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悟本现状 “张悟本现象”让我们悟出什么
不久前,陈女士为自己和丈夫预约了悟本堂的健康咨询,咨询费高达2000元,还被排到了9月份。但陈女士觉得,多花点钱、多等些时间都没关系,只要能让“神医”给调理调理还是值得的。可没想到,还没轮上自己,通过媒体却得知所谓“神医”张悟本竟然根本没有医生资质、他的养生理论也缺乏科学根据。后怕、疑问、气愤……多种情绪困扰着她。
勿让“养生”沦为招摇撞骗大旗
“再这样下去会毁了中医!”面对诸多张悟本式的“养生大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气愤地说,“现在很多人都把自己所谓‘养生保健’的理论同中医连在一起,吹嘘自己是古代御医、名医的传人。但是调查发现,这些人很多没有任何中医学的知识背景。”
温长路说,当前,人们关注健康、注重养生的热情空前提高――没病的人想预防,有病的人也希望少吃药或者不吃药,从而避免药物副作用。而且,现在人们普遍压力都比较大,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是又没有发生疾病,这类人群就更希望通过一些食疗或者小偏方来改善体质。
“在几千年的实践过程中,中医药在预防疾病和治疗相关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简、便、验、廉’的特性让很多人从中受益。‘中医养生’这一理论,绝不能成为某些人招摇撞骗的大旗。”
“中医养生强调的基本理念就是‘顺其自然,弛张有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说,“因此没有哪种食物或者哪种药物是适合任何人,是包治百病的。如果有哪位‘专家’说吃某种东西就能治所有的病,那么公众就要提高警惕了!”
“在重视中医养生的同时,公众还必须树立个体化的养生观。”国家级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说,“个体化,就是‘因人施养’――人体不是一台机器,不可能用一、二、三、四、五,红、黄、蓝、白、黑统一配送,而是要根据不同体质状态,进行个性化保健。
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才真正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养生观。美国健康专家阿特金斯医生曾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基因倾向,不同的历史,不同的需要和要克服的不同健康问题,不同的饮食口味和不同的代谢反应,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可以适合所有人的饮食。”
“大量冒牌专家的涌现,说明我们医学工作者的工作做得还不够,老百姓还听不见我们的声音,或者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但是我们的声音比起冒牌专家来说还小得多。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认为,“我们要想办法让老百姓相信我们,听到我们的声音。”
据悉,近期,为了树权威,正视听,让老百姓真正走近中医、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将推出100位科普专家,并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科普专家”称号。
“中医药专家们真的也要转变观念,勇于承担做好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科学普及工作的责任。”高思华说,“只有真正的科普队伍占领了阵地,才能不给冒牌专家以可乘之机,才不至于被这些人损毁了中医的声誉。”
造“星”不止,张悟本式“大师”不绝
张悟本“养生大师”的面目被戳穿了吗?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6月2日,悟本堂作为违章建筑已被拆除。与此同时,张悟本的“著作”在一些新华书店的保健书专区悄然下架,读者可以持销售凭证退书……
然而,张悟本式的“大师”不会再有了吗?
答案似乎并不那么肯定――“大师”张悟本留下的空间,或许很快就会被其他“大师”填满。只要为了私利而不断造“星”的利益链条不被斩断,无数张悟本式的“大师”仍然会粉墨登场。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念数字就能降血压”、“吃生泥鳅能增强体质”,这些充满诱惑、做足了噱头的“概念”来自于“大师”之口,却无不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扩散开来。
张悟本现象被曝光,一系列造“星”的商业链条也逐渐显现在人们眼前。背后的专门经纪人团队甚至不惜血本也要让“大师”登陆荧屏,而一些媒体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和片面追求收视率的压力下,把健康知识普及节目变成了娱乐节目。而随之而来的出版商为了图书销售继续推波助澜,荧屏上、书籍中的互动,不断将造“星”推向高潮。由此,“大师”、经纪人、媒体、出版商财源广进,只有公众成为被愚弄的对象。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李俊德指出,一些讲养生的人常常宣称自己是“国家领导保健医”、古代“御医”、名医“传人”,以此骗取公众信任。像之前媒体披露的刘太医、林光常等人的头衔都存在造假。
试问,那些开辟养生节目的电视栏目、那些出版养生书籍的出版商,是否真的具有最基本的医疗健康判断能力?那些涉及亿万公众生命健康安全的话题,是否一句“专家观点不代表我们媒体立场”就能免责?
