候“错误”才是嬗变的美丽;在等待中修炼,教育需要智慧,教育不是图穷匕见,不是疾风暴雨,多一份呵护,才会多一份喜悦。

    记者问陈锦华,您理解的教育是什么?他没有直接回答,他说他喜欢雅思贝尔的一句话: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摆渡”

2008年的3月8日,泰东实验学校的36名女教师与58位孤、残、留守儿童结对牵手,成了孩子们的代理妈妈。她们,关心着孩子的学习,关怀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的心理,课间的倾心辅导,午间的生活照料,双休的倾情关怀,让孩子们得到了母亲般的关爱,家庭般的温馨。

她们的义举,深深地感染了陈锦华,“教师妈妈”不应只是女性教师的专利,她更应是泰东实验学校所有“大爱教师”的代名词。怀着这种朴素的情感,2009年初陈锦华作为男教师申请加入了“教师妈妈”的队伍,后来就有了关于对小A的拯救行动。

2010年,《拯救日记》被印刷成册,迅速在泰东实验学校传看开来,很多老师深受震撼,他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被唤醒,他们自发要求能为孤、残、留守儿童做些什么。一位看过这本书的老师说:“就像一场灵魂的洗礼,敲打着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良知,教育需要信仰,我们要向着信仰前行!”

2011年,陈锦华的一篇《以“博爱”精神引领“大爱”行动》一文吸引了众多男教师纷纷加入进来,他还组织了“圆梦微心愿,我来帮实现”孤贫、留守、单亲、流动、残疾等儿童的微心愿公益认领活动,得到了教师的广泛响应。

陈锦华对“教师妈妈”的理解是,“她就像一盏明灯,是我们灵魂的摆渡人。”就像他在《让教师“爱”得更真诚、更深沉》一文中说的那样:教师的爱是“春天的雨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教师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去功利色彩的,“被关注”提升了学校和区域教育的知名度,但是我们绝不能以牺牲孩子的隐私权为代价,那不是我们的初衷,不要把“关爱”变成“伤害”。

在陈锦华的认识里,教育过程的爱,应当是全面的,关注到细节的。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教书的过程实质是育人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爱、生活中的爱的有机结合是我们教师有效育好人的催化剂,教师的尊重信任、激励关心,就是要用真爱唤醒孩子们潜在的潜能。“亲其师,信其道”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必经过程。

“自觉”

“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孩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请您伸出温暖的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孤残、贫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社会环境,为构建和谐的海陵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这是2010年,泰东实验学校十佳“教师妈妈”发起的倡议书的部分节选,泰州市海陵区教育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关于开展向泰东实验学校“教师妈妈”学习的通知》,原文中这么表述:“教师妈妈”们以爱生如子的宽广胸怀和乐业敬业的奉献精神,诠释了为人师表的内涵,表现出了新时期人民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陈锦华的带领下,“教师妈妈”进行家访日记交流,编撰了厚厚的一本《家访日记集》,选编入书的82篇家访日记情真意切,封面上红色的大字“师情连万家”,做了最好的注解。为了更新“教师妈妈”的教育理念,提高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素养,他们开展了“教育需要等待”案例征集大赛。

就是这样,慢慢地,从一个两个,到36个,再到今天的86个。“教师妈妈”从一个笋牙到一片竹林,恣意的成长着。

从个体的自发到群体的自觉,在泰东实验学校的“教师妈妈”身上发生了什么?面对记者的问题,陈锦华说:“我们传统思想里的理解,作为老师的,似乎有权利要求‘师道尊严’,但学生们、家长们似乎不太买账。我们的老师以为自己具备了教授知识的专业能力,教艺超群的人应该得到尊重。

其实,这只是解决了教师的职业生存问题,只是找到了与学生的连接点,用威严、俯视的姿态是无法真正得到尊严的。尤其在基础教育层面,学生处于行为习惯培养、品德性情养成、是非观念确立的关键时期,这是成长的规律所决定的。

