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乃珊上海故事 程乃珊:海派女作家的上海故事
据《新闻晨报》报道,上世纪80年代,上海有三位女作家是比较受瞩目的:王安忆、程乃珊和王小鹰。王安忆1980年代中期写了《小鲍庄》,王小鹰写了《星河》和《岁月悠悠》,程乃珊则写了《蓝屋》。不过,程乃珊最著名的《蓝屋》、《穷街》等小说,我几乎都只是从改编后的电视剧里有所了解。
从文学价值上来说,我更喜欢后来写出了《桃之夭夭》、《富萍》和《长恨歌》的王安忆。但就海派女作家的上海情结而言,作为金融界巨子程慕灏的孙女、颜料大王吴同文的外孙媳妇,程乃珊那种对老上海的探寻和怀旧,对邬达克设计的绿屋的情结,对“老克勒”和“小市民”形象不厌其烦的描绘,的确形成自成一家的海派味道。
在她之后,更多作品开始寻找繁华与变幻背后最深处的上海故事。
比如这一个:“请告诉我一些上海1944年夏天的事好吗?最普通的事,天天都会在生活里发生的事。我对一生都在上海度过的老人魏绍昌说。” 上海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场的。这个开头源自陈丹燕的《上海的红颜遗事》,讲述上官云珠的女儿姚姚的故事。
它和《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一起,构成了这个出生在北京的女作家写的上海三部曲。有意思的是,尽管程乃珊以小说为载体,陈丹燕以纪实文学为框架,但她们笔下表现出的上海却惊人的相似:这个城市,不经意间就有一段故事。
在我看来,这一类的海上传奇,在王安忆的《长恨歌》里达到极致。尽管后来王安忆又写出了《天香》,不过,这部小说更像是《万历十五年》和《红楼梦》混搭后的产物,它的精髓还是海派的,但它的具象,则回到了更本真、更拙朴的人和事上,像是变成写天工开物了。
所有海派女作家使用材料的本事令人佩服。她们如此悉心悉意,对一幢老建筑的痴迷,可以写出一部中篇,看到淮海路某条弄堂里的小鞋匠,也能写出一部中篇……归根到底,写上千言万语,为的就是对这个城市的那一点爱和痴迷。
看着她们写的上海,我们就好比《长恨歌》里的萨沙一样,“……体味到一种精雕细作的快乐。这种人生是螺蛳壳里的,还是井底之蛙式的。它不看远,只看近,把时间掰开揉碎了过的,是可以把短暂的时间延长……”可是,再无可奈何,那一段浮华终究是已经过去了。 作者:李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