“健康养生是科学,不是娱乐,不能‘戏说’。如果不负责任,就会误导受众,甚者伤害生命。”高思华认为,正是由于很多媒体在做养生节目时太商业化和娱乐化,导致很多真正的中医药专家不太愿意出来做科普讲座。也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面对大众的健康普及,有时医生能够起的作用很小。”中华内分泌学会副主委李光伟说,医生对上门看病的病人能起作用,但健康知识普及还要靠媒体的宣传、靠科普的教育、靠政府的主导。”科学知识不去占领阵地,科学知识宣传不好、不生动,那些糊涂的观念,甚至错误的东西就会占领阵地。目前,这方面问题非常严重。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如果媒体帮偏见来推波助澜的话,媒体就丧失了社会责任。”
“现在,有些曾为张悟本这样的‘养生大师’提供传播平台的媒体总以法律为借口,说我们做这个节目不违法,我们出这个书不违法。但是他们想过没有,你或许不违法,但是道德呢?媒体宣传造成直接的、间接的公众健康问题,媒体是否应该承担道德责任呢?”温长路的话令人警醒。
亡羊补牢,还需堵住监管漏洞
张悟本一直强调,他从事的是营养咨询,而非坐诊看病,收取的不是挂号费,而是咨询费。对于广受质疑的行医资质问题,张悟本认为,食疗不是医疗,他所开出的全部是饮食,并没有开药,因此跟行医没有任何关系。
食疗、医疗的界线怎样划分?是不是没有开药就不算行医?还是说只要有某种行为,就算是行医?张悟本的辩解,暴露出相关制度的缺失和监管部门的尴尬。
王琦教授指出,当“养生专家”层出不穷,养生讲座如火如荼,养生书汗牛充栋,养生方法多如牛毛的时候,我们是全部照搬,还是有所选择?所以养生“热”了,我们更需要的是“冷”思考。
“我们国家,在养生保健方面,也必须建立严格的资格准入机制,设置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高思华呼吁说,“不能把鉴别真伪专家的责任推给公众。”
“的确,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保健机构的准入标准,保健机构需要什么样的资质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对于张悟本的‘悟本堂’到底算什么机构不好界定。这正反映出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不够规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坦言。
吴刚表示,关于保健机构建立标准,保健养生人员的准入门槛,养生保健的服务内容、流程等相关规范的制定正在调研、商讨中,规范保健机构的试行标准有望今年年底前出台。
“张悟本现象”是一场公共卫生教育
“从本质上说,‘张悟本现象’就是一起公共卫生事件,足以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说。
黄建始从大健康观的角度将“张悟本现象”和“甲流事件”作了一个有趣的对比――二者的出现都严重地影响了公众健康;二者都是突然发生迅速蔓延;二者都有传染源:在甲流事件中是病毒;在张悟本事件中是“大师”;二者都有传播途径:甲流通过呼吸道传播;“张悟本现象”通过电视和书籍传播;二者都有易感人群:甲流中是对甲流病毒没有免疫力的国人,在“张悟本现象”中是对其传播的危害健康信息没有免疫力的国人;二者的易感人群都是数量庞大……
“人类基本征服传染病的三大武器是抗生素、疫苗和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对于‘张悟本现象’也需要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需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黄建始教授说,“对抗‘张悟本现象’的‘抗生素’就是启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紧急立法严厉打击传播危害健康信息牟利的行为;‘疫苗’就是早已研制出的健康教育读本――《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同样,对抗‘张悟本现象’也需‘整体生活水平提高’――提升医疗和公共卫生系统帮助国人管理健康的能力,构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则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教给公众科学的、正确的健康知识、保健知识,从而来调整行为。如果国民的健康素养提高了,也就不会有人再迷信一本书、一个人了,“悟本”们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此类现象才能真正消亡。
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达到中医所说上医“治未病”的境界。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内容,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要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何谓“食疗”
中医食疗,是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给病人制定各种不同的饮食配方,以达到辅助治疗及辅助诊断的目的,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组织修复代谢机能,纠正营养缺乏。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重视食物在“养”和“治”方面的特性。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六专论食治,他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体现了“药治不如食治”的原则。
宋代的《圣济总录》中专设食治一门,介绍各种疾病的食疗方法。宋代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专门论述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问题,重点谈论了饮食营养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一书,继承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健康人的饮食做了很多的论述,堪称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类药物300余种,动物类药物400余种.皆可供食疗使用。
国外如何界定营养保健师
在国外,营养保健师是健康队伍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他们出现在医院、保健机构、诊所、社区、学校、政府、食品和制药工业、餐饮企业、研究机构、健身中心、私人训练及咨询等不同领域中,各自有明确的界定――
诊所营养师:负责确诊病人的营养问题,列出保健计划并监督饮食变化的有效性。通常他们在医院、社区健身中心或保健机构工作,解决公众体重控制、饮食营养、心脏病、癌症、儿童和老年人等方面的医疗保健需求。
营养咨询师:为个人、机构、商务组织和媒体提供有关营养、食疗和餐饮服务等方面的专家建议,他们经营的是自己的私人咨询业务。
公共保健营养师:他们在公共保健领域工作,了解大众的营养需求,确认社区中的营养问题,并发展营养教育项目和健康促进战略。通过在社会公共保健领域和社会服务部门的工作,公共保健营养师们向其他公众部门、专家和公众提供讯息与咨询性服务。
社区健身中心营养师:这些营养师与社区和个人进行合作,目的在于提高其营养水平,抵御疾病,增进对饮食的关注以及提高个人对健康的控制能力。
教育领域中的营养师:在饮食学、护理学、医药、制药及配药、牙医学、食品生产和儿童保健等方面,他们对学生开设营养学、食品化学和餐饮服务管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小学、中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医院都有所开设。
研究性营养师:负责作出研究项目的计划并执行。这些项目能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护理水平,节约餐饮服务成本。通常大学、保健机构和企业对营养师们作的研究给予支持。
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