这个阶段,对于教师而言,更为重要的起着引导、爱护、示范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教师妈妈’真正的成功是让师德成长成为一种自觉,只有‘师德自觉’,才能让学生、家长、社会感受到教师对教育无私的热忱,教师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

陈锦华认为,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师德成长’的机制,师德成长是在教育教学中,外部环境和主观情感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过程。树立榜样,进行激励,设定奖惩,看似这只是手段,但是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机制,也在老师脑海中形成了‘公德’,这个‘公德’就是底线,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良知’。”

由于行程的原因,我们和陈锦华的交谈未能尽兴,关于他的梦想还有很多,他说他才50多岁,还有好多梦要做。临行,他送了我们好多本近年来泰东实验学校的校本教材。在赶路的车上,我翻开了《点燃智慧的心灯》,独立篇、乐观篇、友善篇、自信篇,这是这套留守儿童心理系列读本的纲目,编撰者细心地按照年龄阶段设置不同的故事,低幼版还贴心的标注了拼音。细心备至,关爱于斯,让人动容。

【采访对话】

记者:作为“教师妈妈”团队的领军人,对未来,您有什么规划或展望?

陈锦华:“领军人”谈不上,“教师妈妈”团队发展到今天,我觉得有责任让“教师妈妈”对孤贫、留守等特殊群体儿童的“亲情”惠及全体学生,让关爱的触角向家庭和社区延伸。随着“教师妈妈”队伍的壮大,我很想建立一个公益的“教师妈妈”协会,用专业的机构,吸纳更多热心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有志教师、社会人士和团体,参与关爱行动,加强心理辅导,开展关爱研究,做强“教师妈妈”品牌。

记者:33年,潜行教育,回首来路,您怎样评价这段职业人生?

陈锦华:33年来,我从一个乡村学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正校级副校长,21年的管理生涯,在别人看来是幸运的,值得羡慕的,其实,我只求能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一路走来,我既在普教一线滚打,又在社区教育中摸爬,但“爱”的教育信念不改,我和“教师妈妈”团队,可能多付出了点时间、精力和金钱,少了一点名利和追求。

成就孩子、成就事业的同时,也成长了自己,如果还有多少事值得回味的话,那就是2001年我协助党委政府成功建设好泰东实验学校新校区,实现了全乡教育资源的整合,2011年成功策划“江苏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泰州市的启动仪式,并让泰州市在全国获得优秀奖。

泰戈尔的诗句道:“不要流连着去采拾路旁的花朵,因为这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发的。”我坚信继续沿着“爱”的教育之路,前途一片绚丽芳香。

记者:对于今天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人,您想告诉他们什么

陈锦华:因为爱,所以爱;既然爱,爱真诚。静下心来,多学点知识;躬下身来,亲近孩子;抛下名利,干点事业;带着思想,且行且思。让我和广大青年教师共勉。

【另眼看他】

泰州市海陵区教育局主任 周荣桃:

泰东实验学校的“教师妈妈”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陈锦华同志作为“教师妈妈”的男性成员,同时也是“教师妈妈”团队的具体负责人之一,在活动策划、措施执行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希望他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勤于总结,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本区域实际的经验和模式,为海陵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泰东实验学校校长 凌天霖: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妈妈”为孤贫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服务,其实就是一个字——爱。近年来,学校创新机制,为“教师妈妈”工作铺路搭桥。这其中,陈锦华带领着“妈妈团队”服务社区、扩大外延、提升实效,他秉承初心、砥砺前行,是“教师妈妈”的典型代表。

泰东实验学校“教师妈妈”教师团员 张爱贞:

陈锦华是我们学校的副校长,我们一群女性是“教师妈妈”,他也要参加进来。他组织我们进行家访经验交流,还申报了《“教师妈妈”关爱留守儿童心理策略研究》的省级课题研究。每次下社区开展免费培训辅导,他都是最精神抖擞的,这样的领导真不多见。

