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开发区一中刘春明 青岛开发区第一中学

2018-0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主体教育专业能力薛善新主体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塑造学

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主体教育专业能力

薛善新

主体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面对主体教育研究的实施,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主体教育专业能力成为当前扎实开展主体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此,我校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着“全面启动,抓点促面”的原则,围绕着科研课题《以优质的学校教育,培养21世纪主体性人才的研究》和《普通高中主体教育深入探索的研究》,结合校本教研,确立“以科研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实践反思为载体,以转变教师教育行为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主体教育专业能力为目标”的校本培训工作总体思路,紧紧抓住教研、教科研培训两条主线,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主体教育专业能力。

一、以师德培训为核心,铸就良好的师表形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的关键,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1、提高师德意识。师德培训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认识水平,即师德意识。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加强学习,学习“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定期组织学习心得交流,通过学习帮助教师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从而远离庸俗,远离铜臭,远离低级趣味,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逐步从“职业型”转为“事业型”。

2、强化师德行为。为了强化师德规范的行动落实,我们以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将学习与开展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活动紧密结合,大力开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师德形象,展师德风采,创优秀群体”、“三为主题教育”、创教育服务名牌、师德建设“十不八要”等活动,在活动中内化规范,强化师德行为。

3、建立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是师德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工作中我们注意做到:树立典型。利用教师节召开“优秀教师事迹演讲会”,利用宣传橱窗定期张贴优秀教师的大幅彩色照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学生、家长、同行心目中树立他们的良好形象,确立他们在学校、社会上的地位,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引导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进取。

量化管理。学校制定了《青开一中章程》《青开一中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实施规定》《青开一中教师量化考核细则》,并依据其中的“师德要求”对教师师德表现进行量化考核,作为“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的评选依据。

师德培训使教师们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提高了以德育人的意识,强化了以德育人的自觉性,涌现了一批师德水准高的特别讲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创新,特别爱学生的青年教师。近几年,青年教师刘春明、马书民、杨树记等20多位教师被评为“开发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刘瑞茂被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吴春礼等10多位教师被评为开发区“师德先进个人”。

二、以师能培训为重点,提高教师主体教学业务素质

主体教育理念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面对不同于过去知识灌输式的课堂,教师需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因此学习应该成为教师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工作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构建教师发展的支撑体系,夯实教师快速成长的基石。

我们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着眼于教师基础文化知识、专业文化知识、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校本培训,引领教师学(学理论、学实践)和练(练内功、练意志),不断追求教育教学艺术,提升教育教学的理念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训中努力做到“四个结合”:

1、学历进修与专业研修相结合。

一方面我们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营造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的良好氛围。同时对学历进修的教师在时间上开绿灯,在经费上多支持。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学历达标率100%,并有近40人正在参加教育硕士或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另一方面我们创造条件选送教师参加专业进修,先后有100多名教师参加了省、市、区骨干教师培训或专业研修,教师的专业技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基本功训练与比武竞赛相结合。

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在抓“源头”(全体教师)的同时,我们选准突破口,注意抓“龙头”(骨干教师)、抓“重头”(青年教师),加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要求骨干教师“精读一书(理论专著)、精学一刊(教育刊物)、精摘一本(教育理论学习笔记)、精备一讲(理论讲座)、精上一课(精品课)”并做到“五个一”:指导一名没有获得荣誉称号或未参加过业务比赛的教师,承担一次校级以上的公开课,有一篇教育教学经验文章在市级以上发表和获奖,主持或参与一个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独立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要求青年教师坚持每周听课两节以上(其中一节必须跨学科),摘录教育信息和德育教育信息每月十条以上,总结文章每月不少于一篇,坚持每课都写教后感,每学期记读书笔记1万字以上。

定期对教师基本功内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的,不得参与当年任何级别的评优、评先,月考核不得定为“优秀”。这一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的热情,大家利用各种渠道广泛进行学习,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力提高。

此外,我们还定期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和“青年教师主体教育优质课评比”。每学期初,教导处结合主体教育课堂教学要求制定评课细则,要求教师根据评比细则,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我们开展人人上合格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优秀教师上展示课,区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市骨干教师上精品课活动,通过观摩,研讨、总结推广经验,做到“个人成才,大家受益”,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得专业发展。几年来,我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提高较快,高林、牛俊兰、周玉香等三十余名教师在市、区优质课竞赛中获一、二等奖。

3、一般的基本功训练与苦练“绝活”相结合。

根据培训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在掌握一般基本功的前提下,能苦练“绝活”,形成“绝招”,以发展学校特色,培养有个性特长的学生。

4、整体培养和个体发展相结合

整体培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促使个体的多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二是指促进年级组、教研组等小群体的整体优化。这方面,我们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在教师综合素质培养达标的前提下,分析、研究每位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放到适合其自身优势发挥的岗位培养。

我们把长于班级管理的放到班主任岗位上培养;长于课堂教学的放到教学观摩活动中培养;长于理性思考的,放到教科研实验课题中培养,使每位教师有专长,有个性,对教师的优势、专长、个性进行放大、渲染,突出个体生长点,化优势为胜势。

二是将青年教师中的业务骨干分插到各教研组、年级组之中,将研究型、操作型教师作合理搭配,寻求能力互补,既促进小群体的优化,又形成有利于个体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几年来,我校有十多位教师被评为市、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学校音美教研组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三、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提高教师主体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是实施主体教育的核心,抓实主体性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十分重视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切实提高教师课堂驾驭和研究的能力。

