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叶永青 叶永青:回归云南并非隐居 而是更深介入生活

2018-04-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当代艺术家,出生于云南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曾在北京.上海.新加坡.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德国奥格斯堡.美国西雅图等地

当代艺术家,出生于云南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曾在北京、上海、新加坡、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德国奥格斯堡、美国西雅图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叶永青说,“云南是一个失败者的天堂。那是一个失败者去了会忘却自我的地方。”1997年,叶永青带着阑尾手术后还没有愈合的伤口和对家的歉疚回到了云南。

叶永青在专访中谈到,艺术家无论身处何方,最重要的是内心世界如何挣脱现实的束缚,关注世界。

他同时也表示,尽管如今城市被视为艺术文化的中心,但云南大理这样的农村,“未必不是一个舞台,也未必不是一个现场”。农村近年来发生了剧变,如农村移民、城乡土地消失以及乡村精神的消逝,同样值得关注。

他自称回到“不是像原来意义上的隐居或者是出世。它反而是更深刻地去介入到现实里面,更深刻地去了解我们今天活生生的正在变化的这样一个时代。”

腾讯文化:您对这一届的艺术中国看法如何?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亮点吗?

叶永青:今年的艺术中国这一次评选和这些整个过程,我都有参加。

今年我觉得和往年不一样的,它从一个普通的艺术评奖的活动,延伸到各个城市。它从出品的时候,每个小组就已经开始在每个城市展开,然后这样的有利于在每个城市推广这样的一个艺术中国它的一些思想、理念,这样的东西,远远把这样的一些影响力待到这些地方去。

同时,我就觉得像今年这样的艺术中国,它增加了一些,也包括跟一些商业的合作,包括这些,它其实都是把这样的影响力,从艺术自身的一个体质这样的一个内部,然后把它延伸到社会,有更大的一个社会影响。

腾讯文化:您曾经走出云南,漫游武汉、上海、北京,您艺术生活的第一部分是“生活在远方”,您也曾说回过头发现家乡离自己距离变远,那么是什么令您又回到故乡云南做修行者?

叶永青:我觉得其实对艺术家来说,其实不管是游走或者是居住地,更重要的是还是他自己的一个内心世界。是一个怎么样能够把自己摆脱在现实里的束缚,然后把自己放到一个能够去关心各种各样的事情。

在这样的一个不断地行走和不断地出发的过程中间,慢慢地去回过头来看自己,寻找自己一个自我的这样一个过程。

腾讯文化:那您现在在云南找到了自己,摆脱了全部的束缚吗?

叶永青:我觉得其实云南,尤其现在我经常居住的这样的大理,我把它现在当自己的工作室。但云南本身是我的故乡,现在回到云南,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事实上是回到一种乡村。

在过去我们总是把乡村看作是一种边缘的,把今天的都市看作是一种中心,文化的中心,文化发生的现场。但是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条件下面,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一个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面,其实在乡村的这样生活里,它未必不是一个舞台,也未必不是一个现场。在乡村,我们这样的一个心态一样可以寻找自由的东西。所以其实无论你身处何方,其实都还是看你自己对于事情的一个判断。

而且今天我觉得其实中国的乡村,它也在发生更有意思的一些变化。就是比如说像新的移民,城乡土地的消失,大规模的这种现代化和对乡村的影响,然后乡村精神在慢慢地逝去。我们其实也在这样一个过程之间慢慢地见证和看到这样的东西。

所以回到像大理这样的地方,不是像原来意义上的隐居或者是出世。它反而是更深刻地去介入到现实里面,更深刻地去了解我们今天活生生的正在变化的这样一个时代。

腾讯文化:城市是商业的集中区,您也提到这一届艺术中国与商业的合作,那么您如何看待现在艺术商业化、市场化。例如现在很多的年轻艺术家进入艺术界是带有功利心的,纯粹的艺术还存在吗?

叶永青:我们现在在中国一些当代艺术的这种状态,已经有了很好的一种改进,已经不断地在每个城市都涌现出一些新的艺术机构,新的艺术奖项等等。一系列的东西出来支持年轻的艺术家、支持艺术。

但是相对而言,我觉得真正在中国还是缺乏这种公共性的、透明的、长期性的空间、机构还有项目来支持当代艺术。所以当代艺术的这种传播,比如说还是在一个美术馆匮乏,公众不了解,艺术教育匮乏的这样一个比较贫乏的环境里面进行。

所以艺术的商业化或者艺术市场化,其实也是一种普世性,也是一种把很多艺术的理念,尝试通过商业传播给人们。但是它的传播是比较单一的声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像艺术中国这样的一个,有点像非盈利的机构和公益的奖项,学术性的一些奖项,能够把这样的声音也传达给社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