(本网记者:陈光明/李经纬 发自泰州市)

【相关材料】

当有的教师沉迷于学生考试成绩提高的时候,他在思考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当有的教师潜心于自我发展实现提升的时候,他在关注孩子们的生存状态;当有的教师感慨时局追逐名利的时候,他在关爱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就是泰州市泰东实验学校副校长,一个在乡村学校打拼33年的男性“教师妈妈”,陈锦华。

“他从枷锁中走出来”

2009年3月的一天,六年级同学邹诗飞被母亲用铁链锁在家中的事牵动了陈锦华的心。一个特殊家庭的特殊孩子,因父亲(继父)出国打工,母亲两耳失聪,独自一人拉扯着孩子,导致邹诗飞养成偷盗、上网、流浪等恶习。他的母亲打过他,骂过他,但不起任何作用。

放弃教育,又无法承受社会的压力;任其自然,又担心犯罪,失去孩子。苦闷中母亲将孩子关锁家中,可锁不住孩子出走的心,门锁得紧,他却从窗户中逃跑,母亲将他用铁链锁在床上,他能用旧钥匙开锁逃身。铁链加身,不是母亲的心太狠,也不是母亲是后娘,实在是他的所作所为让一个母亲的心都碎了。

如何拯救孩子,挽救这个家庭?陈锦华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一场特殊的拯救行动中去。陈锦华在寒夜中寻找着孩子的下落,带着蓬头垢面、满身恶臭的孩子到浴室洗澡,给孩子买来干净的衣服,买来早餐。此后,陈锦华放弃午间休息为孩子补课,护送孩子安全回家。

面对邹诗飞恶习的多次反复,陈锦华深入家庭、走进社区苦口婆心做工作,请家长留给孩子改过的时间,请周边邻居关注孩子动向,请社区民警和干部加强监护。陈锦华用一年多的时间,纪录下两万多字的关注、关爱邹诗飞的成长日记——《拯救日记》。《拯救日记》被学校印成小册子,在学校教师中传阅、学习。 “我长这么大,没遇到过陈校长这样的好人”

孙小霞是个孤儿,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无法忍受贫穷离家出走,当她到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又因病离世,身世凄苦的小霞,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被寄养在六十多岁的姑妈家。家境贫寒,缺少母爱,又瘦又小,寡言胆怯,成绩低下的小霞,在上六年级的时候,陈锦华校长成了她的“教师妈妈”。

为了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陈锦华从折衣叠被开始训练;为了孩子的成绩提高,陈锦华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辅导功课;为了破解孩子的心理胆怯,陈锦华指导她大声读书,找小伙伴结对交流;学习生活用品、课外书籍不足,陈锦华给孩子买;节假日陈锦华将孩子带到家中生活,让爱人陪孩子逛街、游玩、购物,一起到亲戚家做客。

大家都说晓霞是陈校长的亲女儿。晓霞的姑妈很感激,逢人就说:“长这么大,没遇到过陈校长这样的好人,真是个活菩萨呀!

”在爱的教育下,孙小霞脸有笑容,学有成绩。经过三年多的帮扶小霞顺利进入江苏牧院继续深造。虽然孙小霞离开了学校,但陈锦华的关爱行动没有停止,每年的寒暑假,孩子会回到母校向陈校长汇报学业,每年的春节,陈锦华总要尽“妈妈”的责任,看望孩子。

孙小霞是幸运的,许多孤贫孩子是幸运的,郑雨桐、刘秀、孙小妹、马佳红、孙正圣……一个个有着特困身世的孩子都得到过陈锦华的支助和关爱,他们在浓浓爱意中健康成长。

“走出阴影”:苏佳雯再也不怕上学了

“2013年的九月十一日清晨,正是开学后第二周的周二,六十岁左右的老奶奶搀着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倚靠在学校校车出入的大门口,边上还站着三十多岁的男子。小姑娘泪眼婆娑,老奶奶欲言又止,男子神情凝重。”如此情景,肯定有什么事要求助。