1、专题教研,博采众长

学校教研活动每周四开展,围绕在主体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交流研讨。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建构学习型组织,制定计划,组织学习。集体教研时,由中心发言人说课,其他人着重从教材处理,重难点把握,教法学法的选择,研究目标的落实,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讨论,最终形成集众人智慧而成的主体性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通过上课、评课,进一步完善。

这种集体教研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主体教育研究的实效,也有利于青年教师取长补短,尽快成长。

2、师徒结对,共同成长

我们让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在工作中进行“传、帮、带”。要求师徒双方签定“结对合同书”,明确双方帮、学职责。在安排上,让刚上岗的教师求教于有经验的教师,实现从模仿性教学到独立性教学的过渡;让能独立教学的教师求教于有教改理论素养的教师,实现从独立性教学到创造性教学的过渡。

在操作上,由单向听课发展为师徒共同备课、互相听课、交流评课;在听课量上,要求徒弟每周听师傅2节课,师傅每2周听徒弟3节课,并做到通知听课与推门听课相结合。

在考核上,将徒弟成长情况列为师傅的考核内容。我们采用师徒结对策略,缩短了青年教师的适应期,加速了成熟期,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我校、乃至我区教改的中坚力量。骨干教师也在培训中进一步转变了教学行为,优化了课堂教学策略。

3、倡导反思,优化提高

校本培训的最佳策略就是要实现由“外培”向“内培”的自我转化,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自我觉醒、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但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转化为正确的教学行为,需要有一个转换期。为缩短这一期限,我们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认识,在反思中强化行为,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创新教学方法。

4、横向交流,学习提高

我们在大力开展“一日公开教学”、“开放教学”、“向家长开放日”等校内教研活动的同时,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经常派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参加兄弟学校教研活动与联谊,通过活动让他们见世面,长见识,同时形成“回校汇报”制度,由听课、上课教师交流听(上)课的心得和体会(我校教师外出学习后撰写的体会文章都有数千字,多的达一万字)。

另外我们还定期请市、区级教育行家对我校教师的课进行评点,还争取承办市、区级评优课、展示课。

去年,我校在区教研室的支持下,承办了青岛市优质课比赛,我校教师与全市优秀教师同台献艺。多方面的联谊交流活动,给教师从事教学改革注入了许多新的理念,使教师们在教改大潮中把握正确的方向,走在改革的最前沿。

校本教研,教师参与面广,热情高涨,兴趣浓烈持久,切实提高了教师们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几年来我校教师参加市、区级评优课有近30余人次获奖。

四、以教育科研为支撑,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科研是教师树立教育现念,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在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中注重深入开展教科研,让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营造科研氛围——熏陶教师

没有科研的教育是脆弱的,为激发教师投身教科研的热情和勇气,破除教科研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我们树立典型,加以引导,通过介绍学校教科研发展历程和优秀教科研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激发每位教师的科研热情,使他们认识到教科研并非理论工作者的专利,而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同时成立教科所,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习,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

2、开展科研实践——锻炼教师

为使教师们走上专业成长之路,我们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学,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主办基础课程讲习,为教师提供研究问题的策略;骨干教师进行教学现状分析,提出研究建议;教师边学、边思、边悟、边研,提高教科研能力。同时,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人人有课题,教科所实施课题招标制,采用自主申报、自由组合方略,鼓励教师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子课题。为提高大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还采取了一些措施:

集体理论学习与个体自学相结合,实现“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化。集中理论学习以研读教育科研理论专著为主,个体自学以学习教育杂志上的科研论文为主,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校内市、区级骨干教师专题讲座与聘请专家、学者讲学相结合,为教师们进行科研理论和方法的传授和培训,实现“应试型”向“育人型”的转化。

信息摘抄与信息发布会相结合,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化。我们要求教师结合课题研究摘抄科研信息,定期召开教科研信息发布会,为大家提供教改动态、信息资料,供借鉴和吸收。几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先后承担了一个国家级课题《以优质的学校教育,培养21世纪主体性人才的研究》和一个省“十五”重点课题《普通高中主体教育深入探索的研究》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3、总结科研成果——推出青年教师。

教师在科研中取得的成绩,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充分展示,才能激发教师投入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展示:让教科研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上课题研究实验课、科研成果汇报课,将他们推上市、区级公开课的讲台,提高教师知名度,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交流:每月编印一期校刊《探索与研究》,收录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论文,在校际间交流,并推荐参加各级论文评比或教育刊物上发表。

奖励:建立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并与考核评优、职称评定、先进评选挂钩。

几年来,我校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有一百余篇在省、市级评比中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5名教师成为省级骨干教师,30余名教师成为市级骨干教师,20余名教师成为区骨干教师。

由于我们加强了教师的校本培训,教师的主体教育专业能力得到了提高,一支师德水准高,业务能力强,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促进了学校办学品味、办学质量的提高,我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青岛市公民道德建设示范点”、“青岛市花园式单位”等等。

在青岛市召开的示范高中和优秀高中现场会中,学校出了现场,受到市内外的广泛好评,学校的办学水平扎扎实实的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深切感受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我们还要不断求索,努力实践,为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再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