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啸天诗词 周啸天:懂点“诗法” 更能品味古诗词之美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内在的规律,诗歌自然也是一样。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欣赏诗歌而言,如果读者能够了解和掌握一些诗歌的内在规律或技巧,品读诗词必然会更加得心应手。周啸天告诉记者:“赏析诗歌最好能有一点写作诗歌的经验,没有经验,教训也可以。
如完全没有写的经验、教训,至少应该懂点诗歌写作方法,纯粹的门外汉是很难深入诗艺堂奥的。例如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使用加一倍或层层递进的手法,来烘托、深化意境。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平芜尽处是春山,游人更在春山外’等等。当读者读懂了诗人的‘诗法’,便能更好地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也更能体会到诗人的用意。”因此,本篇报道中,周啸天以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为例,讲述解读古典诗词之“诗法”。
“烽火城西百尺楼”
为韵律调整词序更耐人寻味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是反映军旅之事。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这首诗原列第一,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西北边陲,四顾苍茫,原野荒寂,只有这座城西的百尺戍楼危矗云空。时令正值深秋,又是黄昏黯黯的时候,凉气袭人,久戍不归的战士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阵阵秋风正从青海湖方向吹来……细腻的刻画、动人的字句,让读者仿佛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戍边战士的愁绪。
这看似简单的诗句,之所以能营造出如此效果,周啸天认为,与王昌龄巧用“诗法”密不可分。“‘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这两句写戍守烽火台的战士,在黄昏时分所起的边愁。首句七字按意义的排序本应是‘城西百尺烽火楼’,意思就是在边城之西有一座高高的烽火台,句中的‘城’应该是河西走廊上的一座孤城,如凉州、甘州之类。
但这个排序在平仄上为‘平平仄仄平仄平’,是不协律的,经过王昌龄的妙手重新调整为‘烽火城西百尺楼’,平仄上变成了‘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一来不但韵律协调了,而且意义不变,还非常耐人寻味,这就是由陌生化而产生的效果。王安石曾经说‘诗家语必此等乃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