陈锦华匆匆迎上去了解情况。原来是从农业开发区转来的五年级学生苏佳雯死活不肯上学。原因很简单,竟然是“语文老师太凶,我怕!” 工作做了有一周,从说服教导,到爸爸打,奶奶拽,“老师严厉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面对棘手问题,陈锦华从了解基本情况入手,蹲下身子和孩子交流沟通,拉近关系,请来学校心理老师进行心理干预,找来原来的小伙伴陪玩陪聊,召集了五年级老师一起探讨孩子心理的疏导,寻求孩子的进班策略,联系了泰州市知名心理大师李如其为其心理矫正。

一个星期的艰苦努力,孩子终于进班了,虽然孩子的表现仍然低头、打颤、目光散漫,但教育有了转机。接下来的时间里,陈锦华每天都到教室看看孩子,了解教师孩子在课上的表现,带孩子看书,与孩子谈心,一个月,二个月……现在的苏佳雯,基本走出了阴影,融入了班级群体,脸上有了笑容,遇到老师也打招呼,乘校车时还能常常看到她手拉手带着小朋友上车、下车。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陈锦华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天早晨六点半、下午四点,我们都会在操场上看到他搀扶孩子们上下汽车的身影,十多年如一日,老师戏称他是孩子们的“扶手”;中午学生就餐,常常看到他在餐厅前笑迎学生,穿梭于餐桌行间为学生分餐;放学后,常常看到他随学生一起回家,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 “放大‘教师妈妈’的群体效应,做强‘教师妈妈’品牌”

当孤贫、留守、流动、残疾等特殊群体儿童,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对象时,像陈锦华一样的“教师妈妈”在泰东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作为“教师妈妈”团队的组织者之一的陈锦华,把关注的热点聚焦到群体效应。一个2008年组建的36名“教师妈妈”团队,发展到今天已达到85名。

为了让更多孩子得到关爱,他和广大教师谈体会,话人生。《以“博爱”精神引领大爱行动》吸引了众多男教师加入了团队;他组织发起“圆梦微心愿,我来帮实现”孤贫、留守、单亲、流动、残疾等儿童的微心愿公益认领活动,得到了教师的广泛响应;他组织“教师妈妈”进行家访日记交流,编写《情系“儿女”》文集,激励教师投身关爱行动;他组织“教师妈妈”探讨教育现象,征集“教育需要等待”案例,编纂《教育需要等待》,指导教师从细节入手关爱孩子;他把“教师妈妈”的关爱触角向社区延伸,挑选优秀教师,利用节假日,免费为孤贫、留守、流动、残疾等儿童提高服务,收到社区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他带领“教师妈妈”团队,主持开展《“教师妈妈”关爱留守儿童心理策略研究》的省级课题研究,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

“教师妈妈”的群体效应被放大,它已成为海陵教育的一块招牌。《泰州日报》、《江苏教育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教师妈妈”的事迹。2010年“教师妈妈”被评为“泰州市师德模范集体”。幕后的陈锦华他也曾获得过荣誉,2002年,他因用瘦弱身躯成功建设好占地4公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了规模办学,被原泰东镇党委政府授予了“特别贡献奖”;2011年,他因社区教育工作实践显著,又成功策划、协助组织“江苏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泰州的启动仪式,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授予“全国社区教育优秀奖”。

成绩没有停止他默默奉献的脚步,他不抽烟、不喝酒,节俭的生活费变成了浓浓爱意留在贫困学生心间; 21世纪初,他放弃了政府领导安排的政府机关岗位,坚守着教育这块热土;他身兼数职,任劳任怨,连续多年受泰州市教育局之邀,行走在泰州三市三区,指导社区教育工作,他让京泰路街道社区教育学校成功创建成省级社区教育中心和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他抛却名利,放弃了荣誉甚至是职称晋升,把机会让给年轻的教师……他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他正带领“教师妈妈”团队,播撒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