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非父亲 李亦非:父爱是最耐咀嚼的 身教重于言教

2017-1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能是今天这个样子,父母的影响最大,尤其是父亲."在不久前的一个读书会上,李亦非提到父亲时,差点当着二三百人落下泪来.久浸商界,她习惯了用

“我能是今天这个样子,父母的影响最大,尤其是父亲。”在不久前的一个读书会上,李亦非提到父亲时,差点当着二三百人落下泪来。久浸商界,她习惯了用硬朗和坚强来包裹自己,鲜于向外界提及家人。

“父母爱看书,家里还在饭桌旁挂个小黑板,且读且论,他们看什么,我跟着看。”李父是天文学家,善思辨,做事追求精细,少言。母亲是数学老师,文革期间,常常把学校图书馆的大部头书借回来,跟家人一起分享。16岁时,李亦非看了当时似乎还被列为禁书的《飘》,异域的思嘉丽让李亦非对外面世界产生浓烈好奇。

18岁时,她看了叔本华的《悲情人生》,尝试自省,尝试了解异性。能用异性思维考虑问题,正是她在商界厮杀多年的基础。她也看了不少俄罗斯小说,最受触动的是《奥勃洛摩夫》,就像一本反面教材,她害怕自己成为奥勃洛摩夫那样只会想象,而没有行动力的“多余人”。

但那时能看的书少,她深感“学然后知不足”,越是看书越渴求读更多的书。李亦非说她儿时痴迷文字的程度到了看见有字的东西哪怕是扔进垃圾篓的也要翻出来看看,父亲因此给她送了一个“字纸篓”外号。

命运在李亦非眼中,似乎只要付出努力便足以掌控,现实的成就也验证了她的想法。2001年她入选美国《财富》杂志25位“全球商业领袖新生代”,并成为当期《财富》杂志的封面人物,之后又连续五年入选《财富》杂志年度50位“国际商界女强人”。

即使驰骋商场,在父亲面前,她依然还是可以撒娇的女儿。“父亲属于用一句幽默的话就能把我翘上天的尾巴拽下来的那种。他在我获得全国武术比赛剑术冠军后洋洋得意时,笑笑地提醒:小时了了,大未必奇。可在我遇到挫折气馁时,又会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李亦非感谢父亲永远能在关键时刻给予重要提醒,如今这些警醒已融入其血液。

但生命的无常谁也无法阻拦。2003年父亲因病离世。“我后悔没有机会告诉父亲我有多爱他。”在深感遗憾时,丈夫汪潮涌拍着她的背,轻声说:“父亲那么智慧,你想跟他说的话,他都听见了。”

丈夫的话没错,在父亲去世后,李亦非整理父母的遗物,意外发现了自己与父亲之间天然的默契。那是父母之间的信件,主角却是自己。

1987年,李父去探望在美留学的李亦非,“我们在美国一起生活了一个月,那是我一生中和父亲相处最快乐的时光。虽然那会儿父亲知道我要打工挣学费,但他教育我这是任何人独立成长过程中必要的锻炼,给我启发和鼓励。

我们一起租车,游遍美国各大天文台和名山大川,一起看日出日落。每到一处,必去参观当地的天文馆,从天文望远镜里,父亲向我讲解广袤宇宙。背着我,父亲在与母亲的来往信函中,称赞我在美国的独立和坚强,也分享了我们周游美国的各种趣事。”为节省费用,父女二人一路住最便宜的旅馆的经历如今已变成最美好的记忆。

自己做了母亲后,李亦非才琢磨出父亲当年对自己的教育手法之高明,“完全是润物细无声的”,那次周游美国之旅,正是在她即将踏入社会前,父亲最用心的一次身教。

“父爱是最耐咀嚼的。”李亦非在父亲去世后一直压抑着思念。终有一天深夜,她嚎啕大哭,“他临走前的样子,一幕幕涌现,是不是因为我从来没有痛快的哭过?……他是个天文学家,从小便喜欢给我讲述宇宙的奥秘,他温和、儒雅、智慧、善良、幽默、慈祥。

他喜欢眯着眼睛,偶尔会不经意地问个问题。回想起来,我的人生很多大事,都是在他这不经意的提问中得到警示,他的点拨,总是那么subtle(巧妙),那么富有哲理,可他为什么就那么匆匆地走了?”

李亦非痛哭后写下:“我真想念他们。小时候的那些责备、管教、聊天,幼儿园的接送,考大学时的辅导,出国后的惦念与书信,那么细微,那么永久,那么执着。这种爱,失去了才体会更深更浓。心像是被挖空了一样,像电影 Matrix(《黑客帝国》)里的男主角,突然心脏被人打了一拳,别人看不见,自己却感到痛不堪言。”

生命流逝,爱却永续。李亦非和当年父亲一样,把家里摆满书,连卫生间和电脑旁都不放过,她率先垂范,只要得闲,便看书。如今女儿已考上耶鲁大学,时不时会给她打个电话,讨论一下课程,比如中国近代史,休谟的哲学思想……所有这些都像是一种“Déjà Vu(往事重现)”,让她想起小时候和父亲聊天讨论《牛虻》、叔本华等等共度的时光。有时,她会安排和女儿两人的旅行,就像当年和父亲的美国之旅一样。